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释义渊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一
释义渊。句高丽人也。世系缘致咸莫闻也。自隶剃染。善守律仪。慧解渊深。见闻泓博。兼得儒玄。为一时道俗所归。性爱传法。意在宣通。以无上法宝。光显实难。未辨所因。闻。前齐定国寺沙门法上。戒山慧海。肃物范人。历跨齐世为都统。所部僧尼不减二百万。而上纲纪将四十年。当文宣时盛弘释典。内外阐扬。黑白咸𠃔。景行既彰。逸响遐被。是时句高丽大圣相王高德。乃深怀正信。崇重大乘。欲以释风被之海曲。然莫测其始末缘由。自西徂东年世帝代。故件录事条。遣渊乘帆向邺。启发未闻。其略曰。释迦文佛。入涅槃来。至今几年。又在天竺。经历几年。方到汉地。初到何帝。年号是何。又齐陈佛法谁先从尔。至今历几年帝。请乞具注。其十地。智度。地持。金刚般若等诸论本。谁述作著论。缘起灵瑞所由有传记不。谨录咨审。请垂释疑。上答云。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生。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当穆王二十四年癸未。王闻西方有化人出。便即西入。至竟不还。以此为验。四十九年在世。灭度至今齐世武平七年丙申。凡一千四百六十五年。后汉明帝永平。经法初来。魏晋相传。吴孙权赤乌年。康僧会适吴。方弘教法。地持阿僧伽比丘从弥勒菩萨受得其本。至晋安帝隆安年。昙摩谶于姑藏为河西王沮渠蒙逊译。摩诃衍论。是龙树菩萨造。晋隆安年。鸠摩什波至长安为姚兴译。十地论金刚般若论。并是僧祛弟波薮槃豆造。至魏宣武帝时。菩提留支始翻。上答指證。由缘甚广。今略举要。渊服膺善诱。博通幽奥。辩高灸輠。理究连环。曩日旧疑。焕然冰释。今兹妙义。朗若霞开。西承慧日。东注法源。望悬金不刊。传群玉而无朽。所谓苦海津济。法门梁栋者。其惟吾师乎。既返国揄扬大慧。导诱群迷。义贯古今。英声藉甚。自非天质火拔。世道相资。何以致如斯之极哉。史不叙所终。故不书。 赞曰。佛生年月日传记互出。理难一定。然渊亲承法上口授而来。乃与唐法琳辨正论所据若合符节。当以此为指南。然钜儒吴世文援引古文特启异论。致有问对。虽辞旨烦丽。亦不足凭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1后 【介绍】: 唐僧。常州晋陵人。俗姓薛。少出家,初于苏州从师习大品《华严》。后周流吴越三十余年,终住东阳金华山法幢寺。高宗时,奉敕至长安大慈恩寺,助玄奘译经。显庆间多次奉诏至内殿,与道士辩论。后住洛阳净土寺。卒年五十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俗姓薛,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少时出家。初于苏州从师习大品《华严》。后周流吴越30余年,终住东阳金华山法幢寺。高宗时,奉敕至长安大慈恩寺,助玄奘译经。显庆年间,多次奉诏至内殿与道士辩论。后住洛阳净土寺。高宗龙朔元年(661)后病卒,卒年51岁。《续高僧传》卷一八有传。《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收录义褒与道士嘲谑诗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其诗。
全唐诗续补遗
义褒,俗姓薛,常州晋陵人。初住苏州明法师所,又往婺州缙云山旷法师所,次住东阳金华山法幢寺。显庆三年至长安,参预佛道论辩。后住京师慈恩寺。龙朔元年后卒,年五十一。诗三首。(《全唐诗》无义褒诗,传参《续高僧传》卷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出常州晋陵薛氏。初从苏州永定寺小明法师。禀华严大品。明即兴皇朗公嗣也。旷法师居缙云山永安寺。辞往从之。旷当陈朝盛集。已称宿匠。故其三经四论。江表推让。而褒竭诚探讨。且三十馀年。后徙金华法幢寺。弘道摩怠。会慈恩寺玄奘法师。申请后聘。有司以其名闻。诏入京师。奘师每兴谈论。叹其该博。而诋斥晚生。以为耽迷名体。莫知玄照。于是就慈恩顿开十遍。然后门位诸公。信有空双遣。药病齐亡之不诬也。且谓论固释经。经难论易。悼流俗之相反。故在座。朝唱圣经。暮明贤论。 显庆三年冬。既雩无雪。内设道场祈祷。诏褒与东明观道士李荣论义。荣先立本际义。褒问曰。义标本际。为道本于际。为际本于道邪。答曰。互得。问如是则道本于际。际为道本。亦可际本于道。道为际原耶。答亦通。又问。若使道将本际互得以通。亦可自然与道互得相法。答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又问。若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亦可道本于本际。本际不本道。荣不能报。因谑曰。汝既唤我作先生。汝便是我弟子。褒曰。刍荛嘲谑。尘黩天听。然虽无言不詶。顾礼何如。我佛弟子。由来师佛。汝称先生。则先天地生。其师道祖。尚有何说。荣忸怩下座。诏褒立义。即立大智度义。李徒妄加难诘。摧若拉朽。天子欣然。既而诸寺交请。开法华净名。中百经论。莫不允诺。龙朔元年。随驾上东都。频入宫禁论义。每于净土阐扬。久之遘疾。卒于净土。寿五十一。诏送柩反金华旧住。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义褒。姓薛。常州晋陵人。盖齐相孟尝君之后。吴名臣综莹之胤也。天体高远履性明朗。出家已后游谈在务。周流会计统御法筵。初从苏州永定寺小明法师禀学华严大品。其即有陈兴皇朗公之后嗣也。专经强对。亦当时之僧杰矣。褒优柔教义。屡启请之谈。将事通览。辞往缙云山婺州永安寺旷法师所。旷在陈朝。兴皇盛集。时当法选亟动神几。法主既崩遍流视听。长干禅众栖霞布公。并具式瞻亲沾馀令。所以四经三论江表高推。褒敬竭义筵纵思披择。诸方后锐将事别轮。旷亦劝褒行传灯礼。乃从之。传经述论三十馀年。光问五湖驰名三辅。每以大乘至教元出渭阴。中原播荡乃兴扬越嗟乎淳味不无流靡。后住东阳金华法幢寺。弘道不倦。终日坐忘会。慈恩申请搜扬髦彦。京邑承风以事闻奏。下敕徵延。便符昔愿。即而入朝。时翻经三藏玄奘法师。盛处权衡。当阳弘演。承思远问用写繁芜。亦既至止共许幽致。乃诘大乘经论。无所不通。唐朝后学多尚名体。耽迷成性胶柱守株。如何解网以开玄照。请所学宗顿讲十遍。勒诸门位并往归依。时在慈恩创开宏旨。有空双遣药病齐亡。乃有负气盱衡傲然乱举。褒为提纫解玦疏刷神㦗。责以三开徵研五句。详括文义统略悟迷。经难论易。悼时俗之反昏。论释深经。诲今闻之异昔。所以每日在座前唱圣经。半讲已后方明贤论。于时英彦皆预席端。叹其竦拔之神奇。伏其辩给之铦利。宰辅冠盖倾仰德音。留连言晤写送无绝。显庆三年冬雩祈雪候。内设福场敕召入宫。令与东明观道士论义。有道士李荣。立本际义。褒问曰。既义标本际。为道本于际。为际本于道邪。答曰互得。又问。道本于际际为道本。亦可际本于道道为际原。答亦通。又并曰。若使道将本际互得相反。亦可自然与道互得相法。答曰。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又并若道法于自然。自然不法道。亦可道本于本际本际不本道。荣既被难不能报。浪嘲云。既唤我为先生。汝便成我弟子。褒曰。对圣言论申明邪正用简帝心。刍荛嘲谑尘黩天听。虽然无言不酬。聊以相答。我为佛之弟子。由以事佛为师。汝既称为先生。即应先道而生。汝则。斯为道祖。于时忸怩无对。便下座。 又令褒竖义。便立大智度义李徒虽难随言即遣。于时天子欣然内宫嗟赏。李荣不胜其愤曰。如此解义。何须远从吴来。褒答曰。三吴之地本出英贤。横目狗身旧无人物。尔后诸寺连讲。多以法华净名中百经论等以开时俗。龙朔元年驾往东都。别召追往。频入宫禁。义论横驰。乃于净土讲解经论。七众载驱群公毕至。英声逾盛。不久遘疾卒于净土。春秋五十有一。道俗悲凉恨法门之早掩。皇上悼伤久之。遂敕送柩。返金华山旧寺。赙赠之荣光闻远近。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薛。常州晋陵人。齐相孟尝君之后。吴名臣综莹之胤也天体高远。履性明朗。出家已后。游谈在务。周流会稽统御法筵。初从苏州永定寺。小明法师。禀学华严大品。辞往缙云山婺州永安寺旷法师所。传经述论。三十馀年。驰名三辅。后住东阳金华法幢寺。弘道不倦。京邑承风。以事闻奏。下敕徵延。便即入朝。时翻经三藏玄奘法师。时在慈恩。创开宏旨。有空双遣。药病齐亡。乃负气盰衡。傲然乱举。褒为提纽解决。疏刷神襟。责以三关。徵研五句。详括文义。统略悟迷。于时英彦皆预席端。叹其疏拔之神奇。伏其辨洽之铦利。宰辅冠盖。倾仰德音。留连言晤。写送无绝。显庆三年冬。雩祈雪候。内设福场。敕召入宫。令与东明观道士论义。有道士李荣立本际义。褒问曰。既义标本际。为道本于际。为际本于道耶。答曰互得。又问。道本于际。际为道本。亦可际本于道。道为际原。答亦通。又曰。若使道将本际。互得相反。亦可自然与道互得相法。答曰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又曰。若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亦可道本于本际。本际不本道。荣既被难。不能报。便下座。天子欣然。内宫嗟赏。
释义辉 朝代: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义辉论师。洛阳人也。受性聪敏。理思钩深。博学为怀寻真是务。听摄论俱舍等颇亦有功。但以义有异同情生舛互。而欲思观梵本亲听微言。遂指掌中天。还望东夏。惜哉苗而不宝壮志先秋。到郎迦戍国婴疾而亡。年三十馀矣。 复有大唐三僧。从北道到乌长那国。传闻向佛顶骨处礼拜。今亦弗委存亡。乌长僧至传说之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益州成都人。善律典,兼解《瑜伽师地论》。高宗时,自长安南历江汉,由乌雷附商船渡海,过扶南,至郎迦戍国,国主待为上宾。后复往师子洲,顶礼佛牙,寻往印度。时年四十余。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义朗律师者。益州成都人也。善闲律典兼解瑜伽。发自长安弥历江汉。与同州僧智岸并弟一人名义玄。年始弱冠知钦正理。颇闲内典尤善文笔。思瞻圣迹遂与弟俱游。秀季良昆递相携带。鹡鸰存念鱼水敦怀。既至乌雷同附商舶。挂百丈陵万波。越舸扶南缀缆郎迦戍。蒙郎迦戍国王待以上宾之礼。智岸遇疾于此而亡。朗公既怀死别之恨。与弟附舶向师子洲。披求异典顶礼佛牙。渐之西国。传闻如此。而今不知的在何所。师子洲既不见。中印度复不闻。多是魄归异代矣。年四十馀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时新罗僧。新罗国罗林府人。俗姓朴。出家后,闻唐土佛教鼎盛,遂附商船渡海,于高宗总章二年抵登州。寻入长安终南山,从智俨习《华严经》,与法藏为同学。居数年,学满归国,于驹丽、百济间建寺授徒,从者甚众。卒。后新罗国尊为华严初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新罗国鸡林府人也。年弱冠。稔闻中国教法之盛。乃与同志元晓法师。负笈而西。既遵海岸。曰唐州者。而雨甚涂潦。芦苇弥望。行无所归。夜得小夷燥地宿焉。且视古墓也。骸骨髐然。顾之不能无惧意。遂徙陶穴中。鬼物啸撼终夕。晓公叹曰。畴昔之安为吾无所见也。见则惧而致不若焉。岂非经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欤。且三界惟心。万法惟识。心外无法。胡用别求。即谢湘而归。总章三年湘独抵登州。分卫遇富家女子曰善妙者。以湘年壮色丽。欲谐匹偶。湘坚拒弗答。善妙因复矢言曰。生生世世获为檀越。供给和尚。又为弟子。习学大乘。成就大事。湘。依长安终南山智俨三藏。研究华严。未几遂返本。国扬化。道经善妙家。将附商舶。即解缆。而善妙悉出诸衣服什器。素所备物。追饯之。而身造海岸。则船已远矣。于是善妙复矢曰。如我实有供养心者。则此箧笥。当跃入船中。有顷风飘浪击。尽输载无少遗馀。善妙乃复矢之曰。我愿此身化为大龙。挟持和尚。传度彼国。因自投身涛波中。俄头角峥嵘。鳞甲晃耀。云雾冥晦。而柂牙帆腹。尤觉便利于他日。若其蜿蜒夭矫。时或见之。既济仍遍相攸处。然脱有可者。久为异宗所据。湘独念以为大华严教。诚宜于有福地兴之。舍尔其奚之耶。时善妙龙知其念。遽以神力。于虚空中现巨石。纵广一里。正覆于异宗所居之上。势且陨者。群僧惧其压。奔骇不敢留。湘即居之。郁为大丛社。并辞国王所施庄田奴仆等。湘弘导勤恳。脩练精苦。弟子智通表训道身梵体等。嗣著述章疏。皆明性海义例。海东号湘华严初祖。竟终于本国。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义湘。俗姓朴。鸡林府人也。生且英奇。长而出离。逍遥入道性分天然。年临弱冠闻唐土教宗鼎盛。与元晓法师同志西游。行至本国海门唐州界。计求巨舰。将越沧波。倏于中涂遭其苦雨。遂依道旁土龛间隐身。所以避飘湿焉。迨乎明旦相视。乃古坟骸骨旁也。天犹霢霂地且泥涂。尺寸难前逗留不进。又寄埏甓之中。夜之未央俄有鬼物为怪。晓公叹曰。前之寓宿谓土龛而且安。此夜留宵托鬼乡而多崇。则知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龛坟不二。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外无法胡用别求。我不入唐。却携囊返国。湘乃只影孤征誓死无退。以总章二年附商船达登州岸。分卫到一信士家。见湘容色挺拔留连门下既久。有少女丽服靓妆。名曰善妙。巧媚诲之。湘之心石不可转也。女调不见答。顿发道心。于前矢大愿言。生生世世归命和尚。习学大乘成就大事。弟子必为檀越供给资缘。湘乃径趋长安终南山智俨三藏所。综习华严经。时康藏国师为同学也。所谓知微知章有伦有要。德瓶云满。藏海嬉游。乃议回程传法开诱。复至文登旧檀越家。谢其数稔供施。便慕商船逡巡解缆。其女善妙。预为湘办集法服并诸什器可盈箧笥。运临海岸湘船已远。其女咒之曰。我本实心供养法师。愿是衣箧跳入前船。言讫投箧于骇浪。有顷疾风吹之若鸿毛耳。遥望径跳入船矣。其女复誓之。我愿是身化为大龙。扶翼舳舻到国传法。于是攘袂投身于海。将知愿力难屈至诚感神。果然伸形。夭矫或跃。蜿蜒其舟底。宁达于彼岸。湘入国之后遍历山川。于驹尘百济风马牛不相及地。曰此中地灵山秀真转法轮之所。无何权宗异部聚徒可半千众矣。湘默作是念。大华严教非福善之地不可兴焉。时善妙龙恒随作护。潜知此念。乃现大神变于虚空中。化成巨石。纵广一里盖于伽蓝之顶。作将堕不堕之状。群僧惊骇罔知攸趣。四面奔散。湘遂入寺中敷阐斯经。冬阳夏阴。不召自至者多矣。国王钦重以田庄奴仆施之。湘言于王曰。我法平等高下共均贵贱同揆。涅槃经八不净财。何庄田之有。何奴仆之为。贫道以法界为家。以盂耕待稔。法身慧命藉此而生矣。湘讲树开花谈丛结果。登堂睹奥者。则智通表训梵体道身等数人。皆啄巨㲉飞出迦留罗鸟焉。湘贵如说行。讲宣之外精勤修练。庄严刹海靡惮暄凉。又常行义净洗秽法。不用巾帨。立期乾燥而止。持三法衣瓶钵之馀。曾无他物。凡弟子请益不敢造次。伺其怡寂而后启发。湘乃随疑解滞必无滓核。自是已来云游不定称可我心卓锡而居。学侣蜂屯。或执笔书绅怀铅札叶。抄如结集录似载言。如是义门随弟子为目。如云道身章是也。或以处为名如云锥穴问答等。数章疏皆明华严性海毗卢遮那无边契经义例也。湘终于本国。塔亦存焉。号海东华严初祖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俗姓朴。鸡林府人。生且英奇。长而出离。逍遥入道。年临弱冠。闻唐土教宗鼎盛。与元晓法师。同志西游。行至本国海门唐州界。计求巨舰。将越沧波。倏于中途遭其苦雨。遂依道旁土龛间隐身。以避飘湿。迨乎明旦。相视乃古坟骸骨旁也。天犹霢霖。地且泥涂。尺寸难前。逗留不进。又寄埏甓之中。夜之未央。俄有鬼物为怪。晓公叹曰。前之寓宿。谓土龛而且安。此夜留宵。托鬼乡而多崇。则知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龛坟不二。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外无法。胡用别求。我不入唐。却𢹂囊返国。湘乃只影孤征。誓死无退。以总章二年。附商𦨣达登州分卫。到一信士家。见湘容色挺拔。留连门下。既久。有少女丽服艳妆。名曰善妙。巧媚诲之。湘之心石。不可转也。女调不见答。顿发道心。于前矢大愿言。生生世世。归命和尚。习学大乘。成就大事。弟子必为檀越供给资缘。湘乃径趋长安终南山。智俨三藏所。综习华严经。时康藏国师为同学也。乃议回程。传法开诱。复至文登旧檀越家。谢其数稔供施。便募商𦨣。逡巡解缆。其女善妙。预为湘办集法服。并诸什器。可盈箧笥。运临海岸。湘𦨣已远。其女咒之曰。我本实心供养法师。愿是衣箧。跳入前𦨣。言讫。投箧于骇浪。有顷疾风吹之。遥望径跳入𦨣矣。其女复誓之。我愿自身化为大龙。扶翼舳舻。到国传法。于是攘袂投身于海。果然身形夭矫。或跃蜿蜒。其舟底宁。达于彼岸。湘入国之后。遍历山川。于驹丽百济。地灵山秀。真转法轮之所。无何权宗异部。聚徒可半千众矣。湘默作是念。大华严教。非福善之地。不可兴焉。时善妙龙。恒随作护。潜知此念。乃现大神变。于虚空中。化成巨石。纵广一里。盖于伽蓝之顶。作将堕不堕之状。群僧惊骇。罔知攸趣。四面奔散。湘遂入寺中。敷阐斯经。冬阳夏阴。不召自至者多。国王钦重。讲树开花。谈丛结果。登堂睹奥者。则智通表训梵体道身等数人。皆啄巨㲉飞出迦留罗鸟焉。凡弟子请益。随疑解滞。必无滓核。自是已来。云游不定。卓锡而居。学似蜂屯。执笔怀铅。抄如结集录。载言如是义门。随弟子为口。如云道身章是也。或以处为名。如云锥穴问答等数章疏。皆明华严性海。毗卢遮那无边契经义例也。湘终于本国。塔亦存焉。号海东华严初祖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713 【介绍】: 或作净义。唐僧。齐州人,一说幽州范阳人。俗姓张,名文明。幼即遍询名师,广探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高宗咸亨二年冬自海道赴天竺。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武周證圣元年还至洛阳,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后在长安、洛阳主持译事,自武周久视至睿宗景云中,计译成经、律、论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5—713 一作净义,误。俗姓张,名文明,齐州(今山东济南)人,一说范阳(今北京)人。年十四出家,广学经论。高宗咸亨二年(671),由广州取海路前往印度,遍参佛教圣迹,在那烂陀寺从宝师子等著名大德学习多年。武后證圣元年(695)携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回国后,即在洛阳、长安专主译事,共译出经律论凡61部。其译文偏于直译,精切谨严,然稍欠顺畅。玄宗先天二年(713)卒。《宋高僧传》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九有传。《全唐诗》存诗6首,其中“标心之梵宇”一首系误收玄逵之诗,另卷七八六无名氏诗卷存其《题取经诗》1首。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义净字文明。俗姓张氏。范阳人。年十五出家。咸亨二年至番禺。附海舶经二十五年。游三十馀国。以武后證圣元年赍梵本经还河洛。敕住佛授寺。先天二年卒。年七十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字文明。范阳张氏子也。髫龀谢俗。有志西游。弱冠登具。愈励前操。咸亨二年。春秋三十又七矣。结友数十人。将登舶。皆退散无复与俱。净因孤迈。阅二十五年。历三十馀国。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得经律论梵夹。仅四百部。合五十万颂。金刚座像一铺。舍利三百粒。后躬于上东门外。迎劳备至。诸刹饬幡盖华香拥导。诏以所赍。悉安置佛授记寺。仍就翻译。初偕。实叉难陀出华严经。久视庚子后。居福先寺。又居长安西明寺。乃专译金光明最胜王。能断金刚般若。弥勒成佛。一字祝王。庄严王陀罗尼。长爪梵志等经。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摄。等掌中。取因假设。六门教授等论。龙树劝诫颂。凡二十部。后为亲制圣教序。中宗神龙元年。驻跸洛阳。诏居内道场。及大福先寺。又出经祝四部。上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躬御西门。以新译宣示诸官。二年诏置翻经馆于京师大荐福寺。净从驾归。遂居之。三年诏入内坐夏。 上之在房陵也。尝祷药师。诏译本愿经于大佛光殿二卷。上躬笔受。睿宗唐隆元年。出浴像功德经。毗柰耶杂事。二众戒经。唯识。宝生。所缘释等二十部。吐火罗沙门达磨末磨。中印土沙门拔弩證梵义。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居士东印土首领伊舍罗證梵本。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土李释迦度梵语。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證义。玄伞。智积。笔受。居士东印土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脩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润文。左仆射韦钜源右仆射苏瑰监护。秘书大监嗣虢王邕同监护。景云二年。复于大荐福寺。出积赞如来功德神祝等经。太常卿薛崇嗣监护。净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总出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撰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传。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凡五部九卷。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诸部中。犍度跋渠之类。约七十八卷。然尤工律部。训徒无少倦。漉囊涤秽异常。学者遍京洛。先天二年。卒世寿七十九。法腊五十九。塔京洛龙门北之高冈。
宋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义净。字文明。姓张氏。范阳人也。髫龀之时辞亲落发。遍询名匠广探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游西域。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卷。弱冠登具。愈坚贞志。咸亨二年年三十有七。方遂发足。初至番禺得同志数十人。及将登舶馀皆退罢。净奋励孤行备历艰险。所至之境皆洞言音。凡遇酋长俱加礼重。鹫峰鸡足咸遂周游。鹿苑祇林并皆瞻瞩。诸有圣迹毕得追寻。经二十五年历三十馀国。以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三百粒。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外。诸寺缁伍具幡盖歌乐前导。敕于佛授记寺安置焉。初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翻华严经。久视之后乃自专译。起庚子岁至长安癸卯。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译金光明最胜王。能断金刚般若。弥勒成佛。一字咒王。庄严王陀罗尼。长爪梵志等经。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摄等。掌中取因假设。六门教授等论。及龙树劝诫颂。凡二十部。北印度沙门阿你真那證梵文义。沙门波崙复礼慧表智积等笔受證文。沙门法宝法藏德感胜庄神英仁亮大仪慈训等證义。成均太学助教许观监护。缮写进呈。天后制圣教序令标经首。暨和帝神龙元年乙巳。于东洛内道场。译孔雀王经。又于大福先寺出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咒一切庄严王经四部。沙门盘度读梵文。沙门玄伞笔受。沙门大仪證文。沙门胜庄利贞證义。兵部侍郎崔湜给事中庐粲润文正字。秘书监驸马都尉杨慎交监护。帝深崇释典。特抽睿思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又御洛阳西门宣示群官新翻之经。二年净随驾归雍京。置翻经院于大荐福寺居之。三年诏入内。与同翻经沙门九旬坐夏。帝以昔居房部幽厄无归。祈念药师遂蒙降祉。荷兹往泽重阐鸿猷。因命法徒更重传译于大佛光殿。二卷成文曰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经。帝御法筵手自笔受。睿宗永隆元年庚戌。于大荐福寺出浴像功德经毗柰耶杂事二众戒经唯识宝生所缘释等二十部。吐火罗沙门达磨末磨。中印度沙门拔弩證梵义。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居士东印度首领伊舍罗證梵本。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度李释迦度颇多语梵本。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證义。玄伞智积笔受。居士东印度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修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次文润色。左仆射韦巨源右仆射苏瑰监护。秘书大监嗣虢王邕同监护。景云二年辛亥。复于大荐福寺译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等经。太常卿薛崇嗣监护。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凡五部九卷。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诸律中犍度跋渠之类。盖梵音有楚夏耳。约七十八卷。净虽遍翻三藏。而偏攻律部。译缀之暇。曲授学徒。凡所行事皆尚急护。漉囊涤秽特异常伦。学侣传行遍于京洛。美哉。亦遗法之盛事也。先天二年卒。春秋七十九。法腊五十九。葬事官供。所出跋窣堵唯存真本未暇覆疏。而逼泥曰。然其传度经律与奘师抗衡。比其著述净多文。性传密咒最尽其妙。二三合声尔时方晓矣。今塔在洛京龙门北之高冈焉。 系曰。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易所无也。譬诸枳橘焉。由易土而殖。橘化为枳。枳橘之呼虽殊。而辛芳𠏉叶无异。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树。即东夏之杨柳。名虽不同树体是一。自汉至今皇宋。翻译之人多矣。晋魏之际。唯西竺人来止称尼拘耳。此方参译之士。因西僧指杨柳。始体言意。其后东僧往彼。识尼拘是东夏之柳。两土方言一时洞了焉。唯西唯东。二类之人未为尽善。东僧往西学尽梵书。解尽佛意始可称善。传译者。宋齐已还不无去彼回者。若入境观风必闻其政者。奘师法师为得其实。此二师者两全通达。其犹见玺文知是天子之书可信也。周礼象胥氏。通夷狄之言。净之才智。可谓释门之象胥也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4 【介绍】: 唐僧。潞州铜鞮人。俗姓姜。师事神秀。住蓝田化感寺二十余年,未尝出字外。后隶京城慈恩寺。玄宗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途经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赉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卒谥号大智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俗姓姜。潞州铜鞮人。出家从神秀禅师。得心法。始居蓝田之广化寺。凡二十年。徒京师慈恩寺。道望日以隆重。开元十一年。驾幸东都。诏扈从。所过官吏士女。具华幡迎导。充塞道路。蒲虢二州尤甚。盖秀公出自黄梅。而化行关洛。虽为帝后王公所敬。礼然其所在。殊未尝提唱宗旨。以开发徒众。故福亦如之。一日升堂演说。若太尉房琯兵部侍郎张均礼部侍郎韦陟。群公咸在。因曰。日吴吾与汝辈诀别矣。既退而张窃语房。某以早岁饵金丹。深忌临丧。今大师如此。某不敢留。遂去。人莫知者。福徐与房曰。吾与张游有年矣。而宿业之来。其不可免如此。苟能小忍。以终吾会。则犹庶几。且就执房手曰勉之。必为中兴名臣。后张果陷贼。而房有翼戴功。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义福。姓姜氏。潞州铜鞮人也。幼慕空门黍累世务。初止蓝田化感寺处方丈之室。凡二十馀年未尝出房宇之外。后隶京师慈恩寺。道望高峙倾动物心。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经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赍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拜礼纷纷瞻望无厌。以二十年卒。有制谥号曰大智禅师葬于伊阙之北。送葬者数万人。中书侍郎严挺之躬行丧服。若弟子焉。又撰碑文。神秀禅门之杰。虽有禅行得帝王重之无以加者。而未尝聚徒开法也。洎乎普寂始于都城。传教二十馀载。人皆仰之。初福往东洛。召其徒戒其终期。兵部侍。郎张均太尉房琯礼部侍郎韦陟常所信重。是日皆预造焉。福乃升堂为门人演说。且曰。吾没日昃当为此决别耳。久之张谓房曰。某夙岁饵金丹未尝临丧。言讫张遂潜去。福忽谓房曰。与张公游有年矣。张公将有非常之咎名节皆亏。向来若终此法会足以免祸。惜哉。乃提房手曰。必为中兴名臣。其勉之。言讫而终。后张均陷贼庭也受其伪官。而房翼戴两朝毕立大节。皆终福之言矣。又释行思。姓刘氏。庐陵人也。濡润厥躬贞谅其性。出尘之后纳戒已还。破觚求圆斲雕为朴。厥志天然也。往韶阳见大鉴禅师。一言蔽断犹击蒙焉。既了本心。地祇迭告还复吉州阐化。四方禅客繁拥其堂。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灭于本生地。敕。谥大师号。曰洪济。塔曰归真。其塔会昌中例从堙毁后法嗣者重崇树之。
神僧传·卷第七
僧义福者。上党人也。梵行精修相好端洁。搢绅士庶翕然归依。尝从驾往东都。所历郡县人皆倾向。檀施巨万皆委之而去。忽一旦召其学徒。告以将终。兵部侍郎张均。中书侍郎严挺之。刑部侍郎房琯。礼部侍郎韦涉。常所礼谒。是日亦同相造焉。义福乃升座为门徒演法。乃曰。吾殁于是日当以决别耳。久之张谓房曰。某宿岁饵金丹。尔来未尝临丧。言讫张遂潜去。义福谓房曰。某与张公游有年数矣张有非常之咎。名节皆亏。向来若终法会足以免难惜哉。乃携房之手曰。必为中兴名臣。公其勉之。言讫而终。及禄山之乱。张均陷贼庭授伪署。房琯翊赞两朝竟立大节真表。
僧义忠 朝代:武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潞州襄垣人。俗姓尹。有奇操,通经论。住京兆大慈恩寺,末年归潞,年七十二卒。有《成唯识论纂要》、《成唯识论钞》、《法华经钞》、《无垢称经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生潞之襄垣尹氏。甫九岁。即依淄州沼阇梨出家。沼使诵涅槃大经。未几而习复。无小脱误。时年十三矣。年二十受具足戒。深研四分律。旁通十二门论。且为众开演。沼谓之曰。蹄涔之水。恶足以容吞舟之鱼。慈恩基师方有声海宇。遂相与𢹂持而就学焉。阅五年。而受法华无垢称等经。百法因明俱舍成实唯识等论。高座屡登。长筵每展。于是著成唯识纂要。成唯识论钞。法华经钞。无垢称钞。百法论疏。忠平常必向西北方。行坐冥心。兜率内院以祈往生。一日晨兴澡漱讫。望空拜如有所祷。顷之跏趺命诸子。教戒忽异香充庭。光影烛室。忠合掌仰瞩曰。秽弱比丘。何烦大圣。躬至接引。遂逝。时年七十二。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义忠。姓尹氏。潞府襄垣人也。年始九岁宿殖之性志愿出家。得淄州沼阇梨为师。若凤巢中之生鹓雏也。少秉奇操慧解不伦。沼授与大涅槃经。时十三岁矣相次诵彻四十卷。众皆惊骇。号空门奇童也。二十登戒学四分律义理淹通。旁习十二门论。二本即当讲演。沼师知是千里之骏。学恐失时。闻长安基师新造疏章门生填委声振天下。乃师资相将同就基之讲肆。未极五年。又通二经五论。则法华无垢称及百法因明俱舍成唯识唯识道等也。由兹开奖弟子繁多。讲树别茂于枝修。义门旁开于关窍。乃著成唯识论纂要。成唯识论钞三十卷。法华经钞二十卷。无垢称经钞二十卷。百法论疏。最为要当。移解二无我归后。是以掩慈恩之繁。于今盛行勿过忠本。所谓列群玉贯众花。王装琼树之林。花缀蜀机之锦。辈流首伏声彩悠飏。况基师正照于太阳。忠也旁衔于龙烛。四方美誉千里归心者不可胜算矣。传持靡怠。仅五十馀年。计讲诸教七十许遍。至年七十二。忽起怀土之心。归于昭义。示同初夏诵戒行道。每一坐时。面向西北。仰视兜率天宫。冥心内院。愿舍寿时得见天主。永离凡浊终得转依。一日晨兴澡洗讫。整肃容仪望空礼拜。如有哀告之状。少顷结加趺坐。嘱付流通教法之意毕。忽异香满室彩云垂空。忠合掌仰视曰。秽弱比丘何烦大圣躬来引接。言尽而化。乡人道俗建塔供养。全身不坏。至今河东乡里高冈存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常州晋陵人。住兴宁寺,以明律称。与慧宣、德宣并称“三宣”。有《折中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晋陵人。姿性聪利。翛然有出俗态。纳法后。孜孜律科其砥砺之益虽寸阴无废。天宝初。依杨州法慎律师。慎抚而叹曰。孔子以为后生可畏。其子之谓乎。后听周律师讲终南事钞。考覈精致。著折中记。折中者。折非而中是也。中我之是而折慊融济崿胜诸师之非。则犹未晚乎是非也。然于宗门。则不得不尔。其晚年化风尤盛。竟亦莫知其所终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义宣者。晋陵人也。宿植利根翛然出俗。不烦师训砥砺厥心。纳法后孜孜律科时无虚度。玄儒旁综长在篇章。卒问捷给。而禀延陵恭让之风。雅得毗尼之体。初扬州法慎传于旧章。淮甸之间推为硕匠。天宝初宣敛衽抠衣。咨询弥久辈流率服。慎且叹赏曰。可畏乎。宣讲终南事钞请业于周律师之庭。考覈尤精。乃著折中记六卷以解之。盖慊。融济崿胜诸师有所纰谬故也。使是非各尽其分。人免据宗而阿比。从此立称耳。毗陵多出名士。僧有三宣慧德义是欤。时于江都习业。与会稽昙一闽川怀一庆云灵一同门为朋也。晋陵既有三宣。慎门复出三一焉。江表资为美谈。宣天宝末盛行化导。罔究其终。 系曰。夫名以制义所出无穷。奈何师资踵武而犯教祖之讳乎。通曰。春秋贵贱不嫌同号也。或曰。滕齐不敌俱书侯。乃曰。不嫌同号。号与名岂得例诸。通曰。号大不嫌。名小岂嫌乎。矧以义宣始为名者。安知弟子成事于南山之门邪。然出家者必也无妨。一则姓既以华从梵。咸称释氏。一则西域无讳。此合从旃。具讳者周人以事鬼神。夏商无讳明矣。况乎宣师已生兜率。小为天人大为菩萨。岂宜以鬼神事之。致令唐初高德胜士往往止存一字名。职由讳之极矣。属今修撰。乃阙文也。乃知真谛无讳。俗谛闻似则惧。或曰。今沙门姓既为释。名复不讳。言我不随俗谛。云何对君主称臣。莫西域有否。通曰。姓名不对王者。臣妾表疏合然。昔齐帝问王俭。遂令对见称名。自汉至唐肃宗朝。始见称臣。由此沿而不革。良以沙门德薄日就衰微。一往无复矣。又以法委国王诚难改作。王谓为是楷定莫移。故佛言。虽非我制诸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1—872 【介绍】: 唐僧。福州福唐人。俗姓杨。为禅僧大颠之法嗣。武宗毁佛时,隐避漳州三平山,世称三平和尚。所作诗偈,阐扬宗旨,流传颇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1—872 俗姓杨,福州福唐县(今福建福清)人。禅宗僧侣,大颠和尚法嗣。武宗毁佛,义忠隐避三平山,世称三平和尚。咸通十三年卒。《祖堂集》卷五、《景德传灯录》卷一四有传。二书存其诗偈5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释义师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盖不可测之人也。贞元初。乞丐吴苑。状貌语言若狂騃错乱。而事多先兆。识者尤敬慕之。一日操斧斤入市中。截居民屋檐。才及数闻。或礼谢曰。弟子藉此生活。愿勿坏也。则顾曰。汝靳惜之耶。投斧斤竟去。是夕市中火。惟截檐屋在。其馀皆烬。闻者益奇之。性好止废寺。无冬夏。常聚木佛。积旧幡其上焚之。以代薪樵。时从渔者得鲤鲫。则掷烈焰中。视其跳跃灰尘坌暗。则抚掌大笑。以为乐。食不具匕箸。垢面未尝颒。颒则天辄阴雨弥旬浃。占者每验。将死。先饮灰潘。数十斛。乃坐称佛号。士庶堵观之。如是七日。气始绝。方盛暑。支体舒举。而颜色明润。阇维获舍利。以葬。 又京师永寿寺證智师。神异著见。昼则治田于张渎兰若。夜仍归宿寺中。盖兰若。在汉阴之金州。距京师七百里 云又大和初。荐福寺有老僧。与相国韦公处厚游。当大拜。老僧进贺。忽曰大奇相公得如此好灭度。处众皆诋其语非所出。开成中。处厚因奏对。偶疾作僵仆御前。上使贵珰扶出殿门而卒。此其类不尽录。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义师者。不知何许人也。状类风狂语言倒乱。贞元初巡吴苑乞丐。事多先觉。人以此疑之。市肆中百姓屋数间。义师辄操斧斫剂其檐。禁之不止。其人素知其神异。礼白之曰。弟子藉此生活无坏我屋。回顾曰。汝惜乎。投斧而去。其夜市火连延而燎。唯所截檐屋数间存焉。好止废寺中。无冬夏常积聚坏幡盖木佛像。悉代薪炭。又于煨火烧炙鲤鱼。而多跳跃灰坌弥漫。抚掌大笑。不具匕箸而食。面垢不靧。靧之辄阴雨。吴人以为占候。及将死也饮灰汁数十斛。乃念佛而坐。士庶观之。满七日而死。时盛暑色不变支不摧。百姓舁出郊外焚之。又京兆安国寺僧。事迹不常。熟地而烧木佛。所言人事必无虚发。此亦不测之僧也。复次京师永寿寺释证智。不详生族。贞元中于京寺多发神异。而众罔知。或昼在张渎兰若治田。夜归寺中。其兰若在汉阴金州。相距京甸七百里焉。时号智禅师。此之长足安法云公也。皆能致远于瞬息间。道家谓之缩地脉而能陟遐矣。若于色尘作神变。虽远而近也。次荐福寺老僧。专务诵持罕有间缺。言未兆事来如目击。大和初相国韦公处厚好重空门。逐月别召名德僧食。老僧见韦新登庸曰。大奇相公得如此好灭度处。人皆不喻。后因奏对于文宗御前。疾作僵仆殿阶。及扶舁出殿前。气已绝矣。方验老僧言死在内殿中。故云好灭度处。即开成中也。后不知其终。
神僧传·卷第八
释义师者。不知何许人也。状类风狂言语倒乱。贞元初巡吴苑乞丐。事多先觉。人以此疑之。市肆中百姓屋数间。义师辄操斧斫剂其檐禁之不止。其人数知其神异。礼白之曰。弟子藉此生活无坏我屋。回顾曰。汝惜乎。投斧而去。其夜市火连延而燎。唯所截檐屋数间存焉。好止废寺中。无冬夏常积聚坏幡盖木佛像。以代薪炭。又于煨火烧炙鲤鱼。而多跳跃灰坌(蒲顿切)弥漫。抚掌大笑。不具匕箸而食。面垢不靧(音诲)靧之辄阴雨。吴人以为占候及将死饮灰汁数十斛。乃念佛而坐。士庶观之。满七日而死。时盛暑色不变支不摧。百姓舁出郊外焚之。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义叶。会昌中沙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6 【介绍】: 唐僧。曹州南华人。俗姓邢。从黄檗山运禅师出家,参学诸方,不惮艰苦,行业纯一,得佛法要意。住真定临济院。卒谥慧照大禅师,后人称临济禅宗,为禅宗五大宗之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7 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唐末禅僧。嗣洪州黄檗希运而得禅法。宣宗大中八年(854)后,住镇州临济院,世称临济和尚。禅锋峻峭,开临济宗一派,为唐末禅门五宗之一,在五代至两宋间影响巨大。卒谥慧照禅师。其论禅之语,后人辑《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祖堂集》卷一九、《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二有传,并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邢氏。曹州南华人。幼负出尘之志。及落发进具。即慕禅宗。初依希运禅师。止黄檗山。堂中第一座。勉令问话。玄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的意。檗便打。如是三问。三遭打。遂辞黄檗。参大愚。愚问什么处来。玄云。黄檗来。愚云。黄檗有何言教。玄举前话。且问愚以遭黄檗打。过所在处。愚云。黄檗恁么老婆心。为汝得彻困。汝犹不知。反从我觅过耶。玄于是大悟云。元来佛法无多子。愚因揕其衣领。诘之云。适来汝尚不知其过。而今又道佛法无多子。汝见个什么如此。玄无语。但筑愚肋下三举而已。愚拓开云。汝师黄檗。非干我事。玄即走见黄檗。檗云。尿床鬼子。来来去去作么。玄云。只为老婆心切。檗云。大愚饶舌。待见与他一顿。玄云。说什么待见。即今便是。遂鼓檗一掌。檗笑云。者风颠汉。敢来这里捋虎须。参堂去。 玄一日辞黄檗。檗云。什么处去。玄云。不是河南。即是河北。檗枮柱杖便打。玄捉住柱杖云。者老汉莫盲枷瞎棒。已后错打人去在。檗唤侍者。把将柱杖拂子来。玄唤侍者。把将火来。檗云不然。但将去。汝后坐断天下人舌头在。玄还乡党。俯徇请人之请。住子城南临济禅苑。上堂云。汝等诸人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向面门出入。汝若不识。但问老僧。时有僧问。如何是无位真人。玄便打云。无位真人。是什么乾屎橛。 上堂。夫为法者。不避丧身命。我在先师处。三度吃棒。如蒿枝拂相似。如今更思一顿。谁为我下得手。时有僧云。某甲下得手。玄与柱杖。其僧拟接。玄便打。咸通七年丙戌四月十日将示灭。乃集嗣法诸徒。说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如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偈毕坐逝。谥慧照。塔号澄灵。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义玄。俗姓邢。曹州南华人也。参学诸方不惮艰苦。因见黄檗山运禅师。鸣啄同时了然通彻。乃北归乡土。俯徇赵人之请。住子城南临济焉。罢唱经论之徒皆亲堂室示人心要。颇与德山相类。以咸通七年丙戌岁四月十日示灭。敕谥慧照大师。塔号澄虚。言教颇行于世。今恒阳号临济禅宗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2—908 【介绍】: 唐僧。泉州南安人。俗姓曾。年十七出家,谒芙蓉山恒照大师。后北游吴、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刹寺。懿宗咸通中归芙蓉山,后住雪峰山广福院,因称雪峰义存。四方僧人,云集法席,门徒常数千人。僖宗赐号真觉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22—908 俗姓曾,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12岁出家,17岁落发。宣宗大中间,北游吴楚、梁宋等地,于幽州受戒。后至武陵,嗣德山宣鉴。懿宗咸通六年(865)归住福州芙蓉山。后于福州西二百里雪峰山建院而居,世称雪峰和尚。僖宗时赐号真觉大师。四方禅侣从学者,常年有1500人,历40年而不衰。唐末五代间,其门人遍布闽粤江浙一带,开云门、法眼二宗。《祖堂集》卷七、《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续藏经》有《雪峰义存禅师语录》二卷,录其谈禅之语,并录诗偈4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曾氏。泉之南安人。家世奉佛。九岁求脱俗。父母以其幼。未许也。年十二。父游莆田之玉润寺。存侍焉。寺有律师庆玄。操行峻特。存见而遽拜之曰。我师也。遂留不肯归。十七年落发。谒芙蓉山恒照大师。属会昌之祸。遂遁止其所。久之大中既中兴大法。北游吴楚梁宋燕秦。受具戒于幽州之宝刹寺。历揽名山。遍扣禅会。卒获益于武陵之德山。咸通六年。始营雪峰之居。天下锡衲响应影随。乾符中。观察使京兆韦公。中和中。司空颍川陈公。俱仰入府。问道要。或以闻之僖宗皇帝。遣闽人陈延效赐紫伽梨。并真觉师号。岁辛亥。杖屦游丹丘四明。明年王氏审知。始以侍中入闽。据有其地。而存适不在。若相避然。后二年。还自吴。王氏大加礼异。斋僧构宇。设像铸钟。复时迎而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或油幢。临席听法。其熊罢之士。渔猎之民。皆变情易行。薰其德而善矣。 僧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存云。阇梨行脚为什么事。 存问僧。近离什么处。僧云离浙中。存云。船来陆来。僧云。二途不涉。存云。争得到者里。僧云有什么隔碍。存便打。 上堂。举拂子云。者个为中下。僧问上上人来如何。存举拂子。僧云。又道者个为中下。存以拂子蓦口打。 存因举六祖风幡话。乃云。大小祖师。龙头蛇尾。好与二十柱杖。时大原孚上座侍立。闻之咬齿。存云我适来与么道。也好与二十柱杖。 戊辰年。春三月示疾。王使医以药进。存却不受。夏五月二日夜乃灭。寿八十七。腊五十九。其月十五日入塔。嗣其法者。则玄沙师备。云门文偃。洞岩可休。鹅湖智孚。长庆慧棱。鼓山神晏。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义存。长庆二年壬寅生于泉州南安县曾氏。自王父而下皆友僧亲佛清净谨愿。存生而鼻逆荤血。乳抱中或闻钟磬或见僧像。其容必动。以是别垂爱于膝下。九岁请出家。怒而未允。十二从家君游蒲田玉润寺。有律师庆玄持行高洁。遽拜之曰。我师也。遂留为童侍焉。十七落发来谒芙蓉山恒照大师。见而奇之。故止其所。至宣宗中兴释氏。其道也涅而不缁。其身也袖然而出。北游吴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刹寺。讫巡名山扣诸禅宗。突兀飘飖云翔鸟逝。爰及武陵一面德山。止于珍重而出。其徒数百咸莫测之。德山曰。斯无阶也吾得之矣。咸通六年归于芙蓉之故山。其年圆寂大师亦自沩山拥徒至于怡山王真君上升之地。其徒孰(就师已嗣德山)累累而疑关。存拒而久之。则有行实者。始以存同而议曰。我之道魏魏乎。法门围绕之所不可造次。其地宜若布金之形胜可矣。府之西二百里有山焉。环控四邑峭拔万仞。崷崒以支圆碧。培楼以𤫽群青。怪石古松栖蛰龟鹤。灵湫邃壑隐见龙雷。山之巅先冬而雪盛夏而寒。其树皆别垂藤萝。䒠茸而以为之衣。交错而不呈其形奇姿异景不可殚状。虽霍童武夷无以加之。实闽越之神秀而古仙之未攸居。诚有待于我也。祈以偕行去。秋七月穿云蹑藓陟险升幽。将及之。存曰。真吾居也。其夕山之神果效灵。翌日岩谷爽朗烟霞飞动。云庵既立月构旋隆。繇是柅法轮于无为。树空门于有地行实乃请名其山曰雪峰。以其冬雪夏寒取鹫岭猴江之义。斯则庚寅逮于乙未。存以山而道任。山以存而名出。天下之释子不计华夏。趋之若召。乾符中观察使京兆韦公。中和中司空颖川陈公。每渴醍醐而不克就饮。交使驰恳。存为之入府从人愿也。其时内官有复命于京语其道。其侪之拔俗悟空者。请蜕浮华而来脱屣。僖宗皇帝闻之。翰林学士访于闽人陈延效得其实奏。于是乃锡真觉大师之号。仍以紫袈裟俾延效授焉。存受之如不受。衣之如不衣。居累夏。辛亥岁朔遽然杖屦。其徒启而不答。云以随之。东浮于丹丘四明。明年属王侍中之始据闽越。乃洗兵于法雨致礼于禅林。馥存之道常东望顶手。后二年自吴还闽大加礼异。及闽王王氏誓众养民之外雅隆其道。凡斋僧构刹必请问焉。为之增宇设像。铸钟以严其山。优施以充其众。时则迎而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每将俨油幢聆法论未尝不移时。仅乎一纪勤勤恳恳。熊罴之士因之投迹檀那。渔猎之逸其或弭心鳞羽。戊辰年春三月示疾。闽王走医。医至粒药以授存曰。吾非疾也。不可罔子之工。卒不饵之。其后札偈以遗法子。函翰以别王庭。夏五月二日鸟兽悲鸣云木惨悴。其夜十有八刻时灭度。俗寿八十有七。僧腊五十有九。以其月十五日塔而藏之。尔日奔走闽之僧尼士庶。巷无居人。闽王涟如出涕。且曰。师其舍予一何遽乎。遣子延禀躬祭奠之。复斋僧焉。存之行化四十馀年。四方之僧争趋法席者不可胜算矣冬夏不减一千五百。徒之环足其趋也。驰而愈离。辩而愈惑。其庶几者。一曰师备。拥徒于玄沙(今安国也)次曰可休。拥徒于越州洞岩。次曰智孚。拥徒于信州鹅湖。其四曰惠棱。拥徒于泉州招庆。其五曰神晏。住福州之鼓山分灯化物。皆膺圣奖赐紫袈裟。而玄沙级宗一大师焉。 系曰。雪峰道也恢廓乎骏奔四海学人。所出门生形色不类何邪。玄沙乘楞严而入道。识见天殊。其犹谚曰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尝在明经。故有过师之说。一则雪峰自述塔铭。已尽其致也。一则玄沙安立三句决择群见。极成洞过欤。今江表多尚斯学。此学虚通无系了达逍遥勿拘。知乘急也。雪峰化众切乎杜默禅坐。知戒急也。其能各舍一缓以成一全。则可乎。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张氏。滑台人。童子从乡州开元寺。习经业。逮登戒。即负笈听法华义于洛邑。操履厌物。识见过人。众请居九曜寺。建隆初。左散常侍申公为奏。赐紫衣。太平兴国三年。岁八月终世。寿七十八。僧腊五十九。明年二月。迁灵舆塔于龙门菩提寺西。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义庄。姓张氏。滑台人也。当免怀之日及就傅之秋。神彩克明尘机顿去。乃于本府开元寺归善财之列。从升戒德因乐游方。始于洛邑采听法华。见识过人阐扬训物。众请居九曜院焉。匪亏法食用济往来。慈以利生始末无间。建隆初左散骑常侍申公奏赐紫衣。禀学僧尼三十馀员。庄性敦勤。进讲外兢兢五十年间二时礼忏。至老不替。于太平兴国戊寅年八月奄终。俗寿七十八。僧腊五十九。明年二月迁塔于龙门菩提寺西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