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93,分67页显示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47  48  49  5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刷问
誓问
入邦问俗
入竟问禁
入境问俗
入门问讳
入国问禁
入国问俗
入乡问俗
善风吉问
三推六问
三等分角问题
拘问
窥问
甲乙问
《漢語大詞典》:刷问(刷問)
追究;查问。金史·食货志二:“上復召宰臣曰:‘虽曾经通检纳税,而无明验者,復当刷问。’”
分類:追究查问
《韵府拾遗 问韵》:誓问(誓问)
文心雕龙》:详夫汉来多文,名号多品,或典诰誓问,或鉴略篇章。总括其名,并归杂文之区;甄别其义,各入讨论之域。
《漢語大詞典》:入邦问俗(入邦問俗)
见“ 入国问俗 ”。
《國語辭典》:入国问俗(入國問俗)  拼音:rù guó wèn sú
到一个新的国境,先打听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免触犯禁忌。语本《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比喻明瞭俗尚,以适应新环境。也作「入境问禁」、「入境问俗」。
《漢語大詞典》:入竟问禁(入竟問禁)
谓进入别国国境,先问明禁令,以免触犯。竟,“ 境 ”的古字。语本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孔颖达 疏:“入竟而问禁者……竟,界首也。禁谓国中政教所忌。凡至竟界,当先访问主国何所禁也。”
《國語辭典》:入境问俗(入境問俗)  拼音:rù jìng wèn sú
比喻明瞭俗尚,以适应新环境。参见「入国问俗」条。宋。苏轼密州谢上表〉:「入境问俗,又复过于所期。」
《國語辭典》:入国问俗(入國問俗)  拼音:rù guó wèn sú
到一个新的国境,先打听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免触犯禁忌。语本《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比喻明瞭俗尚,以适应新环境。也作「入境问禁」、「入境问俗」。
《漢語大詞典》:入门问讳(入門問諱)
客人进门,先问主人祖先名讳,以便谈话时避之,谓之“入门问讳”。语出礼记·曲礼上:“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孔颖达 疏:“‘入门而问讳’者,门,主人之门;讳,主人祖先君名,宜先知之,欲为避之也。”
《漢語大詞典》:入国问禁
进入别国境界,先了解他们的禁令或禁忌。参看“入境问俗”
《國語辭典》:入国问俗(入國問俗)  拼音:rù guó wèn sú
到一个新的国境,先打听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免触犯禁忌。语本《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比喻明瞭俗尚,以适应新环境。也作「入境问禁」、「入境问俗」。
《漢語大詞典》:入乡问俗(入鄉問俗)
进入一个地方,先要问清那里的习俗,以求适应当地的情况。《解放日报》1944.4.5:“我们要吸收群众的经验,一定要‘入乡问俗’。”参见“ 入国问俗 ”。
《國語辭典》:入国问俗(入國問俗)  拼音:rù guó wèn sú
到一个新的国境,先打听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免触犯禁忌。语本《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比喻明瞭俗尚,以适应新环境。也作「入境问禁」、「入境问俗」。
《分类字锦》:善风吉问(善风吉问)
后汉书李南传南丹阳句容人也少笃学明于风角和帝永元中太守马棱坐盗贼事被徵当诣廷尉吏民不宁南特进贺棱意有恨曰太守不德今将即罪而君反相贺耶南曰旦有善风明日中时应有吉问故来称庆旦日棱延望景晏以为无徵至晡时乃有驿使赍诏书原停棱事南问其停留之状使者曰向度宛陵浦里𣃚马踠足是以不得速棱乃服焉
分类:杂占
《國語辭典》:三推六问(三推六問)  拼音:sān tuī liù wèn
再三反覆的审问。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你要官休呵,拖你到官司,把你三推六问,你这等瘦弱身子,当不过拷打。」《水浒传》第一二回:「三推六问,却招做一时斗殴杀伤,误伤人命招了。」也作「六问三推」。
《漢語大詞典》:三等分角问题
见“尺规作图不能问题”。
《漢語大詞典》:拘问(拘問)
传讯。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拆封》:“如有低潮及短少者,将银封另放,开单记明,硃笔点过,以便拘问。”
分類:传讯
《漢語大詞典》:窥问(闚問)
探望问候。后汉书·儒林传下·周泽:“﹝ 泽 ﹞常卧疾斋宫,其妻哀 泽 老病,闚问所苦。”
《漢語大詞典》:甲乙问(甲乙問)
故设甲乙双方,互为答问,以辩明疑难。晋书·礼志中:“ 安丰 太守 程谅 先已有妻,后又娶,遂立二嫡。前妻亡,后妻子 勋 疑所服。中书令 张华 造甲乙之问曰:‘甲娶乙为妻,后又娶丙,匿不説有乙,居家如二嫡,无有贵贱之差。乙亡,丙之子当何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