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6,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魔头
魔心
魔祟
魔教
焰魔天
魔幻
昏魔
神魔
魔影
魔魇
魔术
魔盛
烦恼魔
疯魔
十魔
《國語辭典》:魔头(魔頭)  拼音:mó tóu
1.妨害或干扰佛、道之士修行的邪魔。元。无名氏《玩江亭》第三折:「知他是那个魔头,来到长街市上,我试闲行者。」《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这魔头又来恼我,连忙叫侍者擂鼓升法座。」
2.大坏人。如:「这魔头简直坏透了!」
《漢語大詞典》:魔心
邪恶之心。《禅真逸史》第十七回:“慈悲却乃真威武,荡涤魔心上法船。”
分類:邪恶
《漢語大詞典》:魔祟
(1).作祟的魔鬼。《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直待盖棺方事定,元来魔祟在裩襠。”
(2).指恶鬼作祟。 王统照 《山道之侧》:“她(神婆)学会的把式极多,能咒小孩被魔祟,能用香和水给妇女们治怪病;能用桃木条子驱鬼。”
《漢語大詞典》:魔教
五代 、两 宋 时对秘密宗教组织明教的诬称。明教由摩尼教发展而成,不事鬼神,供奉 摩尼 。时人易“摩”为“魔”,称明教为“魔教”,称其吃斋为“食菜事魔”。参见“ 吃菜事魔 ”、“ 食菜事魔 ”。
《漢語大詞典》:焰魔天
见“ 焰摩天 ”。
《漢語大詞典》:焰摩天
(1).亦作“ 焰魔天 ”。梵语的略译。或译为“夜摩天”、“炎摩天”。佛教谓欲界六天之三。此天为风轮所持,居三十三天之上。因用以喻遥远的去处。 元 关汉卿 《鲁斋郎》楔子:“总饶赶上燄摩天,教他无处相寻觅。” 元 无名氏 《博望烧屯》第三折:“有你走处,有我赶处,饶你走到焰魔天,随后驾云须赶上,不问那里赶将去。”《水浒传》第八九回:“饶君走上焰摩天,脚下腾云须赶上。”
(2).指 阎罗 。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我也没有研究过小乘佛教的经典,但据耳食之谈,则在 印度 的佛经里, 焰摩天 是有的,牛首阿旁也有的。”参见“ 焰摩 ”。
《国语辞典》:魔幻  拼音:mó huàn
魔术所形成的虚幻效果。如:「魔术师在台上表演吞火、吞剑,那是一种魔幻,而非真实。」
《韵府拾遗 歌韵》:昏魔(昏魔)
徐积歌而况小暑之后有初㐲与大暑更添热厉兼昏魔
《漢語大詞典》:神魔
神灵,鬼怪。 南朝 齐 祖冲之述异记:“天授英辅,神魔所拟,有征无战,蕞尔小虏,不足制也。” 鲍昌 《庚子风云》第一部第二章:“每当 大海 的嘴唇一沾上海笛的笛哨,他就觉得这种乐器有一种神魔般的力量,能引得他灵魂出壳,遨游宇宙,忘怀了身内和身外的一切。”
《漢語大詞典》:魔影
魔怪的影子。比喻暗中害人的东西、潜在的恶势力。《花城》1981年第6期:“她更不愿想的是,那个档案袋的魔影还使她与这些‘晨星’们完全绝缘。”
《漢語大詞典》:魔魇(魔魘)
犹魇昧。《水浒后传》第三一回:“我有个魔魘法:结下一个法坛,画了八卦,中间太极圈儿用一木人,长六寸三分,取本人年甲安在木人腹内,把七隻绣花针将木人的七窍钉住了,每日清晨烧一道符,晚上奠一分羹饭,再持秘咒,若是平人,七日必死。”
分類:魇昧
《國語辭典》:魔术(魔術)  拼音:mó shù
藉各种道具,以秘密且快速的手法,表演超出寻常的动作。如:「他上台表演魔术。」也称为「戏法」。
《韵府拾遗 敬韵》:魔盛
净住予城高则冲生道尊则魔盛
《漢語大詞典》:烦恼魔(煩惱魔)
佛教语。四魔之一。谓烦恼能扰乱身心,障碍正觉。 隋 智顗 《童蒙止观》卷上:“道高方知魔盛,仍须善识魔事。但有四种:一,烦恼魔;二,阴入界;三,死魔;四,鬼神魔。” 舒化龙 《汉语发展史略》第二编第三章第二节:“佛家有所谓四魔之说:一是烦恼魔,二是阴魔,三是死魔,四是自在天魔。”
《國語辭典》:疯魔(瘋魔)  拼音:fēng mó
1.疯子。如:「他是个疯魔,你不要去招惹他。」
2.形容入迷癫狂的状态。如:「红楼梦的情节已经使他疯魔了。」
3.使人疯狂著迷。如:「棒球比赛的消息几乎疯魔了所有的市民。」
《漢語大詞典》:十魔
佛教语。谓扰乱身心、障碍正道、损害慧命的十种邪恶之事。即蕴魔、烦恼魔、业魔、心魔、死魔、天魔、善根魔、三昧魔、善知识魔及菩提法智魔。 宋 范成大 《舫斋信笔》诗:“三昧未得力,十魔方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