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3,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仙木
蒲节
蛮俗
钦风
淳俗
淳源
通志
剃头
乱俗
齐俗
观俗
花郎
调风
方俗
黥面
《國語辭典》:仙木  拼音:xiān mù
古时年初一挂在门边以驱鬼辟邪的桃木板。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國語辭典》:蒲节(蒲節)  拼音:pú jié
端午节的别名。参见「端午节」条。因悬挂菖蒲于门上避邪,还要喝菖蒲酒避瘟疫之气,故称为「蒲节」。《幼学琼林。卷一。岁时类》:「四月乃是麦秋,端午却为蒲节。」
《漢語大詞典》:蛮俗(蠻俗)
蛮地风俗。 宋 欧阳修 《和丁宝臣游甘泉寺寺在临江一山上与县廨相对》:“野僧岂解惜清泉,蛮俗那知为胜迹。”
分類:地风风俗
《漢語大詞典》:钦风(欽風)
谓敬慕其风俗教化。《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故伪 秦 以三世之资,丧魂於 关 陇 ; 河 源 望旗而委质,北虏钦风而纳款。”
《漢語大詞典》:淳俗
淳朴的风俗。 宋 苏舜钦 《串夷》诗:“淳俗易摇无自挠,每闻流议一长吁。”
分類:淳朴风俗
《漢語大詞典》:淳源
淳朴风俗的源流。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淳源上派,浇风下黷。” 吕延济 注:“淳和之源,自上流派,而浇薄之风,垢浊於下。”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淳源汩以长分,美恶作以异途。” 宋 苏舜钦 《太行道》诗:“淳源一破山岳碎,巧心遂去缘嶮巇。”
《國語辭典》:通志  拼音:tōng zhì
1.各省的志书称为「通志」。如《江苏通志》、《湖南通志》等,以别于县志而言。
2.通达其意。《晋书。卷五一。皇甫谧传》:「其后乡亲劝令应命,谧为释劝论以通志焉。」
3.书名。宋郑樵撰,二百卷。仿通史的体例,起自三皇,终于隋代,以详述历代的文物制度著称。采摭浩博,议论亦多警辟,至今资为考镜。后人以此书与《通典》、《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
《國語辭典》:剃头(剃頭)  拼音:tì tóu
1.修剪头发。如:「这家理发店的师傅剃头工夫一流,难怪来往顾客络绎不绝。」
2.落发出家。如:「学佛之人纵使剃发染衣,如不了解因果心性的道理,也同样是愚痴。」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搽灰抹粉学搬唱,剃头削发为和尚。」
《國語辭典》:乱俗(亂俗)  拼音:luàn sú
1.1.败坏风俗。《书经。君陈》:「狃于奸宄,败常乱俗,三细不宥。」《史记。卷七四。孟子荀卿列传。荀卿》:「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2.败坏的风俗。《荀子。荣辱》:「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乱世,得乱俗。」《汉书。卷二二。礼乐志》:「拨乱反正。」唐。颜师古。注:「拨去乱俗而还之于正道也。」
分類:风俗
《漢語大詞典》:齐俗(齊俗)
使风俗相一致。 三国 魏 嵇康 《管蔡论》:“ 成王 大悟, 周公 显復,一化齐俗,义以断恩。”
《漢語大詞典》:观俗(觀俗)
观察风俗。 唐 李绅 《到宣武三十韵》:“及郊知雨过,观俗辨风行。”
《國語辭典》:花郎  拼音:huā láng
1.古新罗国风俗,选择俊美的贵人子弟,并为他傅粉装饰,称为「花郎」。
2.卖花的男子。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七出:「人宿平康深柳巷,惊好梦门外花郎。」
《國語辭典》:叫花子  拼音:jiào huā zi
乞丐。如:「每年庙会时,便有从各地涌来的叫花子,在庙门口向香客们乞讨。」也称为「化子」、「花子」、「叫化子」。
分類:叫花子
《漢語大詞典》:调风(調風)
(1).条风。八风之一。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中·佛驮跋陀罗:“舶主曰:‘客行惜日,调风难遇,不可停也。’”左传·隐公五年“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 唐 孔颖达 疏:“易纬通卦验云:‘立春调风至。’”参见“ 条风 ”。
(2).整顿风俗。 唐 任希古 《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怀》:“调风振薄俗,清教叙彝伦。”
《國語辭典》:条风(條風)  拼音:tiáo fēng
本为立春时所吹的东北风,后多指春风。汉。无名氏〈古诗穆穆清风至〉诗:「青袍似春草,草长条风舒。」宋。周邦彦应天长。条风布暖〉词:「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塘遍满春色。」也称为「融风」。
《國語辭典》:方俗  拼音:fāng sú
各地的风俗。《南史。卷七○。循吏传。序》:「乃命輶轩以省方俗,置肺石以达穷人。」
分類:方俗风俗
《國語辭典》:黥面  拼音:qíng miàn
在脸上刺字、涂墨。古代多用为对犯人的刑罚。《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传。倭传》:「男子皆黥面文身,以其文左右大小别尊卑之差。」《三国志。卷十二。魏书。毛玠传》:「汉律,罪人妻子没为奴婢,黥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