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匿年  拼音:nì nián
隐瞒真实年纪。《三国志。卷一五。魏书。司马朗传》:「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分類:隐瞒年龄
《漢語大詞典》:匿心
隐瞒真实思想。 明 唐顺之 《与郭似庵巡按书》:“凡此数事,实所不敢当,非敢匿心矫跡,多为枝辞以徼避让之名,重获罪有道之门。”
《國語辭典》:纸包不住火(紙包不住火)  拼音:zhǐ bāo bù zhù huǒ
比喻丑陋的事情,终究会被揭露,无法隐藏,就像纸张无法包住火一样。如:「所谓『纸包不住火』,他终究会知道真相,你不如趁早告诉他。」
《國語辭典》:有犯无隐(有犯無隱)  拼音:yǒu fàn wú yǐn
对上虽有冒犯,但仍勇于直谏,无所隐瞒。唐。严郢 駮太常拟故相国江陵尹谥议:「公有犯无隐,引经正辞,上是其言,刑为之省。」
《漢語大詞典》:隐课(隱課)
隐瞒赋税。新唐书·杨炎传:“ 天寳 中, 王鉷 为户口使,方务聚歛,以其籍存而丁不在,是隐课不出,乃按旧籍,除当免者,积三十年,责其租、庸,人苦无告。”
分類:隐瞒赋税
《國語辭典》:隐恶扬善(隱惡揚善)  拼音:yǐn è yáng shàn
语本《礼记。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隐藏他人的过失,宣扬他人的善行。《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难得这好人,又忠厚,又老实,又且知情识趣,隐恶扬善,千百中难遇此一人。」也作「掩恶扬善」。
《漢語大詞典》:隐抵(隱抵)
隐瞒抵赖。三国志·魏志·胡质传:“县民 郭政 通於从妹,杀其夫 程他 ,郡吏 冯谅 繫狱为证。 政 与妹皆耐掠隐抵, 谅 不胜痛。”
分類:隐瞒抵赖
《國語辭典》:隐姓埋名(隱姓埋名)  拼音:yǐn xìng mái míng
改换姓名,不让别人知道。元。张寿卿《红梨花》第四折:「他不是别人,则他便是谢金莲,著他隐姓埋名,假说做王同知的女儿。」《儿女英雄传》第一九回:「一定是你借此躲避你那仇家,作一个隐姓埋名哑迷儿。」
《漢語大詞典》:直认不讳(直認不諱)
直截了当承认,毫不迴避隐瞒。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徐锡麟安庆起义清方档案》:“ 马子畦 一犯即现获之 黄福 诡名,亦经质讯明确,直认不讳。”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徵信录》:“ 彭 为革党侦探领袖,当即直认不讳,大駡 瑞 为国贼。” 陈独秀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
《漢語大詞典》:謟过(謟過)
隐瞒过失。晏子春秋·问下二六:“和于兄弟,信于朋友,不謟过,不责得。” 吴则虞 集释引 孙星衍 曰:“ 杜预 注左传:‘謟,藏也。’”
分類:隐瞒过失
《漢語大詞典》:徇隐(徇隱)
徇私隐瞒。 清 林则徐 《会谕收缴鸦片增设绅士公局示稿》:“保隣徇隐,一併连坐。”清史稿·敬谨庄亲王尼堪传:“事觉, 尼堪 坐徇隐,降郡王。”
分類:徇私隐瞒
《國語辭典》: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拼音:xíng bù gēng míng,zuò bù gǎi xìng
形容处事光明磊落,不怕人知。《孤本元明杂剧。单刀劈四寇。第四折》:「兀那四个草寇,你听者,某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蒲州解良人也,姓关名羽字云长。」《水浒传》第二七回:「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头武松的便是!」也作「行不改名,坐不改姓」。
《国语辞典》:连朦带忽(连朦带忽)  拼音:lián méng dài hū
隐瞒欺骗,敷衍过去。如:「对于这样敏感的问题,他只好连朦带忽的敷衍过去。」
《国语辞典》:秘而不泄(秘而不泄)  拼音:mì ér bù xiè
隐瞒所知,不作宣布。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九。返宝砂篇》:「故上仙真经秘而不泄者,为此子母之法,恐凡愚之心见知也。」也作「秘而不宣」。
《国语辞典》:昧地瞒天(昧地瞒天)  拼音:mèi dì mán tiān
欺骗天地。比喻昧著良心,隐瞒事实或以谎言骗人。明。无名氏《活拿萧天佑。头折》:「你这般昧地瞒天,谄佞奸僻。」也作「昧地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