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针穴(針穴)
针灸时下针的穴位。《人民日报》1970.10.18:“有时因年老眼花看不准针穴,扎偏了,扎痛了。”
分類:针灸穴位
《國語辭典》:经穴(經穴)  拼音:jīng xuè
中医上总称分布在经脉体表循行路线上的穴位为「经穴」。为气血循行经脉时聚集、灌注和转输的部位。
《漢語大詞典》:颞颥(顳顬)
(1).头部的两侧靠近耳朵上方的部位。
(2).口腔动时面部肌筋牵动状。
(3).针灸穴位脑空的别称。 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八穴:“脑空,一名顳顬,在承灵后一寸五分,侠玉枕骨下陷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
《漢語大詞典》:束骨
(1).谓制约或聚集骨骼。三国志·魏志·管辂传“然后舅氏乃服” 裴松之 注引《辂别传》:“夫 邓 之行步,则筋不束骨,脉不制肉,起立倾倚,若无手足。” 清 陈梦雷 《西洋贡狮子赋》:“当其弭耳宛足,紏筋束骨,练眉不飞,金毫未揭,虽猛气之翕伏,终奇形之突兀。”
(2).中医针灸穴位名。参阅《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六府井荥俞原经合歌》
《國語辭典》:膻中  拼音:dàn zhōng
中医上指:(1)位于前胸正中,即左右两乳正中间的部位。(2)位于膻中中央的穴道。多用以治疗咳嗽、哮喘等。
《國語辭典》:印堂  拼音:yìn táng
相术家称两眉中间为「印堂」。《儒林外史》第一六回:「现在印堂颜色有些发黄,不日就有个贵人星照命。」
《國語辭典》:会阴(會陰)  拼音:huì yīn
人体阴部与肛门间的部分。
《國語辭典》:穴位  拼音:xué wèi
人体经脉会聚的部位。多为密集的神经末稍或粗神经经过的地方。
《漢語大詞典》:闲使(閒使)
亦作“间使”。
(1).密使。暗中派往敌方进行反间或侦察等活动的使者。史记·淮阴侯列传:“ 范阳 辩士 蒯通 説 信 曰:‘将军受詔击 齐 ,而 汉 独发閒使下 齐 ,寧有詔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周书·晋荡公护传:“先是, 护 母 阎姬 与皇第四姑及诸戚属,并没在 齐 ,皆被幽縶。 护 居宰相之后,每遣间使寻求,莫知音息。”旧唐书·窦建德传:“又遣间使约 世充 共为表里。”
(2).针灸穴位名。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三寸。《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手部主病针灸要穴歌》:“间使主治脾寒证,九种心疼疟渴生。”
《国语辞典》:捻针(捻针)  拼音:niǎn zhēn
一种中医针灸刺法。以拇、食、中三指持针,搓动旋转,以利进针、出针的操作或催动气血运行。
《国语辞典》:弹针(弹针)  拼音:tán zhēn
一种中医针灸针刺手法。其方法是在针刺入体内后用指头轻弹针柄,使针体的下部出现轻度震动。
《漢語大詞典》:针治(針治)
针灸治病。 阿英 《敌后日记摘抄·八月五日》:“ 岳夏 同志来,谈及 毅 儿病,谓可用军长名义函卫生部,请其针治。”
分類:针灸治病
《漢語大詞典》:针生(針生)
唐 代太医署中向针博士学习针灸疗法的人员。旧唐书·职官志三:“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涩滑之候,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
《漢語大詞典》:进针(進針)
谓针灸时针刺入穴位的深度。《人民日报》1969.9.16:“新针法与旧针法相比较,它的显著特点是取穴少、不留针、进针深、刺激强。”
《漢語大詞典》:玉枕穴
亦省称“ 玉枕 ”。 针灸穴位名。位于后头部,当枕外粗隆上缘外侧。《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膀胱经穴歌》:“五处承光接通天,络却玉枕天柱边。”《医宗金鉴·膀胱经分寸歌》:“承通络却玉枕穴,后循俱是寸五行。”注:“从络却后行一寸五分,玉枕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