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鬼道  拼音:guǐ dào
1.邪门法术。《三国志。卷八。魏书。张鲁传》:「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
2.鬼神所走的路。《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
3.佛教六道之一。指夜叉、罗刹、饿鬼等。
《漢語大詞典》:神眉鬼道
形容花样多,有些神秘莫测。 老舍 《骆驼祥子》七:“她是三十二三岁的寡妇,干净,爽快,作事麻利又仔细。在别处,有人嫌她太张道,主意多,时常有些神眉鬼道儿的。”
《國語辭典》:六道  拼音:liù dào
佛教认为众生由于过去世所作的业,造成每个生命不同的存在状态。存在的状态可分成六类,即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称为「六道」,众生未解脱前,始终在其中辗转生死。《起世经》卷九:「一切众生于人间生,悉皆成就无觉无观,快乐證知身坏即生光音天处,一切六道皆悉断绝,此即名为『世间转尽』。」《西游记》第八回:「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也称为「六趣」。
《漢語大詞典》:三途
(1).亦作“ 三涂 ”。佛教语。即火途(地狱道)、血途(畜生道)、刀途(饿鬼道)。 晋 郗超 《奉法要》:“十恶毕犯,则入地狱。抵揬强梁,不受忠諫,及毒心内盛,狥私欺紿,则或堕畜生;或生蛇虺。慳贪专利,常苦不足,则或堕饿鬼……此谓三涂,亦谓三恶道。” 唐 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三:“《四解脱经》以三途名火、血、刀也。” 明 汪廷讷 《狮吼记·冥游》:“三途渺渺苦无边,长夜漫漫几时晓。” 清 姚鼐 《罗两峰鬼趣图》诗:“幻作三途业,何异景罔两。”
(2).指封建时代取得官职的三条途径:举荐、征辟、科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话説自 汉 以前,人才只是举荐、征辟……自 唐 宋 以来,俱重科名。虽是别途进身,尽能致位权要,却是惟以此为华美。往往有只为不得一第,情愿老死京华的。到我国朝初时,三途并用。”
《漢語大詞典》:鬼趣
(1).即鬼道,佛教六道之一。 宋 宋□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懒瓒垂训》:“伏愿天回南瞩,泽赐下临。免至边城,白日便同於鬼趣;得归中夏,黄泉亦感于圣恩。”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藉金经懺悔,已脱离鬼趣。”《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回:“録离鬼趣之因,急就人间之乐。”参见“ 鬼道 ”。
(2).鬼界之气氛。 叶圣陶 《倪焕之》二五:“晕黄的电灯光照着从缺口间憧憧往来的人影,历乱,促迫,颇呈鬼趣。”
(3).谓崇尚怪谲的志趣。 清 钱谦益 《〈南游草〉叙》:“自近世之言诗者……鬼趣胜,人趣衰,变声数,正声微,识者之所深忧也。”
《國語辭典》:鬼道  拼音:guǐ dào
1.邪门法术。《三国志。卷八。魏书。张鲁传》:「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
2.鬼神所走的路。《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
3.佛教六道之一。指夜叉、罗刹、饿鬼等。
大鬼道
【佛学大辞典】
(界名)有大威力之鬼神所住之道途。道者五道六道之道也。
鬼道
【佛学大辞典】
(界名)又曰鬼趣。夜叉罗刹饿鬼诸神等之境土。六道之一。大乘法数二十七曰:「道即能通义,谓六道生死展转相通。」据佛经云:凡舍宅街衢,市肆丘冢,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乃至江河树木,亦有鬼神依止,其最劣者为饿鬼。【又】犹言邪术。后汉书刘焉传,张鲁母有姿色,兼挟鬼道,往来焉家。三国志张鲁传,鲁祖父世传邪术,后鲁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
【佛学常见辞汇】
六道之一,又名鬼趣,即夜叉罗刹饿鬼等的境土。
饿鬼道
【佛学大辞典】
(界名)道者道路之义。造饿鬼业因者所行之道路,故曰饿鬼道。五道或六道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造作饿鬼业因的人所走的道途,是五道或六道之一。
【佛学次第统编】
饿鬼亦遍诸趣,有福德者,作诸处神;无福德者,居不净处,常受饥饿,其苦无量,谄诳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生,其寿量以人间一月为一日,寿五百岁。有云寿命不定,极长者七万岁。其种类亦多差别,大别可分为三种九类:
一、无财鬼一种分三类,言无财者,以不得饮食故。
一、炬口 谓于口中,常出猛燄。
二、针咽 头腹如山,咽喉如针。
三、臭口 口如臭尸。
二、少财鬼一种分三类,言少财者,以少得饮食故。
一、针毛 身毛如针,还自刺身,出血而食。
二、臭毛 身毛臭秽。
三、大瘿 项中有瘿,以手抉脓,还自食故!
三、多财鬼一种分三类,言多财者,以多得饮食故。
一、得弃 常得弃食。
二、得失 常得遗失之食。
三、势力 此一又分为三:
一、夜叉 又名药叉,译作勇健暴恶贵人。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在天。
二、罗刹 一名罗刹娑,译作可畏食人鬼。恶鬼之通名也。
三、毗舍阇 译作啖精鬼,食人精气之鬼也。
【三藏法数】
饿鬼道有三种。一谓罪业极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即造作恶业众生,由悭贪故,生于此道,故名饿鬼道。
【三藏法数】
谓此鬼类,羸瘦丑恶,见者畏惧,穷年卒岁,不遇饮食,或居海底,或近山林,乐少苦多,寿长劫远。由昔悭贪所报,获此身也。
【三藏法数】
谓此道或居海底,或在人间山林中,或似人形,或似兽形,不得饮食。业重者,饥火炎炎,不闻浆水之名;次者,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轻者,时薄一饱,是名饿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