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43,分43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哀鸣
鹤鸣
鸣蝉
鸣弦
自鸣
鸣钟
鸣驺
鸣禽
鸣榔
蝉鸣
鸣鸡
夜鸣
鸣佩
马鸣
鸣笳
《国语辞典》:哀鸣(哀鸣)  拼音:āi míng
悲痛哀伤或凄厉的鸣叫。《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獑胡豰蛫,栖息乎其间,长啸哀鸣,翩幡互经。」
《國語辭典》:鹤鸣(鶴鳴)  拼音:hè míng
《诗经。小雅》的篇名。共二章。根据〈诗序〉:「鹤鸣,诲宣王也。」或以为招隐之诗。首章二句为「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漢語大詞典》:鸣蝉(鳴蟬)
寒蝉;秋蝉。《文选·潘岳〈河阳县作〉诗》:“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 李善 注引礼记:“孟秋,寒蝉鸣。” 唐 高适 《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诗:“远路鸣蝉秋兴发,华堂美酒离忧销。”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分類:寒蝉秋蝉
《漢語大詞典》:鸣弦(鳴弦,鳴絃)
亦作“ 鸣絃 ”。
(1).论语·阳货:“子在 武城 ,闻弦歌之声。”原谓 子游 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后以“鸣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后汉书·循吏传赞:“一夫得情,千室鸣弦。” 李贤 注:“一夫谓守长也。千室谓黎庶。言上得化下之情,则其下鸣弦而安乐也。” 宋 曾巩 《送韩玉汝使两浙》诗:“使传东驰下九天,此邦曾屈试鸣弦。”
(2).拨动琴弦,使之作响。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之一:“援琴鸣弦发清音,短歌微吟不能长。”
(3).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 晋 陶潜 《闲情赋》:“仰睇天路,俯促鸣絃。” 南朝 梁简文帝 《戏赠丽人》诗:“但歌聊一曲,鸣弦未息张。” 唐 杨炯 《和郑校仇内省眺瞩思乡怀友》:“頽风暌酌羽,流水旷鸣絃。” 清 褚人穫 《坚瓠秘集·李近楼琵琶》:“《耳谭》载京师瞽者 李近楼 ,籍锦衣千户,善琵琶,能左右手。弹新声古曲,无不絶妙,平生羈愁哀怨,及人己胸中事,皆於鸣弦铁拨发之,令人髮上指,泪交下。”
(4).指弓弦。 唐 李白 《秋猎孟诸夜归》诗:“骏发跨名驹,雕弓控鸣弦。”
《漢語大詞典》:自鸣(自鳴)
自我表白;自我显示。 唐 韩愈 《送孟东野序》:“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兵部郎叙功:“先外祖既不自鸣,言路亦无为称荐者。” 梁启超 《新史学·中国史学萃·论书法》:“吾壹不解夫 中国 之史家,果据何主义,以衡量天下古今事物,而敢嚣嚣然以书法自鸣也。”
《國語辭典》:鸣钟(鳴鐘)  拼音:míng zhōng
敲钟。《续汉书志。第四。礼仪志上》:「诸行出入皆鸣钟,皆作乐。」《三国演义》第二七回:「关公甚喜,同上马过了沂水关,到镇国寺前下马。众僧鸣钟出迎。」
《國語辭典》:钟鸣鼎食(鐘鳴鼎食)  拼音:zhōng míng dǐng shí
古代富贵人家吃饭时,击钟为号,列鼎而食。形容生活极为奢华。唐。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红楼梦》第二回:「谁知这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也作「击钟鼎食」。
《國語辭典》:鸣驺(鳴騶)  拼音:míng zōu
显贵的人驾车出行。《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及其鸣驺入谷,鹤书赴陇,形驰魄散,志变神动。」
《國語辭典》:鸣禽(鳴禽)  拼音:míng qín
泛指善鸣的鸟类。多属雀形目,特徵为身小、嘴上全包以角质,发声优美,如燕、雀等。南朝宋。谢灵运 登池上楼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國語辭典》:鸣榔(鳴榔)  拼音:míng láng
渔人以椎击船后近柁的横木,使鱼惊伏以便捕捉。唐。李白 送殷淑诗:「俄然浦屿阔,岸去酒船遥。惜别耐取醉,鸣榔且长谣。」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又不是采莲女拨棹声,又不是捕鱼叟鸣榔动。」
《漢語大詞典》:鸣桹(鳴桹)
亦作“ 鸣榔 ”。 敲击船舷使作声。用以惊鱼,使入网中,或为歌声之节。文选·潘岳〈西征赋〉:“纤经连白,鸣桹厉响。” 李善 注:“《説文》曰:桹,高木也。以长木叩舷为声,言曳纤经於前,鸣长桹於后,所以惊鱼,令入网也。” 唐李白《送殷淑》诗之一:“惜别耐取醉,鸣榔且长謡。” 王琦 注:“所谓鸣榔者,常是击船以为歌声之节,犹叩舷而歌之义。”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九:“先是数载前,一渔者持蓑笠纶竿,击短版,唱《渔家傲》,其舌为鸣桹之声以参之,自号‘回同客’。” 明 张煌言 《舟次听雨分得长字》:“小雨江天倍渺茫,翩然有客度鸣榔。” 郁达夫 《星洲旅次有梦而作》诗:“ 钱塘江 上听鸣榔,夜梦依稀返故乡。”
《骈字类编》:蝉鸣(蝉鸣)
魏晋 陆机 拟明月皎夜光诗 翻翻归雁集,嘒嘒寒蝉鸣。
唐 高适 东平路作三首 其一 蝉鸣木叶落,兹夕更愁霖。
唐 卢纶 送邓州崔长史 高城鸟过方催夜,废垒蝉鸣不待秋。
唐 李端 送友人还洛 去国渡关河,蝉鸣古树多。
唐 元稹 解秋十首 其三 日暮江上立,蝉鸣枫树黄。
唐 刘禹锡 送分司陈郎中秖召直史馆重修三圣实录 蝉鸣官树引行车,言自成周赴玉除。
唐 马戴 山行偶作 鸟下山含暝,蝉鸣露滴空。
宋 文天祥 又赋 其四 苦吟肩鹤瘦,多病耳蝉鸣。
元 华幼武 次元翚见寄韵 蝉鸣野外秋,雁叫沙头月。
分类:蝉鸣
《漢語大詞典》:鸣鸡(鳴雞)
啼鸣的雄鸡;雄鸡啼鸣。 汉 张衡 《西京赋》:“右有 陇坻 之隘,隔阂华戎, 岐 、 梁 、 汧 、 雍 , 陈宝 鸣鸡在焉。” 唐 韩偓 《故都》诗:“掩鼻计成终不觉, 冯驩 无路斅鸣鸡。” 明 刘基 《无寐》诗:“夜长无寐待鸣鸡,及至鸡鸣梦却迷。”
《骈字类编》:夜鸣(夜鸣)
唐 钱起 早下江宁 宿浦有归梦,愁猿莫夜鸣。
分类:夜鸣
《漢語大詞典》:鸣佩(鳴珮)
亦作“ 鸣珮 ”。
(1).佩玉。《文选·谢朓〈直中书省〉诗》:“兹言翔凤池,鸣珮多清洁。” 李周翰 注:“鸣珮,所佩玉也。”
(2).比喻出仕。 明 唐顺之 《赠袁御医芳洲》诗:“鸣佩偶随供奉侣,下帘长对道家言。”参见“ 鸣玉 ”。
分類:佩玉出仕
《國語辭典》:鸣玉(鳴玉)  拼音:míng yù
1.古时富贵人家常佩带宝玉为饰,一有动作,佩玉便相触发声,因此称为「鸣玉」。《国语。楚语下》:「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
2.击玉发出响声。《文选。陆机。文赋》:「惧蒙尘于叩缶,顾取笑乎鸣玉。」
《国语辞典》:马鸣(马鸣)  拼音:mǎ míng
人名。为一、二世纪的中印度诗人、佛教哲学家。主要著作有《佛所行赞》、《大乘庄严论经》。
《漢語大詞典》:鸣笳(鳴笳)
(1).笳笛。古管乐器名。 汉 时流行于 西域 一带少数民族地区,初卷芦叶为之,后改用竹。六韬·军略:“击雷鼓,振鼙、鐸,吹鸣笳。”
(2).吹奏笳笛。古代贵官出行,前导鸣笳以启路。亦作进军之号。 三国 魏 曹丕 《与梁朝歌令吴质书》:“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於后车。” 宋 王安石 《晏元献挽辞》之一:“萧瑟城南路,鸣笳上九原。”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孝感之战:“其垒外松棚下,餘贼方瞭望,余骤发矢伤数人,贼错愕间, 江西 兵展旗鸣笳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