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师宜(師宜)
(1).指 师宜官 。 汉灵帝 时人,善隶书。晋书·王羲之传论:“ 伯英 临池之妙,无復餘踪; 师宜 悬帐之奇,罕有遗跡。”
(2).复姓。 汉 有 师宜官 。
《漢語大詞典》:隶体(隸體)
书体的一种。即隶书。《魏书·术艺传·江式》:“ 皇魏 承百王之季,绍五运之绪,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 明 张鼎思 《〈路史·前纪后纪〉序》:“是书字多隶体,而传写既久,舛譌亦甚。”参见“ 隶书 ”。
分類:书体隶书
《國語辭典》:隶书(隸書)  拼音:lì shū
书体名:(1)篆书的简化体,创始于秦,通行于汉、魏。早期隶书在字形结构上保留较多的篆书形迹,称为「古隶」、「秦隶」;后来笔画分出波磔,所形成的隶书称为「八分书」。典型隶书的特点是:横画起笔回锋,隆起如蚕头之形;收笔顿笔挑起,具雁尾之状。(2)楷书的别名。也作「今隶」。魏、晋至唐使用。
《漢語大詞典》:隶楷(隸楷)
字体名。带有隶书笔法的楷书。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曲·弦索入曲:“此不过於真字上加一二笔飞撇,遂枉其名曰隶。此名隶楷。”
《國語辭典》:隶草(隸草)  拼音:lì cǎo
书体名。由古隶减省笔画、快速草写而成的一种书体。
《漢語大詞典》:今字
(1).区别于古字的文字。特指从 汉 隶一直到现在通行文字的统称。
(2).区别于古字的文字。特指隶书。也称“今文”。史记·儒林列传:“ 孔氏 有古文尚书,而 安国 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今文,汉书·儒林传·孔安国作“今文字”。
《國語辭典》:今隶(今隸)  拼音:jīn lì
魏晋以后的楷书。楷书自汉隶演化而来,相传为三国时魏的钟繇所创。
《漢語大詞典》:正隶(正隸)
谓符合标准写法的隶书。北史·江式传:“文得正隶,不差篆意也。”
《漢語大詞典》:散隶(散隸)
以散笔作的隶书。南史·周朗传:“﹝ 周顒 ﹞少从外氏车骑将军 臧质 家得 卫恒 散隶书法,学之甚工。” 宋 欧阳修 《〈牡丹记〉跋尾》:“右 蔡君謨 之书,八分、散隶、正楷、行狎、大小草,众体皆精。”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技艺:“古人以散笔作隶书,谓之散隶。”
分類:隶书
《漢語大詞典》:十体(十體)
(1).指十种文体。 唐 陆龟蒙 《再酬袭美先辈见和读襄阳耆旧传之作》诗:“吾祖仗才力,革车蒙虎皮,手持一白旄,直向文场麾……十体免负赘,百家咸起痿。” 明 杨慎 《文赋列十体》:“分文之十体,各以四字尽之,可谓妙矣。”
(2).指书法的十体。 唐 张怀瓘 所分为: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见所著书断·列传
(3).指书法的十体。 唐 唐元度 所分为: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飞白、薤叶、垂针、垂露、鸟书、连珠。见宣和书谱·唐元度
(4).指十种诗体。 唐 元稹 于 元和 七年时,将自己所作诗分编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五言七言两体、律讽、悼亡、艳诗今古两体,共成十体。见所作《叙诗寄乐天书》
(5).指十种诗体。 五代 齐己 分诗作为高古、清奇、远近、双分、背非、虚无、是非、清洁、覆妆、阖门十体。见所著风骚旨格·诗有十体
《漢語大詞典》:小隶(小隸)
(1).小奴。 宋 范成大 《甬东道院午坐》诗:“梳头小隶那知此,强向窗前数鬢丝。”
(2).小的隶书。太平广记卷二三一引《异闻录》:“镜炉前获素书一纸,文字小隶。”
分類:小奴隶书
《漢語大詞典》:隶学(隸學)
谓隶书之学。宣和书谱·韩择木:“隶学之玅,唯 蔡邕 一人而已。” 清 项絪 《〈录辨·目录〉识语》:“ 顾南原 氏究心隶学,徧见古碑,备稽往籍,作隶辨八卷,以印其是而砭其非。”
分類:隶书
《國語辭典》:秦隶(秦隸)  拼音:qín lì
秦代的隶书。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左书,即秦隶书。」宋。晁冲之〈和十二兄〉五首之四:「简疏秦隶奇,谲怪夏篆丑。」也称为「左书」、「佐隶」、「佐书」。
《国语辞典》:隶篆(隶篆)  拼音:lì zhuàn
隶书与篆书。唐。薛存诚〈祯石赋〉:「题八角而尔乃增辉,刻九言而吾斯尽善。宜子孙之蛰蛰,得先徵于隶篆。」
分类:隶书篆书
《国语辞典》:王次仲  拼音:wáng cì zhòng
人名。生卒年不详。变篆籀之体为隶书。相传秦始皇曾遣使徵召,王次仲不就,化为大鸟而去,至西山而落二翮,一大一小,遂称落处为大、小翮山。
《國語辭典》:隶变(隸變)  拼音:lì biàn
文字学上指篆书改写成隶书的经过。隶变过的形体,往往与原篆有些差异。例如:篆书「&9868._104_0.gif;」隶定成「年」;隶变成「年」。隶定字仍可窥测出篆体的结构,隶变字则变形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