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响金白银(響金白銀)
成色好的金银。亦泛指银子。《金瓶梅词话》第二一回:“你拿响金白银包着他,你不去,可知他另接了别个汉子。”参见“ 响钞精银 ”。
《國語辭典》:响钞精银(響鈔精銀)  拼音:xiǎng chāo jīng yín
纯度高的银两。元。无名氏《货郎旦》第四折:「挥霍的是一锭锭响钞精银,摆列的是一行行朱唇徕皓齿。」
分類:成色银子
《国语辞典》:炉神老君(炉神老君)  拼音:lú shén lǎo jūn
民间行神之一。民间冶工、金银匠与兑换商所祭祀的神。
《国语辞典》: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  拼音:dà chèng fēn jīn yín,dà wǎn chī jiǔ ròu
用大秤称金银,用大碗吃酒肉。形容强盗生涯。《水浒传》第一二回:「不如只就小寨歇马,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同做好汉。」
《国语辞典》:船载的金银,填不满烟花债(船载的金银,填不满烟花债)  拼音:chuán zài de jīn yín,tián bù mǎn yān huā zhài
(谚语)迷恋风月场所,就算有整船的金银也不够花用。《儒林外史》第五四回:「自古道:船载的金银,填不满烟花债。他们这样人家,是甚么有良心的!把银子用完,他就屁股也不朝你了!」
《国语辞典》:镶金包银(镶金包银)  拼音:xiāng jīn bāo yín
以金和银镶包在某些物品上,使其看似真的金银一般。如:「镶金包银的饰品,令人爱不释手。」
《国语辞典》:金银箔(金银箔)  拼音:jīn yín bó
印上金银色块的冥纸。
《漢語大詞典》:铎针(鐸針)
明 代官帽上的装饰品。用金银珠玉等制成各种表示吉祥的字样或花饰。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鐸针,金银、珠翠、珊瑚皆可为之。年节则大吉胡芦、万年吉庆,元宵则灯笼……单一枚有錞,居官帽中央者是也。” 明 蒋之翘 《天启宫词》:“鐸针新样团双凤,吉字口衔青亚姑。”自注:“鐸针以金银、珠寳镶成,近侍钉居帽中。其名有大吉葫芦、万年吉庆等名。”
《國語辭典》:兑头(兌頭)  拼音:duì tou
秤兑银子时略为不足的尾数。《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后来赎时,却把大大的天平,兑将进去,又要你找足兑头,又要你补勾成色,少一丝时,他则不发货。」
《漢語大詞典》:黄白物
指金银器。 宋 惠洪 冷斋夜话·馔器皆黄白物:“饮罢,少坐水亭,顾水际沙间,有饌器数件,皆黄白物。”
分類:金银银器
《國語辭典》:黄白之术(黃白之術)  拼音:huáng bái zhī shù
黄白,黄金与白银。黄白之术指道家能将丹药烧炼成金银的方术。《后汉书。卷二八上。桓谭传》:「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能以药草鍊成丹药,铅铁为金,死汞为银,名为『黄白之术』,又叫做『炉火之事』。」
《漢語大詞典》:黄白之资(黄白之資)
金银钱财。《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美娘 将箱笼打开,内中都是黄白之资, 吴 綾 蜀 锦。”
《國語辭典》:积金累玉(積金累玉)  拼音:jī jīn lěi yù
累积黄金与美玉。比喻财富极多。汉。王充《论衡。命禄》:「积金累玉,未必陶朱之智。」
《漢語大詞典》:柜坊(櫃坊)
唐 宋 都市中代客保管金银财物的商铺。 宋 时许多柜坊已成为游手无赖之徒销熔铜钱、进行赌博非法行为的场所。 宋 苏轼 《乞降度牒修定州禁军营房状》:“城中有开柜坊人百餘户,明出牌牓,召军民赌博。”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二年:“己丑,詔:‘京城无赖辈蒱博,开柜坊,屠牛马驴狗以食,销铸铜钱为器用杂物。令 开封府 戒坊市,谨捕之。’”
《國語辭典》:百家锁(百家鎖)  拼音:bǎi jiā suǒ
旧俗向众邻家们求取铜钱,配制成给婴儿佩挂的锁片。据说佩挂此锁,可保长命。
《漢語大詞典》:笔锭如意(筆錠如意)
金银铸成如意形状的一种小锞子。供赏玩或装饰用。与“必定如意”谐音,象征吉祥,故名。红楼梦第四二回:“説着,又抽开繫子,掏出两箇笔锭如意的錁子来给他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