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沈潮 朝代: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青松人。字信夫。号静坐窝、山仰。
《國語辭典》:守庚申  拼音:shǒu gēng shēn
道家称人身有三尸神,每至庚申日,上向天帝陈说众人罪恶,因此在这一天需整夜静坐不眠以求避免,称为「守庚申」。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二。玉格》:「七守庚申三尸灭,三守庚申三尸伏。」《红楼梦》第六三回:「更至参星礼斗,守庚申,服灵砂等妄作虚为。」
《漢語大詞典》:艮背
(1).易·艮:“艮其背,不获其身。” 王弼 注:“施止於背,不隔物欲,得其所止也。” 孔颖达 疏:“施之於人,则是止物之情,防其动欲。”背,谓相背而不见。后因称不动物欲之念为“艮背”。 唐 李商隐 《献河东公启》之一:“艮背却行,氷心自处。”
(2).一种精神治疗法。欲人清心寡欲,犹如今之静坐法。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吾 闽中 又有三教之术,盖起於 莆 中 林兆恩 者。以艮背之法,教人疗病。因稍有验,其徒从者云集,转相传授,而吾郡人信之者甚众。”
(3).东北隅。背,通“ 北 ”。北方。 唐 李邕 《海州大云寺禅院碑》:“寺之艮背,山之前临,有 确师 禪房。”
《漢語大詞典》:静功
指道家的静坐修养之功法。
《漢語大詞典》:学定(學定)
学习佛家静坐敛心的修养方法。 唐 杨巨源 《送定法师归蜀》诗:“孤猿学定前山夕,远雁伤离几地秋。”
《漢語大詞典》:坐静
静坐修持。元史·世祖纪十二:“幸 大圣寿万安寺 ,置旃檀佛像,命帝师及西僧作佛事坐静二十会。”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我想这是姐姐坐静的地方儿,我就出了个主意,告诉外头,画了这么一张。”
《漢語大詞典》:顽坐(頑坐)
长时间地静坐不动。 前蜀 贯休 《思匡山贾匡》诗:“觅句唯顽坐,严霜打不知。” 元 何中 《辛亥元夕二日》诗:“顽坐故贪默,忽行时自言。”
分類:时间静坐
《漢語大詞典》:隐坐(隱坐)
稳坐,静坐。隐,用同“ 隐 ”。北史·薛道衡传:“ 道衡 每搆文,必隐坐空斋,蹋壁而卧,闻户外有人便怒,其沉思如此。” 清 金农 《画兰竹自题纸尾寄程五江二》诗:“半幅悬空斋,色香满巖坞,隐坐整日看,冷吟独闭户。”
分類:静坐
《国语辞典》:默照禅(默照禅)  拼音:mò zhào chán
宋代正觉禅师所提倡的禅法。主张静坐默究,净治揩摩,把心中所有的妄缘幻习去掉,使其恢复清白圆明,便能事事无碍。
《国语辞典》:面壁坐禅(面壁坐禅)  拼音:miàn bì zuò chán
佛教徒每天在一定时间面壁静坐,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恬静自在,修禅悟道的情形。
《漢語大詞典》:坐饿关(坐餓關)
宗教修持方式之一。谓静坐不语,少食或断食一段时间,以净化身心。 明 姚福 青溪暇笔:“近日一蕃僧自西域来,貌若四十餘,通中国语,自言六十岁矣。不御饮食,日啗枣果数枚而已。所坐一龕,仅容其身。如欲入定,则命人锁其龕门,加纸密糊封之,或经月餘,謦欬之声亦絶,人以为化去,潜听之,但闻掐念珠歷歷, 济川 杨景方 尝馆于其家,有叩其术者,则劝人少思、少睡、少食耳。一切布施皆不受,曰吾无用也。” 清 翟灏 通俗编·释道:“释典虽有入定之説,而不必封锁于龕中也。今惟坐饿关者有似此僧所为,疑此风即从此僧而起。”
《国语辞典》:打禅(打禅)  拼音:dǎ chán
僧尼、道士盘腿静坐,使心入定,是修习禅定的工夫。也称为「打坐」。
空心静坐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昏住也。六祖坛经曰:「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永嘉禅师云:「无记者,虽不缘善恶等事,然俱非真心,但是昏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