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50,分164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页
黄本
黄炳
黄瑊(字 公度、君度 )
黄缄
黄若水
黄克荷
黄师道
黄希旦(名 晞 字 姬仲 号 支离子 )
黄廉(字 夷仲 )
黄贲
苏轼(世称 苏东坡、东坡、苏端明、眉山公、苏黄州、坡老、坡公、坡仙、坡翁、髯苏、老髯苏、玉局翁、雪堂翁、黄州迁客、儋耳翁、玉局仙、老坡、苏密州 别称 苏长公、狂副使、眉山先生苏公、内翰太师文忠公 号 雪堂、雪堂居士、东坡居士 字 子瞻、和仲 文忠 )
黄师旦
黄谌
黄默
其它辞典(续上)
张唐英(字 次功、次公 号 黄松子 )黄本
黄炳
黄瑊(字 公度、君度 )
黄缄
黄若水
黄克荷
黄师道
黄希旦(名 晞 字 姬仲 号 支离子 )
黄廉(字 夷仲 )
黄贲
苏轼(世称 苏东坡、东坡、苏端明、眉山公、苏黄州、坡老、坡公、坡仙、坡翁、髯苏、老髯苏、玉局翁、雪堂翁、黄州迁客、儋耳翁、玉局仙、老坡、苏密州 别称 苏长公、狂副使、眉山先生苏公、内翰太师文忠公 号 雪堂、雪堂居士、东坡居士 字 子瞻、和仲 文忠 )
黄师旦
黄谌
黄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9—1071 【介绍】: 宋蜀州新津人,字次功,一作次公,自号黄松子。张商英兄。少攻苦读书,至经岁不知肉味。仁宗庆历三年进士。调谷城令,开古黄渎渠,溉田千顷,作《谕民》十篇以譬风俗。代还,改著作佐郎。英宗立,转秘书丞、太常博士,上《慎始书》。神宗即位,擢殿中侍御史里行。帝方励精图治,急于用人,唐英荐王安石。有史才。有《唐史发潜》、《仁宗政要》、《宋名臣传》、《蜀梼杌》等。全宋诗
张唐英(一○二六~一○六八),字次功,一作次公(《东都事略》卷一○二《张商英传》),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商英兄。仁宗庆历三年(一○四三)进士。荐试贤良方正不就,调谷城令。监阆州税。神宗即位,擢殿中侍御史。熙宁元年卒,年四十三。事见《宋代蜀文辑存》卷一四《宁魂》及《张御史唐英墓志铭》,《宋史》卷三五一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一五三○
张唐英(一○二六—— 一○六八),字次功,自号黄松子,新津(今四川新津)人,商英兄。庆历三年进士,初调渝州南平决曹掾,再调归州狱掾,移襄州谷城令。代还,改著作佐郎。英宗即位,转秘书丞、太常博士,迁屯田员外郎,特除殿中侍御史里行。熙宁元年六月卒,年四十三。善议论,有史才,著《兴王正议》五十篇、《唐史发潜》六卷,《仁宗政要》四十卷、《嘉祐名臣传》五卷、《蜀梼杌》十卷(存二卷)等,又有文集若干卷。见张商英《张御史唐英墓志铭》(《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一四)、《宁魂》(《成都文类》卷五○),《宋史》卷三五一《张商英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简介
嘉祐二年(1057)任封州知州。嘉祐五年(1060)任潮州知州。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州浦城人,字公度,一作君度。黄震子。以荫补太庙斋郎,累除国子博士,出知抚州,罢秩。蔡襄知监院,言城才器明敏,资性公廉。仁宗嘉祐末,以荐为广济都大辇运司。卒年六十二。
人物简介
简介
嘉祐三年(1058)任抚州知州。
人物简介
简介
嘉祐四年(1059)任汀州知州。
人物简介
简介
嘉祐五年(1060)任封州知州。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4—1092 【介绍】: 宋洪州分宁人,字夷仲。黄庠从弟。仁宗嘉祐六年进士。授宣州司理参军,治狱得情,改著作佐郎。神宗召访时务,对甚悉,累擢监察御史里行。河决京东曹村,坏田民舍,廉受诏安抚,发廪赈饥,全活甚众。哲宗元祐初为户部郎中,时陆师闵茶法为川、陕之害,廉奏罢其太甚者。官至给事中。全宋诗
黄廉(一○三四~一○九二),字夷仲,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庶弟。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进士,授宣州司理参军,移虔州会昌令。神宗熙宁初为司农寺勾当公事,除太子中允、利州路转运判官。十年(一○七七),为监察御史里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三)。元丰元年(一○七八),改集贤校理、权判尚书刑郎(同上书卷二九五)。三年,权发遣河东提点刑狱。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拜户部郎中(同上书卷三六四)。又除直秘阁,权发遣都大提举成都府、利州、陕西等路茶事。五年,权中书舍人,迁集贤殿修撰、充陕西路都转运使。六年,为给事中。七年,卒,年五十九。有文集十卷,已佚。事见《山谷别集》卷八《叔父给事行状》,《宋史》卷三四七有传。今录诗八首。全宋文·卷一七九二
黄廉(一○三四——一○九二),字夷仲,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庭坚叔父。嘉祐六年第进士,历州县。熙宁中,以王安石荐,神宗召访时务,除司农丞,擢利州路转运判官。十年,除监察御史里行。元丰初,加集贤校理、权判刑部。三年,提点河东刑狱,兼提举义勇保甲。元祐初,以提举河东保甲有治状,除户部郎中,诏按察川路茶法,因加直秘阁、都大提举榷茶买马监牧公事。后历左司郎中、起居郎,除集贤殿修撰,充陕西都转运使,拜给事中。元祐七年卒,年五十九。有文集十卷、奏议二十卷,编《南郊式》二十卷。见黄庭坚《叔父给事行状》(《山谷别集》卷八)。《宋史》卷三四七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五二八
黄贲,仁宗嘉祐初任泰州通判。见道光《泰州志》卷三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6—1101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洵子。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再中制科。为凤翔府签书判官,召试得直史馆,摄开封府推官。神宗熙宁中上书论王安石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中,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后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哲宗即位,起知登州,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轼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轼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召为翰林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出知定州,后贬惠州。绍圣中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徽宗立,元符三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寻病逝常州。谥文忠。所作诗文清新畅达,作词豪放,开拓内容,突破绮靡词风,工书善画。有《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
苏轼(一○三六~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历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台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历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谥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乾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 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词学图录
苏轼(1036-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洵长子。有《东坡七集》、《东坡词》。黄鹤楼志·人物篇
苏轼(1036~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官杭州、湖州等地。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复起后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忠。为北宋后期文坛领袖,词开豪放一派,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唐宋四大家;亦工书画,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有《东坡全集》等。曾作诗《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填词《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对与黄鹤楼的有关的传说故事做了诗意的描述和渲染。在黄鹄山泉侧原有苏东坡谪居石刻遗像。全宋文·卷一八四九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次子。嘉祐二年登进士乙科,受欧阳修赏识。任凤翔府判官,入直史馆。熙宁间王安石变法,轼因政见分歧,通判杭州,徙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后,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初返京,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旋拜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其间曾被召还朝任礼部尚书等职。为元祐党争所累,绍圣初谪于惠州,再徙儋州。徽宗立,遇赦北还。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其主要著作存世者有《易传》、《书传》及《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事迹见《栾城后集》卷二二《亡兄子瞻墓志铭》及《宋史》卷三三八本传。
人物简介
简介
治平二年(1065)任英州知州。
人物简介
宋登科记考
越州新昌县(今浙江绍兴新昌)人。治平四年(1067年)特奏名进士。一作熙宁中登特奏名进士第一人,救授沂州文学。
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