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65,分325页显示  上一页  61  62  63  64  65  67  68  69  70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波崙
僧慧日( 慈慜三藏、慈悯三藏 )
释辨正( 秦 )
僧云
僧牛云( 赵 )
僧玄朗(慧明 左溪 五祖矣 )
释法宝
释清虚( 唐 )
僧玄俨( 别称 法华 )
僧智严( 尉迟 乐、乐受 金满郡公 )
僧泓师
僧法明
僧爱同( 赵 )
释元
释忽雷澄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波崙。圣历时沙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0—748 【介绍】: 唐僧。东莱人,俗姓辛。中宗时得度。游西域、天竺历七十余国,前后十八年,于玄宗开元七年返回长安。进佛真容、梵夹等,玄宗赐号慈慜三藏。住洛阳罔极寺。平生勤修净土业,撰有《往生净土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东莱辛氏。中宗朝得度。及登具足。乃慕义净三藏之为人。于是而游西域焉。始泛舶三载。遍历东南海中诸国。达中印土。礼谒圣迹。访求梵夹。咨禀善知识。十有三载。莫不皆以净土为真归。弥陀为良导也。承兹法训。思欲利人。振锡还乡。又涉四载。至北印土健驮罗国。东北大山。尽七日夕断食。扣头毕命。誓祷观音现相。俄而空中紫金色。身长一丈馀。坐宝莲华。右手摩顶。而告日曰。汝当劝令众生。念佛诵经。往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到彼国已。见佛及我。所得利益。胜过诸行。说已忽灭。日断食困甚。闻法强壮。即踰葱岭。过流沙凡十有八年。达于京师。开元七年也。贡佛真容梵夹等。诏赐号慈悯三藏。又著往生净土集。行世且兴渠为五辛之一。而东土之明律者多不能识。或以为芸薹葫荽阿魏等。乃于净土集中。具书之。以晓将来云。五辛此土惟四。兴渠者讹梵也。华云形具。根如细蔓菁而白。其气如蒜。日尝于于阇国见之。馀国亦无有。维时方冬。枝叶已尽。独留其根。以待食用。日言其根之状。殊。详而枝叶则莫之详也。天宝七年卒。年六十九。塔白鹿原。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慧日。俗姓辛氏。东莱人也。中宗朝得度。及登具足后遇义净三藏造一乘之极。躬诣竺乾。心恒羡慕。日遂誓游西域。始者泛舶渡海自经三载。东南海中诸国昆崙佛誓师子洲等。经过略遍乃达天竺。礼谒圣迹。寻求梵本。访善知识一十三年。咨禀法训思欲利人。振锡还乡独影孤征。雪岭胡乡又涉四载。既经多苦深厌阎浮。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能速见佛。遍问天竺三藏。学者所说皆赞净土。复合金口。其于速疾是一生路。尽此报身必得往生极乐世界。亲得奉事阿弥陀佛。闻已顶受。渐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北有一大山。山有观音像。有志诚祈请多得现身。日遂七日叩头。又断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且未央。观音空中现紫金色相。长一丈馀。坐宝莲华。垂右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已忽灭。日断食既困。闻此强壮。及登岭东归。计行七十馀国。总一十八年。开元七年方达长安。进帝佛真容梵夹等开悟帝心。赐号曰慈慜三藏。生常勤修净土之业。著往生净土集行于世。其道与善导少康异时同化也。又以僧徒多迷五辛中兴渠。兴渠人多说不同。或云芸薹胡荽或云阿魏。唯净土集中别行书出云。五辛此土唯有四。一蒜二韭三葱四薤。阙于兴渠。梵语稍讹。正云形具馀国不见。回至于阗方得见也。根粗如细蔓菁根而白。其臭如蒜。彼国人种取根食也于时冬天到彼不见枝叶。薹荽非五辛。所食无罪。日亲见为验欤。以天宝七年卒于住寺。报龄六十九。葬于白鹿原成小塔焉。馀姚休光寺释真法师。金华人也。俗姓王氏。真𩭤丱辞家童蒙悟道。发大精进坚持戒地。一门之中数人缁服。真学习师古义成先圣。八部经理宛在掌中。三乘法源尽于度内。天宝六年太守秦公长史狄公知其行高。遂以名荐主休光寺焉。二公常相谓曰。真公通深妙法玄无上义问一得三言发响应。昔利涉辩博僧会智周。与之齐驱。未可同日。以其八年终于寺。本县令王璲述德刊铭。洪元慎书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秦,日本人。少出家。武后长安间来唐,学三论宗。善弈棋。尝出入于临淄王李隆基(即唐玄宗)藩邸,颇受恩遇。后卒于唐。《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本《怀风藻》载其事迹,并收其在唐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生雁门赵氏。幼入乡塾。虽勤苦备至而曾莫之有所得。见僧尼惟能合掌畏惮而已。年甫十二。父母使依五台山华严寺净觉师薙落。既受具。性益昏钝。而负薪汲水。时众异之。逮年三十有六。乃发愿面觌文殊从乞智慧。庶几以进学成业。方隆冬盛雪。遽跣登东台之绝顶。见一老人附火坐。云问其所自。曰自山下。曰我自山下来。别无行迹。岂欺我哉。曰雪前来。遂问云曰。师奚为徒跣积雪中如此。云语之故。老人曰。善哉已而。又曰。兹于菩萨既不获见者。师复欲于何处求耶。云曰。必造北台。老人颔首曰。吾意亦尔。师先往。毋滞留也。云因遍历台顶幽胜。告别老人。抵北台则薄暮矣。仍见老人于绝顶附火坐如初。怪而诘其先至之由。曰吾知径路耳。云独念。以为非菩萨安能若是。即呜足礼拜。老人自以俗人固辞。云拜不为止。老人曰。吾第为师入定观之。乃闭目。顷之开目语云曰。师前身堰牛也。以尝力挽藏经舟。故获僧报。然昏钝之质犹在者。盖以心中有积劫瘀肉未去耳。今当去之。可就龙王堂中取钁来。且使云谨闭目曰。不闻吾语。毋开。寻觉施钁于𮌎前者。然无痛苦。而爽快殊甚。老人曰。瘀肉去矣。但开目。随开目。则文殊菩萨前立。谓云曰。今而后。汝于经教。既善记持。亦无忘失。而于华严涧东院。因缘尤稔。汝宜精进受吾付嘱。云悲哀礼谢。未举头顷忽然不见。云后坐夏寺中。绕育王塔。经行持经。夜将初鼓。见光明一道。从北台顶直照塔所。久而不散。中现宝阁。金榜署善住字。云曰。昔菩萨固已授记矣。其敢忽忘乎。于是依所现建阁东涧院而居之。极为世所推重。呼之牛云。亦菩萨所表显云。以开元二十三年。无疾而逝。寿六十三。腊四十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735 【介绍】: 唐僧。代州雁门人,俗姓赵。幼愚钝。年十二,入五台山华严寺为僧,以净觉为师。受戒后,难于诵习。相传三十六岁时,冒雪至东台,遇一老人现文殊像,后阅经典,目览所及,辄诵于口。后无疾而终。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牛云。俗姓赵。雁门人也。童蒙之岁有似神不足。遣入乡校终日不知一字。惟见僧尼合掌有畏惮之貌。年甫十二。二亲送往五台华严寺善住阁院。出家礼净觉为师。每令负薪汲水。时众轻其朴钝。多以谑浪归之。年满受具益难诵习。及年三十有六乃言曰。我闻台上恒有文殊现形。我今跣足而去。傥见文殊惟求聪明学诵经法耳。时冒寒雪情无退屈。至东台顶见一老人然火而坐。云问曰。如此雪寒从何而来。老人曰。吾从川下来。云曰。从何道上何无屦迹。曰吾雪前来。老人却问云曰。有何心愿犯雪徒跣而至。岂不苦也。云曰。吾虽为僧自恨昏钝不能诵念经法。此来欲求见文殊只乞聪明果报。老人曰。奇哉。又曰。此处不见文殊更欲何之。云曰。欲上北台去。老人曰。吾意亦然。曰请师先行。云乃游遍台顶告别。老人自西而去。薄暮方到北台。又见老人然火而坐。颇为惊怪。问曰。适于东台相别。为何先至。老人曰。师不知要路所以来迟。云虽承此语心乃犹豫。只此老人莫应文殊也。云乃呜足礼拜。老人曰。吾俗人也不应作礼。唯贪设礼情属不移。良久老人云。休礼。候吾入定观汝前身作何行业而昏钝也。老人闭目。倏尔开颜语云曰。汝前生为牛来。因载藏经今得为僧。而闇钝耳。汝于龙堂边取一钁来。与汝斸却心头淤肉即明快也。云遂得钁度与。老人曰。汝但闭目。候吾教开即开。因闭目。次有似当心施钁身无痛苦。心乃豁然。似闇室立于明灯。巨夜悬于圆月也。云开目。乃见老人现文殊像。语云曰。汝自后诵念经法历耳无忘。又于华严寺涧东院大有因缘。无得退转。云乃行悲行泣。接足而礼。未举头顷不见菩萨矣。云后下山四支无损。凡曰经典。目所一览辄诵于口。明年夏五月绕育王塔。行道念经。至更初乃见一道直光。从北台顶连瑞塔基。久而不散。于光明中现宝阁一所。前有金牌题云善住云忆菩萨授记之言。依光中所现之阁而建置焉。道化施行人咸贵重。于开元二十三年无疾而终。俗龄六十三。法腊四十四矣。云名亡上字。承文殊记识本迹为牛。故时号之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754 【介绍】: 唐僧。乌程人,字慧明。俗姓傅。九岁出家。后至光州从岸律师受具足戒。博览经论,尤精《涅槃经》。曾从天台宗慧威学《法华》等经,又依恭禅师重修观法。隐居左溪岩,世称“左溪尊者”。有《法华经科文》。
全唐文·卷九百十五
玄朗字慧明。俗姓傅氏。东阳乌伤人。大士六世孙浦江。江夏太守拯公之后。九岁出家。如意元年敕度清泰寺。天宝十三年卒。年八十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慧明。姓傅氏。其先浦阳郡人。自江夏太守拯避地江左。遂占藉婺之乌伤。朗则梁大士翕之六世孙也。母葛氏梦。乘羊车行虚空中。寤有妊。逮产笑而不啼。甫九岁即出家。依师诵竺典。日能覆习七纸。如意元年。五月十九日。诏度配居清泰寺。弱冠依岸律师受具于光州。学贯毗尼。后于经论。无不研究。而尤善涅槃。稔闻天台宗旨之妙。乃诣东阳天宫寺。禀慧威师止观法门。遁迹左溪岩中。世因以为号。发愿期生兜率。尝于寺之殿壁。缋观音宾头卢像。偶焚香敛念。辄感五色神光。观者群拥。时有盲狗。每至则长嗥宛转于地。朗怜之为忏悔。仅旬浃狗双目竟明。 优游丘。壑。诲饬徒众。日不怠。疏衣粝食。四十馀年。无小变。且使弟子禀灵营构屋庐。缮治像设。复砖累二塔。而所居之规抚益。备。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以微疾终。春秋八十二。僧夏六十一。灵舆塔之岩中。其平生所著。法华经科文二卷。以付弟子道宾慧徒法源神邕守真。道遵道原清辨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玄朗。字慧明。姓傅氏。其先浦阳郡江夏太守拯公之后。曹魏世避地于江左。则梁大士翕之六代孙。遂为乌伤人也。母葛氏初妊梦乘羊车飞空蹑虚。而觉身重。自兹已后荤血恶闻。殆乎产蓐亦如初寐。觉后心轻体安。婴儿不啼唍尔而笑。九岁出家。师授其经日过七纸。如意元年闰五月十九日敕度配清泰寺。弱冠远寻光州岸律师受满足戒。旋学律范。又博览经论搜求异同。尤切涅槃。常恨古人虽有章疏。判断未为平允。往在会稽妙喜寺。与印宗禅师商确秘要。虽互相述许大旨未周。闻天台一宗可以清众滞。可以趣一理。因诣东阳天宫寺慧威法师。威禀承括州智威。时传威是徐陵后身灌顶师之高足也。朗亲附之不患贫苦。达法华净名大论止观禅门等。凡一宗之教迹研覈至精。后依恭禅师重修观法。博达儒书兼闲道宗。无不该览。虽通诸见独以止观以为入道之程。作安心之域。虽众圣继想而以观音悲智为事行良津。游心十乘谛冥三观。四悉利物六即体遍。虽致心物表身厌人寰情捐旧庐志栖林壑。唯十八种十二头陀。隐左溪岩。因以为号。独坐一室。三十馀秋。麻纻为衣粝蔬充食。有愿生兜率宫必资福事。乃构殿壁。缋观音宾头卢像。乃焚香敛念。便感五色神光。道俗俱瞻叹未曾有。此后或猿玃来而捧钵。或飞鸟息以听经。时有盲狗来至山门。长嗥宛转于地。朗悯之焚香精诚为狗忏悔。不踰旬日双目豁明。至开元十六年。刺史王上客屈朗出山暂居城下。朗辞疾仍归本居。厥后诲人匪倦讲不待众。一郁多罗四十馀年。一尼师坛终身不易。食无重味居必偏厦。非因寻经典不然一烛。非因觐圣容不行一步。其细行修心盖徇律法之制。遂得远域沙门邻境耆耋拥室填门。若冬阳夏阴弗召而自至也。其寺宇凋弊。乃指授僧灵禀建其殿宇。形像累二砖塔。缋事不用牛胶。悉调香汁。天台之教鼎盛何莫由斯也。一日顾谓门人曰。吾众事云毕年旦暮焉。以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薄疾而终。春秋八十有二。僧夏六十一。置塔于岩所。生常撰法华经科文二卷。付法弟子衢州龙丘寺道宾。净安寺慧从。越州法华寺法源神邕。常州福业寺守真。苏州报恩寺道遵。明州大宝寺道原。婺州开元寺清辩。龆年慕道志意求师。不踰三年思过半矣。行其道者号左溪焉。第其传法号五祖矣。禹山沙门神迥著乎真赞矣。 系曰。观其唐世已上求戒者。得自选名德为师。近代官度以引次排之。立司存主之。不由己也。朗之求戒不其是乎。如是师资相练恩义所生。脱临事请为则喻同野马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久依奘法师。学方译婆沙论。宝以非想见惑之疑。请益奘。因别出十六字入论中遮难辞。宝白曰。此固梵本语邪。奘曰。吾以义意作之耳。宝曰。师岂宜以凡情粉饰圣量哉。若俱舍之六离合释义尤以宝为定。时光宝二师之。于奘师是犹什公之得融睿云。长安三年。义净三藏就福先寺西明寺翻译。诏偕法藏胜庄等。證义闻誉益著。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法宝。亦三藏奘师学法之神足也。性灵敏利最所先焉。奘初译婆沙论毕。宝有疑情。以非想见惑请益之。奘别以十六字入乎论中。以遮难辞。宝白奘曰。此二句四句为梵本有无。奘曰。吾以义意酌情作耳。宝曰。师岂宜以凡语增加圣言量乎。奘曰。斯言不行我知之矣。自此炰炰颉颃于奘之门。至乎六离合释义。俱舍宗以宝为定量矣。光师往往同迦湿弥罗馀师礼记衍字也。时光宝二法师若什门之融睿焉。后越精义学令问孔胶。长安三年于福先寺京西明寺。预义净译场。宝与法藏胜庄等。證义。于时颇露头角。莫之与京欤。
释清虚 朝代:武周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蜀之梓州慧义僧也。平生素以持诵金刚般若经为专业。常居山中。七鹿驯扰。又邻家失火。连甍接栋皆燬。而虚所在之屋。独无他。长安二年。偶游蓝田悟真寺。上方北院旧无井泉。时华严大师法藏闻虚之德。请祷泉。虚即入弥勒阁诵经。自夜达且者三。似见三玉女以刀子剜阁西北山腹地。明日掘之得泉于其处。四年坐夏少林寺。或以为山顶佛室有妖祟。尝杀人。虚治之遂已。青龙二十。诏入内祈雨。祈二七日乃得雪。上以为未称民望。使就寺佛殿内虔祷。于是虚炼一指雨大霔。指烬而复出如故。寺濒江。每水至屋辄垫溺。独虚院截然无所苦。其他异验率类此。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清虚。姓唐氏。梓州人也。立性刚决桀黠难防。忽回心长诵金刚般若。三业偕齐无有懈怠。尝于山林持讽。有七鹿驯扰若倾听焉。声息而去。又邻居失火连甍灰烬。唯虚之屋飙焰飞过。略无焦灼。长安二年独游蓝田悟真寺。上方北院旧无井泉。人力不及。远取于涧。挈瓶荷瓮运致极劳。时华严大师法藏。闻虚持经灵验乃请祈泉。即入弥勒阁内焚香。经声达旦者三。忽心中似见三玉女在阁西北山腹以刀子剜地随便有水。虚熟记其处遂趋起掘之。果获甘泉。用之不竭。四年从少林寺坐夏山顶。有一佛室甚宽敞。人无敢到者。云鬼神居宅焉。尝有律师恃其戒行夜往念律。见一巨人以矛刺之。狼狈下山逡巡气绝。又持火头金刚咒僧。时所宗重。众谓之曰。君咒力无双能宿彼否。曰斯焉足惧。于是赍香火入坐持咒。俄而神出以手揽足。投之涧下。七日不语精神昏倒。虚闻之曰。下趣鬼物敢尔。即往彼如常诵经。夜闻堂东有声甚厉。即念十一面观音咒。又闻堂中似有两牛斗。佛像皆振。咒既亡效。还持本经一契。帖然相次影响皆绝。自此居者无患。神遂移去。神龙二年准诏入内祈雨。绝二七日雪降。中宗以为未济时望。令就寺更祈请。即于佛殿内精祷并炼一指。才及一宵雨周千里。指复如旧。才遇大水寺屋皆垫溺。其院无苦若无涝没。凡诸异验皆如此也。
神僧传·卷第六
释清虚。姓唐氏。梓州人也。立性刚决桀黠难防。忽回心长诵金刚般若。三业偕齐无有懈怠。尝于山林持诵。有七鹿驯扰若倾听焉。声息而去。又邻居失火连薨灰烬。唯虚之屋飙焰飞过略无焦灼。长安二年独游蓝田悟真寺上方北院。旧无井泉人力不及。远取于涧掣瓶荷瓮运致极劳。时华严大师法藏。闻虚持经灵验。乃请祈泉。即入弥勒阁内焚香经声达旦者三。忽心中似见三玉女在阁西北山腹以刀子剜地。随便有水。虚熟记其处遂趋起掘之。果获甘泉用之不竭。四年从少林寺坐夏。山顶有一佛室甚宽敞。人无敢到者。云鬼神居宅焉。尝有律师恃其戒行夜往念律。见一巨人以矛刺之。狼狈下山逡巡气绝。又持火头金刚咒僧。时所宗重。众谓之曰。君咒力无双能宿彼否。曰斯焉足惧。于是赍香火入坐持咒。俄而神出以手揽足。投之间下。七日不语精神昏倒。虚闻之曰。下趣鬼物敢尔。即往彼如常诵经。夜闻堂中似有声甚厉。即念十一面观音咒。又闻堂中似有两牛斗。佛像皆振咒既亡效。还持本经一契。帖然相次。影响皆绝。自此居者无患。神遂移去。神龙二年准诏入内祈雨。二十七日雪降。中宗以为未济时望。令就寺更祈请。即于佛殿内精祷并炼一指。才及一宵雨足千里。指复如旧才遇大水寺屋皆垫溺。其院无苦若无涝没。凡诸异验皆如此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42 【介绍】: 唐僧。诸暨人,俗姓徐。武周證圣元年出家,继游上京,后居越州法华山寺近三十年。玄宗开元末恩制度人,润州刺史齐浣等还主其事,自广陵到信安,道俗受法者万人。有《辅篇记》、《金刚义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徐氏。越之诸暨人。年十二。师事富春僧晖出家。證圣元年。以恩制获度。隶贯悬溜寺。弱冠从光州岸师。禀具戒。时崇福融济二律师。皆训徒上京。俨往依之。升堂入室。蒙其印可。由是名声重矣。及睿宗受戒于安国。诏充大德。后还江左。偏以四分开导。俄居法华山。敷阐金刚般若。而蹑屩檐簦之俦。听讲请戒。云凝风休。如是几三十载。不起于座。开元二十四年。诏颁行御所注经于天下。都督河南元彦冲。躬造山中。请俨俯临郡治。设筵唱演此经大义。以称上意。初光州岸公尝梦。神僧谓曰。玄俨诚一世之法器。教之小乘。非所空自尔每以般若命之宣畅。至是果际遇。岂非命欤。未几内捐衣钵。外率檀信。装饰石城。百尺弥勒像。而润州刺史齐浣。运心极广。视物惟均。方舟结乘。奉迎俨于丹阳。馀杭吴兴等郡。为诸新度受具则化之所被。自广陵迄于信安。地方千里。餐规沐德。殆且万人。福缘之盛。乃如此。天宝元载十一月七日示疾。坐终于寺之戒坛院。寿六十八。卜于是月二十。窆之秦望山下。建塔植松。以表其地。万齐融述文。颂德。兹不录。 俨凡礼佛名经一百过。设无遮会十筵。著辅篇记十卷。羯磨述章三篇。金刚义疏七卷。讲金刚经疏一百过。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玄俨。俗姓徐氏。晋室南迁因官诸暨。遂为县族。年始十二辞亲从师。事富春僧晖。證圣元年恩制度人。始堕僧数隶悬溜寺。俨幼而明敏长则韶令。标格峻整风仪凛然。迨于弱冠乃从光州岸师咨受具戒。后乃游诣上京探赜律范。遇崇福意律师并融济律师。皆名匠一方南山上足。咸能升堂睹奥。共所印可。由是道尊戒洁名动京师。安国授记并充大德。后还江左偏行四分。因著辅篇记十卷羯磨述章三篇。至今僧徒远近传写。初光州岸公。尝因假寐忽梦神僧。谓曰。玄俨当为法器。云何教以小乘。后乃命宣般若。由是研精覃思采摭旧学。撰金刚义疏七卷。古德所不解先达所未详。我则发挥光明若指诸掌。誓以一生宣讲百遍。越邑精舍时称法华。晋沙门昙翼曾结庵山巅。入是法三昧感遍吉菩萨。徒观其塔类多宝涌出以證经宫如转轮飞行而听法。双乌所以示兆今尚翔鸣。六象所以呈奇。时犹隐现。不可得而思议者。盖斯之谓欤。信如来之福庭。是菩萨之隐岳。俨乃考盘是卜束钵深栖。建置戒坛招集律行。若夫秦衡上士燕代高僧。数若稻麻算同竹苇。伏膺请益蹑屩担簦。宴坐不出几三十载。开元二十四年。帝亲注金刚般若经。诏颁天下普令宣讲。都督河南元彦冲躬。请俨重光圣日。遂阐扬幽赞允合天心。令盲者见日月之光。聋者闻雷霆之响。俨之演畅盖有力焉。夫乐小法者迷自我而为病。通大方者懵开空之法道。若夫会三归一触理冥事。自优波离已下犹或病诸。而俨纲纪小乘演畅大法。晤佛境之非有识魔界之为空。故能使涅槃将生死一如烦恼与菩提齐致。发心而登佛地非我而谁。白黑归依当仁不让。昔僧护法师常居石城宴坐青壁。仰其中峰如有佛像。愿造十丈以图兜率。良愿未谐护公长逝。梁武皇帝诏僧祐律师驰传经理。规模刻划意匠才施。俄而山冢崒崩全身坐现。合高百馀尺。虽金石丝竹四天之供施常闻功德庄严十地之雕镌尚阙。俨乃内倾衣钵外率檀那。布以黄金之色。镕以白银之相。铜锡铅锴球琳琅玕。七宝由是浑成。八珍于焉具足。虽宝积献盖界现三千。迦叶贡衣金踰十万。如须弥之现于大海。若杲日之出于高山。此又俨之功德不可思议者也。故洛州刺史徐峤工部尚书徐安贞。咸以宗室设道友之礼。国子司业康希铣太子宾客贺知章朝散大夫杭州临安县令朱元慎。亦以乡曲具法朋之契。开元二十六载。恩制度人。采访使润州刺史齐浣越州都督景诚采访卢见义泗州刺史王弼。无不停旟净境禀承法训。齐公乃方舟结乘。奉迎俨于丹阳馀杭吴兴诸郡。令新度释子躬授具戒。自广陵迄于信安。地方千里。道俗受法者殆出万人。凡礼佛名经一百遍。设无遮大会十筵。而入境住持举无与比。夫秉法传授从佛口生。有门人法华昙俊崇默龙兴崇一开元智符称心崇义香严怀节宝林洪霈觉引灌顶。皆不倾油钵无漏浮囊。经不云乎。如旃檀林旃檀围绕。如师子王师子围绕。信俨之威神有在。而法主之功德不刊。将知三界无安百灵共尽。此生已适于后息他世应见于前心。以天宝元载岁次壬午缘化已毕。十一月三日现疾于绳床。七日午时坐终于戒坛院。春秋六十有八。粤其月二十五日窆于寺南秦山之下。高树双塔光明踰于白云。列植千松秀色罗于明月。经始则神邕崇晓。住持则唯湛道昭。并躬护圣场亲传智印。其馀三千门人五百弟子。承般若之深法受毗尼之密行。尽号颛门。无待弥勒。天宝十五载岁次景申。万齐融述颂德碑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俗姓尉迟,名乐。本于阗国质子。授左领军卫大将军上柱国,封金满郡公。武周神龙二年奏请以所居宅为寺,又乞舍官入道。译有《生无边法门陀罗尼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于阗国质子也。冒姓尉迟。名乐受。隶鸿胪寺。授左领军卫大将军。上柱国。封金满郡公。性聪锐。每思脱屣尘累。神龙二年五月。疏乞以所居宅为寺。诏允之。赐额奉恩。景龙元年。十一月五日。中宗诞节也。因剃染以祝寿。诏就寺翻译诸经成部。严有力焉。又重出生无边法门陀罗尼经。后行头陀于石鳖谷。充上座于终南山。至相寺。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智严。姓尉迟氏。本于阗国质子也。名乐。受性聪利。隶鸿胪寺授左领军卫大将军上柱国封金满郡公。而深患尘劳唯思脱屣。神龙二年五月奏乞以所居宅为寺。敕允。题榜曰奉恩是也。相次乞舍官入道。十一月二十四日。墨制听许。景龙元年十一月五日。孝和帝诞节剃染。寻奉敕于此寺翻经多證梵文。诸经成部严有力焉。严重译出生无边法门陀罗尼经。后于石鳖谷行头陀法。又充终南山至相寺上座。体道用和率从清谨。不知其终。
僧泓师 朝代:武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齐安人。中宗神龙中游京师。简傲自持,而罕言语,颇善地理之学,占相之言未尝差谬。出入于韦安石之门。中宗、睿宗朝皆崇重之,时号国师。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泓师者。齐安人也。神龙中来游京辇。简傲自持而罕言语。语则瑰怪。颇善地理之学占择茔兆。郭景淳一行之亚焉。而出入于郧公韦安石之门。与韦既密。一日谓之曰。贫道于凤楼原见一段地。约二十亩。有龙起伏之形势。有藏此者。必累世居台鼎。韦曰。老夫有别墅在城南。候闲隙陪国师访地。问其价几何。同游林泉。又资高兴。异日韦寻前约方命驾次。韦公夫人曰。令公为天子大臣。国师通阴阳术数。奈何潜游郭外而营生藏。非所宜也。遂止。韦曰。舍弟滔有中殇男未葬。便示此地。泓曰。如贤弟得此地不得他将相。止列卿而已。滔买葬中殇。后为太常卿礼仪使而卒。泓每行视山原。即为图状。尝自洛东言于张说曰。缺门道左有好山冈丞相可用之。说曰。已位极人臣吉孰过此。泓曰。无人胜此。遂咨源监察乾曜曰。先人有遗旨矣。后曜请假东洛。迁奉而回。已经年矣。泓再经缺门。其地已成茔兆。问居人曰。源氏之松柏也。泓曰。冥数合归源氏。坐可待其变化。不数年曜果登庸焉。泓曾诫燕公曰。宅勿于西北隅取土。后成坑三二处为穴。泓惊谓燕公曰。祸事令公富贵一身耳。更二十年祸及贤郎耳。及均垍受禄山伪官。肃宗复京以减死论。太上皇苦执令处斩。皆符泓言。然中睿朝。皆崇重泓号国师。占相之言未尝差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荆楚人。博通经论,外善群书,辩给如流,戒范坚正。中宗神龙元年,入长安,访诸高达。会诏僧道议《化胡成佛经》真伪,未能定,法明以理质问,道流无以对,由是知名,帝遂敕废此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荆楚江陵人也。学兼内外。辩慧尤雄。肆然而能以戒范自持。神龙初。游京师。会诏僧道。定化胡成佛经真伪。时上御内殿。百官皆侍立。方诸大德。与黄冠抗论。纷哗不已。明忽出众语曰。老子汉人也。胡蕃国也。土地不同。则言音亦异。当其化胡成佛之际。为作汉音耶。作蕃音耶。苟以汉音。则蕃国有所不解。以蕃音。则此经之至。宜须翻译。然未审此经是何朝代。何年月。何等三藏翻译之耶。道士噎默无以对。 九月十四日。诏天下。悉毁弃其本。无复存。仍仰所在官吏。严加禁治。且刻明语于洛之白马寺。以示将来。 于是制曰。朕叨居宝位。再安宗社。展明禋之大礼。降雷雨之鸿恩。爰及缁黄。兼申惩劝。如闻天下道观。皆画化胡成佛变相。僧寺亦画玄元之形。两教尊容。二俱不可。制到后限十日内。并须除毁。若故留者。仰当处官吏。科违制罪。其化胡经。累朝明诏禁断。近闻在外颇复流行。自今后。其化胡经。及诸记录。有化胡事。并从除削。若有私蓄者。准制科罪。 俄而洛京大恒观主桓道彦。上表论执。上批答曰。朕以匪躬。忝承丕业。虽抚宁多失。而平恕寔专。矧夫二姓重光玄元统序。岂忘老教。偏意释宗。朕志款还淳。情存去伪。理乖事舛者。虽在亲而必除。义符名当者。虽有怨而必录。顷以万几之暇。略寻二教之文。至于老君道德二篇。妙绝希夷之境。天竺有空二谛。理总真如之谈。莫不敷畅玄门。阐扬至赜。何假化胡之伪。方盛老君之宗。义有差违。文无典故。言成佛则四人不同。论弟子则多闻舛互。尹喜既称成佛。已甚凭虚。复云化作阿难。更成乌合。鬼谷北郭之辈。未践中天。舍利文殊之伦。妄彰东土。胡汉交杂。年代亦乖。履水而说涅槃。曾无典据。蹈火而谈妙法。有类俳优。诬诈自彰。宁烦缕说。经非老君所制。毁之则宁曰孝亏。文是鄙人所谈。除之则更彰先德。来言虽切。理实未安。宜悉朕怀。即断来表。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法明。本荆楚人也。博通经论外善群书辩给如流戒范坚正。中宗朝入长安游访诸高达。适遇诏僧道定夺化胡成佛经真伪。时盛集内殿百官侍听。诸高位龙象抗。御黄冠。翻覆未安𦤞𭺠难定明。初不预其选出场擅美。问道流曰。老子化胡成佛。老子为作汉语化。为作胡语化。若汉语化胡。胡即不解。若胡语化此经到此土便须翻译未审此经是何年月何朝代。何人诵胡语何人笔受。时道流绝救无对。明由此公卿叹赏。则神龙元年也。其年九月十四日下敕曰。仰所在官吏废此伪经。刻石于洛京白马寺以示将来。敕曰。朕叨居宝位惟新阐政。再安宗社展恭禋之大礼。降雷雨之鸿恩。爰及缁黄兼申惩劝。如闻天下诸道观皆画化胡成佛变相。僧寺亦画玄元之形。两教尊容二俱不可。制到后。限十日内并须除毁。若故留仰。当处官吏科违敕罪。其化胡经累朝明敕禁断。近知在外仍颇流行。自今后其诸部化胡经及诸记录。有化胡事并宜除削。若有蓄者准敕科罪。其月洛京大恒道观主桓道彦等上表固执。敕批曰。朕以匪躬忝承丕业。虽抚宁多失。而平恕实专。矧夫三圣重光玄元统序。岂忘老教偏意释宗。朕志款还淳情存去伪。理乖事舛者虽在亲而亦除。义符名当者虽有怨而必录。顷以万机馀暇略寻三教之文。至于道德二篇。妙绝希夷之境。天竺有空二谛理秘真如之谈。莫不敷畅玄门阐扬至赜何假化胡之伪。方盛老君之宗。义有差违文无典故。成佛则四人不同。论弟子则多闻舛互。尹喜既称成佛。已甚凭虚。复云。化作阿难更成乌合。鬼谷北郭之辈。未践中天。舍利文殊之伦。妄彰东土。胡汉交杂年代亦乖。履水而说涅槃。曾无典据。蹈火而谈妙法。有类俳优。诬诈自彰宁烦缕说。经非老君所制。毁之则匪曰孝亏。文是鄙人所谈。除之则更彰先德。来言虽切理实未安。宜悉朕怀即断来表。明之口给当代无伦。援护法门。由之御侮。恶言不入耳。其是之谓乎。 系曰。化胡经也二教不平其争多矣。无若法明一言蔽之。设或凝神抒思。久不可酬。况复万乘之前孰能卒对。昔杨素见嵩阳观画化胡。素曰。何不化胡成道而成佛乎。道士无言。观夫明之垂问义含两意。正为化胡成佛。旁衅诸天仙言语与人不同。天言传授诸经是谁辩译。其犹一箭射双凫。又若一发两豵之谓欤。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荆楚人。博通经论。外善群书。辩给如流。戒范坚正。中宗朝。入长安游访诸高达。适遇诏。僧道定夺化胡成佛经真伪。时盛集内殿百官侍听诸龙象。抗御黄冠。翻覆未安。𦤞𦤞难定。明初不预其选。出场问道流曰。老子化胡成佛。老子为作。汉语化。为作胡语化。若汉语化胡。胡即不解。若胡语化。此经到此土。便须翻译。未审此经是何年月。何朝代。何人诵胡语。何人笔受。时道流绝救无对。公卿莫不叹赏。神龙元年九月十四日。下敕曰。仰所在官吏废此伪经。刻石于洛京白马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高僧。天水人,俗姓赵。住开业寺。中宗神龙中翻经,推为證义。义净所译诸经,同与有力焉。有《五分律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赵氏。天水人也。家世衣冠。弱龄辞俗。具戒后。以弥沙塞律。训导来学。而从之游者。偃然若风之于草。沛然若水之于壑也。昔在刘宋时。罽宾三藏觉寿。译出此律。而羯磨一卷。亦并流通。久而亡逸。不可考求。使叔季无所依据。由是同于大律之内。抄成一卷。被之行事。似为全美。神龙中。义净三藏领翻译事。诏与文纲充證义。所出诸经。与有力焉著五分律疏十卷。及终。且遗嘱西明寺玄津律师。为加润色。而安史之乱。复致泯绝。悲夫。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爱同。俗姓赵氏。本天水人也。代袭冠冕弱龄挺拔。惠然肯来为佛家子。具戒后讲弥沙塞律。远近师禀若鳞羽宗乎鲲凤也。昔南宋朝罽宾三藏觉寿。译成此律。因出羯磨一卷。时运迁移其本零落。寻求不获学者无依。同遂于大律之内抄出羯磨一卷。彼宗学者盛传流布。被事方全。孝和之世神龙中。盛重翻宣。同与文纲等参预译场。推为證义。义净所出之经。同有力焉。著五分律疏十卷。复遗嘱西明寺玄通律师重施润色。后安史俶扰焚燎丧寺。今无类矣。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一一
释元,释一行弟子。唐中宗神龙初,一行至冈州圭峰(今属江门市),元等相从,结庵山巅居之,有黄云之异,因名黄云山,又称元为黄云元禅师。时五百馀人,元为座首。明黄佐纂修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六四、清阮元修道光刊《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诗一首。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忽雷澄。神龙时人。北宗神秀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