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中贵(中貴)
(1).中贵人。 唐 韩愈 《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今之天下之镇 陈留 为大……其监统中贵,必材雄德茂,荣耀宠光,能俯达人情,仰喻天意者,然后为之。” 明 侯方域 《宦官论》:“今也外臣不敢与闻内事,而中贵苛刻暴横,民间私语皆採以上闻。”
(2).朝中贵人。指朝廷中的高官。 唐 李白 《古风》之二四:“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杨齐贤 注:“中贵,中都贵人也。” 梁启超 《再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各阶级之负担不平等,诸王列侯公主中贵等,全不负纳税之义务。”
《漢語大詞典》:公台
古代以三台象征三公,因借指三公之位或泛指高官。后汉书·胡广传:“﹝ 广 ﹞自在公台三十餘年,歷事六帝,礼任甚优。” 唐 姚合 《使两浙赠罗隐》诗:“何当 世祖 从人望,早以公台命 卓侯 。” 宋 王君玉 《国老谈苑》卷一:“ 竇仪 自 周朝 以来,负文章识度,有望於时,搢绅许以庙廊之器, 仪 因以公台自许,急於大用。”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雷州 司户参军 丁谓 ,顷自书生,获升科第,因缘险佞,据窃公台,贿赂苞苴,盈於私室。”
《漢語大詞典》:崇阶(崇階)
高位,高官。 明 李贽 《答耿司寇》:“吾谓 孔 孟 当此时若徒随行逐队,旅进旅退,以恋崇阶,则寧终身空室陋巷穷饿而不悔矣。” 清 侯方域 《拟思宗改元廷臣谢表》:“生入 玉门 之关,已叨非望;新脱 龙城 之戍,便授崇阶。”
分類:高位高官
《漢語大詞典》:军统(軍統)
(1).军事方面的统率者。《宋书·沈庆之传》:“或受命元帅,一战寧乱;或禀奇军统,协规効捷。”
(2). 清 末新军军一级最高官称。 钱基博 《辛亥南北议和别纪》:“电请 清 廷宣布共和,而 祺瑞 以第一军军统领衔。”
(3).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省称。国民党的特务组织之一。1938年成立。前身为复兴社核心组织力行社的特务处。1946年6月,军统局的公开武装特务部分划归国防部二厅,秘密核心部分改组为国防保密局。
《漢語大詞典》:宾王(賓王)
亦作“賔王”。
(1).谓辅导帝王。宾,通“ 儐 ”。语本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王弼 注:“居近得位,明习国仪者也,故曰利用宾于王也。”文选·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子大夫选名升学,利用賔王。” 刘良 注:“言当选名之秀,进於太学,利於时用,賔佐王道。”
(2).指辅佐帝王的高官近臣。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一:“自维潦倒风尘,忽焉十载,此来 河 干待渡,徘徊渡口,但有憔悴可怜之状,敢詡鳶肩火色,希冀宾王?”
《國語辭典》:贵仕(貴仕)  拼音:guì shì
仕宦显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夫有大功而无贵仕,其人能靖者与有几?」
《國語辭典》:上列  拼音:shàng liè
1.名列前茅。宋。张舜民 游公墓志铭:「已而考行试艺,屡居上列,人畏敬,无敢抗其锋。」
2.高官。《后汉书。卷二七。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赵典》:「身从衣褐之中,致位上列。」三国魏。曹植 求自试表:「而位窃东藩,爵在上列,身被轻暖,口厌百味,……爵重禄厚之所致。」
3.上座,比较受尊敬的席位。唐。杜甫后出塞〉诗五首之一:「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元史。卷一三四。列传。也先不花列传》:「朝会燕飨,使居上列。」
4.上面列出的。如:「上列规定,请各位务必确实遵行!」
《漢語大詞典》:紫荷
古时尚书令、仆射、尚书等高官朝服外负于左肩上的紫色囊。宋书·礼志五:“尚书令、僕射、尚书手板头復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笏。朝服肩上有紫生袷囊,缀之朝服外,俗呼曰紫荷。或云 汉 代以盛奏事,负荷以行,未详也。”南齐书·舆服志:“﹝尚书令、僕射、尚书﹞其肩上紫袷囊,名曰契囊,世呼曰紫荷。” 元 马祖常 《送华山隐之宗阳宫诗》:“香灺沉银叶,衣裾佩紫荷。”
《國語辭典》:峻秩  拼音:jùn zhì
尊贵的官阶。宋。欧阳修 谢致仕表:「非止赐于残骸,道愧师儒,乃忝春宫之峻秩,身居畎亩而兼书殿之清名。」
分類:高位高官
《漢語大詞典》:紫袍
(1).紫色朝服。高官所服。 唐 白居易 《初授秘监拜赐金紫闲吟小酌偶写所怀》诗:“紫袍新祕监,白首旧书生。”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三年:“而藩方荐论动踰数百,乃至藏典、书吏、优伶、奴僕,初命则至银青阶,被服皆紫袍象笏,名器僭滥,贵贱不分。” 清 孙枝蔚 《白紵词》:“东家年少着紫袍,君若遇之暂逡巡。”
(2).草名。三才图会·草木·紫袍:“紫袍,生 信州 ,春生发叶,如苦益菜。至五月生花,如金钱紫色,彼方用治咽喉口齿。”
《漢語大詞典》:小侯
(1).古代用以称小国。国语·鲁语下:“今我小侯也,处大国之间,缮贡赋以共从者,犹惧有讨。”管子·大匡:“诸侯之礼,令 齐 以豹皮往,小侯以鹿皮报; 齐 以马往,小侯以犬报。” 尹知章 注:“往重报轻。所谓大国善下小国,则取小国。”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大国不过十餘城,小侯不过数十里。”
(2).谓四夷之君。礼记·曲礼下:“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国曰某人。” 孔颖达 疏:“小侯,谓四夷之君,非为牧者也。”
(3).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弟之封侯者。以其非列侯,故称。后汉书·邓禹传:“ 禹 少子 鸿 ,好筹策。 永平 中,以为小侯。”又《明帝纪》:“为四姓小侯开立学校,置‘五经’师。” 李贤 注引 袁宏 后汉纪曰:“又为外戚 樊氏 、 郭氏 、 阴氏 、 马氏 诸子弟立学,号四姓小侯,置‘五经’师。以非列侯,故曰小侯。”一说以年小获封,故称。见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 明 汤显祖 《紫箫记·纵姬》:“自家姓 郭 ,名 锋 ,世号小侯。祖是 汾阳王 郭子仪 ;姊是当今贵妃娘娘。”
(4).指高官显贵。 宋 余靖 《题刘太傅栖心亭》诗:“宏构小侯第,避权长掩关。”
《國語辭典》:新贵(新貴)  拼音:xīn guì
新近显贵的人。唐。司空图 乱后诗三首之二:「行在多新贵,幽栖独长年。」《文明小史》第三四回:「这个痛苦,竟是被那新贵害的!果然他的福命非凡,我笑他一笑,便受这般的罪!」
《漢語大詞典》:孤卿
(1).谓少师、少傅、少保。周礼·天官·掌次:“孤卿有邦事,则张幕设案。” 郑玄 注:“王之孤三人,副三公论道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后汉书·刘祉传:“及 莽 篡立, 刘氏 为侯者皆降称子,食孤卿禄,后皆夺爵。”一说为六卿之首。参阅周礼·天官·掌次“孤卿有邦事,则张幕设案” 孙诒让 正义。
(2).泛指朝廷高官。 宋 岳珂 《桯史·吁天辩诬通叙》:“盖自是而歷官孤卿,专制閫外,未尝有蚍蜉蚁子之援。”
《漢語大詞典》:公宴(公讌)
亦作“ 公筵 ”。 公卿高官或官府的宴会。文选·王粲〈公讌〉诗 张铣 解题:“此侍 曹操 讌,时 操 未为天子,故云公讌。”南史·王筠传:“ 筠 又能用强韵,每公讌并作,辞必妍靡。” 南朝 陈 徐陵 《与李那书》:“王人授馆,用阻班荆;常在公筵,敬析名作。”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讌,则假手赋诗。”《与友人论五言古诗书》:“故其(三 曹 )公讌、述怀、赠答之诗,亦遂以五言为之。”
(1).公讌。南史·王藻传:“ 藻 性谦退,不求闻达,善属文,尤好古体。自非公宴,未尝妄有所为。”《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叙过寒温,送过敕印,把大小军政一一交盘明白,才吃公宴。”
(2).公众宴请。 巴金 《雪》第二章:“中午局里全体职员公宴了 冯局长 。”
《漢語大詞典》:纡青(紆青)
佩带青绶。谓作高官。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及其达也,则 淮阴 投竿而称孤, 文种 解屩而紆青。”参见“ 紆青拖紫 ”。
《國語辭典》:纡青拖紫(紆青拖紫)  拼音:yū qīng tuō zǐ
身上佩带青、紫色的印绶。比喻地位显贵。《文选。扬雄。解嘲》:「纡青拖紫,朱丹其毂。」《晋书。卷九一。儒林传。序》:「莫不纡青拖紫,服冕乘轩。」也作「纡金拖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