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3,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唐风
老健
诗格
无骨
文体
气习
重大
豪放
意度
遗韵
矫激
气体
开生面
形貌
格调
《漢語大詞典》:唐风(唐風)
(1).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参阅毛诗正义·唐谱注。
(2). 唐尧 的遗风。 南朝 宋 鲍照 《从过旧宫》诗:“《卢令》美何歇, 唐 风久不渝。” 明 张时彻 《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俗尚俭朴,有 唐 风之遗焉。”
(3).具 唐 人风格的诗。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潘阆不与先贤祠:“ 潘閬 居 钱塘 。今太学前有 潘閬巷 。 閬 工 唐 风,归自 富春 ,有‘渔浦风波恶, 钱塘 灯火微’之句。”
《漢語大詞典》:老健
(1).年老身健。 宋 苏轼 《送鲜于都曹归蜀灌口旧居》诗:“莫嘆倦游无駟马,要将老健敌千钟。” 清 曾国藩 《复彭丽生书》:“而贪饕退缩者,果驤首而上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 洪深 《五奎桥》:“托 周先生 的福,我还算是老健;饭也吃得落,田也种得动。”
(2).指诗文风格老练有力。 宋 朱熹 《跋病翁先生诗》:“逮其晚岁,笔力老健,出入众作,自成一家,则已稍变此体矣。”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张子野》:“ 东坡 云:‘ 子野 诗笔老健,歌词乃其餘波耳。’”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 子美 和 裴迪 早梅相忆之作,两联用二十二虚字,句法老健,意味深长,非巨笔不能到。”
《國語辭典》:诗格(詩格)  拼音:shī gé
1.作诗的法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诗格既无此例,又乖制作本意。」
2.诗的风格。宋。苏轼 次韵滕元发、许仲涂、秦少游诗:「二公诗格老弥新,醉后狂吟许野人。」
3.书名。唐诗人贾岛著,一卷。
《漢語大詞典》:无骨(無骨)
(1).指人体中没有骨的部位。《礼记·深衣》:“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 郑玄 注:“当骨,缓急难为中也。”
(2).体无骨骼。形容体态柔软轻盈。《尸子》卷下:“ 徐偃王 有筋而无骨。”《飞燕外传》:“丰若有肌,柔若无骨。” 唐 刘禹锡 《观柘枝舞》诗之二:“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
(3).以指无骨虫。吕氏春秋·任数:“不至则不知,不知则不信,无骨者不可令知冰。” 高诱 注:“若无骨之虫,春生秋死,不知冬寒之有冰雪。”
(4).不要折伤骨骼。《国语·晋语九》:“夷请无筋无骨,无面伤,无败用,无陨惧。” 韦昭 注:“无骨,无折骨。”
(5).谓没有骨气。《艺文类聚》卷四八引 南朝 梁 张缵 《让尚书仆射表》:“虽復吐言如伤,屈体无骨,动容窃斧,犹成多憾。” 唐 李白 《赠新平少年》诗:“ 韩信 在 淮阴 ,少年相欺凌。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6).指文辞没有风格骨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徵也。”
(7).指字体柔弱无力。《法书要录》卷一引 晋 卫夫人 《笔阵图》:“昔 秦丞相 斯 见 周穆王 书,七日兴嘆,患其无骨。”
《國語辭典》:文体(文體)  拼音:wén tǐ
文章的体裁或风格。《文选。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自汉至魏四百馀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四》:「世有浇淳,时移治乱,文体迁变,邪正或殊。」
《漢語大詞典》:气习(氣習)
(1).风气和习俗。 宋 曾巩 《黄莘职方员外郎制》:“四海九州之疆域,山川风土之气习,载於图籍,典以郎曹。” 元 杜本 《古意》诗:“但恐气习移,古今不同才。” 清 黄宗羲 《汪氏三子诗序》:“ 休阳 汪周士 、 晋贤 、 季青 三子皆天下才,而爱风雅,喜读书……闻其风者,多操舟到门,结交而后去,顾非今世坊社之气习比也。”
(2).气质;习性。朱子语类卷一一九:“如此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气习不期变而变矣。” 宋 叶适 《将仕郎嵇君墓记》:“事亲纯孝,处己俭约,有乃父风,无子弟气习。” 明 刘东星 《史阁款语》:“余虽曰仕宦,而清素未脱寒酸气习。”红楼梦第四回:“谁知自此间住了不上一月, 贾 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认熟了一半,都是那些紈裤气习,莫不喜与他来往。” 梁启超 《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盖以一种矫伪之气习,铭刻臣僚之脑髓,牢不可破,即以人爵为莫大之荣是也。”
(3).指诗文风格。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苏氏作〈辨奸论〉憾荆公:“予闻 老苏 初来京,以所著《权书》《衡论》投 欧阳公 ,一时推其文章。 王荆公 时已为知制誥,独不善之,以其文纵横,有 战国 气习,屡詆於众。”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 束晳 《补亡诗》,对偶精切,辞语流丽,不脱六朝气习。”《明诗纪事辛籤·王若之》引 清 王士禛 居易录:“﹝ 若之 ﹞所与游者皆一代伟人,诗清真,无 启 禎 气习。”
《國語辭典》:重大  拼音:zhòng dà
重要。如:「重大事件」、「重大原因」。
《國語辭典》:豪放  拼音:háo fàng
豪迈奔放。亦指举止狂放而不拘小节。《北史。卷四三。列传。张彝》:「彝少而豪放,出入殿庭,步眄高上,无所顾忌。」《宋史。卷四四二。文苑传四。苏舜钦传》:「益读书,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也作「豪诞」。
《國語辭典》:意度  拼音:yì dù
见识气度。汉。郭宪《洞冥记》卷二:「郭琼,东郡人也,形貌丑劣而意度过人。」
《國語辭典》:意度  拼音:yì duò
心中揣测。《韩非子。解老》:「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也。」
《漢語大詞典》:遗韵(遺韻)
(1).指前人留下的诗赋。 晋 陆机 《文赋》:“收百世之闕文,採千载之遗韵。” 唐 丘丹 《经湛长史草堂》诗序:“余登兹山,以覩三篇,列於石壁,仰览遗韵,若穆清风。” 宋 杨亿 《君可思赋》:“感骚人之遗韵,聊抒意於斯文。” 清 陈浩 《题张侍御奏毁魏忠贤墓碑疏后》诗:“秋宵展读和遗韵,华星的皪森寒芒。”
(2).指前人诗文的气韵风格。周书·王褒庾信传论:“唯 王褒 、 庾信 ,奇才秀出,牢笼於一代……由是朝廷之人,閭阎之士,莫不忘味於遗韵,眩精於末光。” 明 胡应麟 诗薮·六朝:“ 阴 何 并称旧矣。 何 攄写情素,冲淡处往往 颜 谢 遗韵。”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谭诗·以人存诗》:“ 渔洋 遗韵继者少,百有餘岁空悠悠。”
《漢語大詞典》:矫激(矯激)
(1).犹诡激。奇异偏激,违逆常情。后汉书·第五伦传论:“君子侈不僭上,俭不偪下,岂尊临千里而与牧圉等庸乎?詎非矫激,则未可以中和言也。” 宋 苏轼 《应制举上两制书》:“ 东汉 之衰也,时人莫不矫激而奋厉,故贤不肖不相容,以至於乱。” 金 王若虚 《揖翠轩赋》:“或取深山穷谷以为家,指泉石风月以为友,是岂迂僻矫激不近于人情?” 清 赵翼 《读史》诗之八:“衰世尚名义,作事多矫激。”
(2).指诗文风格特异而激切。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元和 以后,歌行则学流荡於 张籍 ,诗章则学矫激於 孟郊 。” 宋 梅尧臣 《依韵奉和永叔感兴》:“每闻諫諍辞,苦意多矫激。” 李大钊 《青春》:“ 拜轮 此言,固甚矫激,且寓风刺之旨。”
(3).激励。 唐 韦皋 《鹦鹉舍利塔记》:“因可以矫激流俗,端严梵伦。”
《國語辭典》:气体(氣體)  拼音:qì tǐ
1.物质三态之一。形状和体积不固定,会随容器而异,可充满整个容器空间,如空气即是。
2.有生命的现象。《儒林外史》第二九回:「诗以气体为主,如尊作这两句。」
《漢語大詞典》:开生面(開生面)
(1).展现新的面目。 唐 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凌烟 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赵次公 注:“ 贞观 中 太宗 画 李靖 等二十四人於 凌烟阁 ,至 开元 时,颜色已暗,而 曹将军 重为之画,故云开生面。盖因 左氏 : 狄 人归 先軫 之元面如生也。”
(2).指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有所创新。 清 刘廷玑 在园杂志卷二:“ 杭永年 一倣 圣嘆 笔意批之,似属效顰,然亦有开生面处。”参见“ 别开生面 ”。
《國語辭典》:别开生面(別開生面)  拼音:bié kāi shēng miàn
重新描绘旧画像,而使原已褪色的面貌变得鲜明、生动。语本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后比喻开创新的风格、形式。《红楼梦》第六四回:「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五。苏东坡诗》:「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也作「另开生面」。
《國語辭典》:形貌  拼音:xíng mào
形体相貌。《三国志。卷一八。魏书。典韦传》:「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三国演义》第九三回:「令部卒形貌相似者,假扮姜维攻城。」
《國語辭典》:格调(格調)  拼音:gé diào
1.诗文的格律声调。亦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金瓶梅》第一一回:「高低紧慢按宫商,吐玉喷珠;轻重疾徐依格调,铿金戛玉。」《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的字写的最好,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创出来的格调,由著笔性写了去。」
2.人的品格、风范。唐。蒋防《霍小玉传》:「昨遣某求一好儿郎格调相称者,某具说十郎。」唐。秦韬玉 贫女诗:「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3.风貌、景象。唐。张乔〈宿刘温书斋〉诗:「不掩盈窗月,天逝格调高。」宋。陈亮〈点绛唇。一夜相思〉词:「君知否?雨僝云僽,格调还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