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89,分86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释方会( 方会 冷 世称 宗风如龙 )
龙昌期(字 起之 )
祖无择(名 焕斗 字 择之 )
郑骧(字 士龙 )
句龙纬
吕士龙
沈士龙(字 景之 )
宋敏求(字 次道 )
阮士龙
李山甫(字 明叟、公晦 号 龙溪钓叟 )
句龙爽
王鲸(字 彦龙 )
曾安止(字 移忠 号 屠龙翁 )
李公麟(号 龙眠山中人、龙眠山人、龙眠居士 字 伯时 )
其它辞典(续上)
范仲淹(世称 小范老子、龙图老子、吃齑宰相 别称 范履霜 字 希文 文正 )释方会( 方会 冷 世称 宗风如龙 )
龙昌期(字 起之 )
祖无择(名 焕斗 字 择之 )
郑骧(字 士龙 )
句龙纬
吕士龙
沈士龙(字 景之 )
宋敏求(字 次道 )
阮士龙
李山甫(字 明叟、公晦 号 龙溪钓叟 )
句龙爽
王鲸(字 彦龙 )
曾安止(字 移忠 号 屠龙翁 )
李公麟(号 龙眠山中人、龙眠山人、龙眠居士 字 伯时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9—1052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希文。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历秘阁校理、右司谏、权知开封府。仁宗景祐三年,上《百官图》论用人是非,忤吕夷简,出知饶、润、越三州。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改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守边数年,负防御西夏重任。庆历三年,入为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上十事疏,推行新政,为夏竦等中伤,罢政,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官终户部侍郎、知青州。卒谥文正。工诗文及词,晚年所作《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为世所传诵。有《范文正公集》。全宋诗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孤,母改嫁长山朱姓,遂名朱说,入仕后始还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仁宗朝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等十事。历知睦、苏、饶、润、越、永兴、延、耀、庆、邠、邓、杭、青等州军。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丛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别集四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仲淹诗,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别集中重出诗两首,已予删除。另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六卷。词学图录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其先邠人,后徙苏州吴县。庆历间授参知政事,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有词一卷,见《彊村丛书》。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举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改亳州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名。历秘阁校理、右司谏、知睦州、苏州、权知开封府。直言立朝,屡遭贬黜。历知饶、润、越州,进龙图阁直学士,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降知耀州,改庆州,迁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改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与韩琦、文彦博等俱为陕西名帅。庆历三年,除枢密副使,寻拜参知政事。针对北宋建立以来形成的积弊,主持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五年,罢政,以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改知邓、杭、青、颍诸州。皇祐四年卒,谥文正。著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奏议十七卷、政府论事二卷、尺牍五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方会(九九二~一○四九),俗姓冷,袁州(今属江西)人。少时,游瑞州九峰。落发为僧,佐慈明禅师。后辞归九峰,住袁州扬歧,次迁云盖。仁宗皇祐元年卒,年五十八(《嘉泰普灯录》卷三)。《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偈九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2—1046或1049 【介绍】: 宋僧。袁州宜春人,俗姓冷。二十岁至筠州九峰山削发为僧。后去潭州参石霜楚,辅佐院务,得法后辞归九峰。仁宗庆历中住袁州杨岐山传法,名闻四方,因称“杨岐方会”。继承临济禅风,阐发“三世诸佛在尔诸人脚跟下转大法轮”玄理,人称宗风如龙。其法系称“杨岐宗”。嗣法弟子有宋端、仁勇等十二人。言行辑有《杨岐方会和尚语录》、《杨岐方会和尚后录》。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八
禅师名方会。生冷氏。袁州宜春人也。少警敏滑稽。谈剧有味。及冠不喜从事笔砚。窜名商税。务掌课最。坐不职当罚。宵遁去。游筠州九峰(或云潭州道吾)。恍然如昔经行处。眷不忍去。遂落发为大僧。阅经闻法。心融神会。能痛自折节。依参老宿。慈明禅师。住南原。会辅佐之。安乐勤苦。及慈明迁道吾石霜。会俱自请领监院事。非慈明之意。而众论杂然称善。挟楮衾入典金谷。时时憃语。摩拂慈明。诸方传以为当。慈明饭罢。必山行。禅者问道。多失所在。会阚其出未远。即挝鼓集众。慈明遽还。怒数曰。少丛林。暮而升座。何从得此规绳。会徐对曰。汾州晚参也。何为非规绳乎。慈明无如之何。今丛林三八念诵罢。犹参者。此其原也。慈明迁兴化。因辞之。还九峰。萍实道俗。诣山请住杨岐。时九峰长老勤公。不知会。惊曰。会监寺亦能禅乎。会受帖问答罢。乃曰。更有问话者么。试出相见。杨岐今日性命。在汝诸人手里。一任横拖倒拽。为什么如此。大丈夫儿。须是当众决择。莫背地里。似水底按胡卢相似。当众勘验看。有么。若无。杨岐失利。下座。勤把住曰。今日且喜得个同参。曰。同参底事作么生。勤曰。杨岐牵犁。九峰拽耙。曰。正当与么时。杨岐在前。九峰在前。勤无语。会托开曰。将会同参。元来不是。自是名闻诸方。会谓众曰。不见一法。是大过患。拈拄杖云。穿过释迦老子鼻孔。作么生道得脱身一句。向水不洗水处。道将一句来。良久曰。向道莫行山下路。果闻猿叫断肠声。又曰。一切智通无障碍。拈起拄杖云。拄杖子向汝诸人面前逞神通去也。掷下云。直得乾坤震裂。山岳摇动。会么。不见道。一切智智清净。拍绳床曰。三十年后。莫道杨岐龙头蛇尾。其提纲振领。大类云门。又问来僧曰。云深路僻。高驾何来。对曰。天无四壁。曰。踏破多少草鞋。僧便喝。会曰。一喝两喝后作么生。曰。看这老和尚。著忙。会曰。拄杖不在。且坐吃茶。又问来僧曰。败叶堆云。朝离何处。对曰。观音。曰。观音脚根下一句。作么生道。对曰。适来相见了也。曰。相见底事作么生。其僧无对。会曰。第二上座。代参头道看。亦无对。会曰。彼此相钝置。其验勘锋机。又类南院。庆历六年。移住潭州云盖山。以临济正脉付守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成都仁寿人,字起之。真宗大中祥符中,注《易》、《诗》、《书》、《论语》、《老子》等,携书游京师,时称其说诡诞穿凿。以荐补国子四门助教,文彦博奏改秘书省校书郎。官至殿中丞致仕。著书百余卷。仁宗嘉祐中诏取其书,时昌期年八十余,赐绯鱼。刘敞与欧阳修言其异端害道,不当推奖,夺所赐服罢归,卒。全宋诗
龙昌期,字起之,陵州(今四川仁寿东)人。仁宗宝元中,为国子四门助教,改秘书省校书郎,迁太子洗马,致仕,又以恩迁殿中丞。著书百馀卷,嘉祐四年(一○五九)诏取其书,时年八十馀,诣京师,赐五品服,以欧阳修等反对,追夺所赐遣归,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有《竹轩小集》、《龙昌期集》,不传。事见《宋史》卷二九九《胡则传》。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1—1084 【介绍】: 宋蔡州上蔡人,初名焕斗,字择之。少学古文于穆修,又从孙明复受经学。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出知袁州,首建学官,置生徒,学校始盛。英宗朝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神宗即位,入知通进、银台司。王安石执政,讽求其罪,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元丰中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工诗文。有《龙学文集》。全宋诗
祖无择(一○一○~一○八五,生年参《龙学文集》所附《龙学始末》及《咸淳临安志》卷八九),字择之,上蔡(今属河南)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历知南康军、海州,皇祐元年(一○四九)擢广南东路转运使,入直集贤院。五年知袁州,嘉祐初改知陕府,迁湖北转运使,入为中书舍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进龙图阁学士,知郑、杭二州。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熙宁三年(一○七○)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元丰六年(一○八三)分司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八年卒,年七十六。有《洛阳九老祖龙学文集》十六卷。《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祖无择诗,以宜秋馆校刊徐氏积学斋景宋钞本《祖龙学文集》(其中诗四卷)为底本,参校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南昌彭氏知圣道斋钞本(简称彭本)。底本第五、六两卷收入之祖氏与他人和诗及从《至元嘉禾志》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为一卷。全宋文·卷九三四
祖无择(?——一○八五),字择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宝元元年登进士第,授承奉郎、通判齐州。历知南康军、海州。皇祐中,提点广南东路、荆湖北路刑狱,改广东转运使。入直集贤院,又出知袁州。英宗朝,纠察在京刑狱,迁左谏议大夫,进龙图阁学士。历知开封府及郑、杭二州。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为王安石所斥,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寻复光禄卿、秘书监、集贤院学士,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元丰八年卒。著有《龙学文集》。《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河南人,字士龙。登进士第。知乾州,提点益州路刑狱,奏弛引江溉田之禁。仁宗庆历中,除河北转运使,以平定王则功,除知凤翔府。累迁尚书工部郎中,以疾知华州,卒。
人物简介
简介
宝元元年(1038)任泉州知州。元宝二年(1039)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公事。皇祐三年(1051)任梓州知州兼安抚使。皇祐五年(1053)任滑州知州。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四九
沈士龙(一○一六——一○八三),字景之,颍州(今安徽阜阳)人。宝元元年进士,时年二十三,为颍上尉。历益州录事参军、秘书丞,以奉议郎致仕。元丰六年卒,年六十八。著有《阳夏杂稿》五卷。见《奉议郎致仕沈公墓志铭》(《安徽通志稿》卷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9—1079 【介绍】: 宋赵州平棘人,字次道。宋绶子。仁宗宝元二年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出签书集庆军判官。任编修官,预修《新唐书》。英宗治平中,以工部郎中修起居注,并编修《仁宗实录》,判太常寺。神宗时,历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龙图阁直学士,修《两朝正史》。藏书三万卷,熟于朝廷典故,著书甚多。有《春明退朝录》、《长安志》,辑《唐大诏令集》等。全宋诗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绶子。仁宗时以父荫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后充编修官,预修《唐书》。出知亳州。英宗治平中,累擢知制诰、判太常寺。后出知绛州,寻召还,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神宗熙宁十年(一○七七),修仁宗、英宗两朝正史。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著作今存《春明退朝录》三卷、《长安志》二十卷。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范镇《宋谏议墓志铭》,《宋史》卷二九一有传。今录诗六首。全宋文·卷一一一四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绶子。天圣三年,以父任为秘书省正字。宝元二年,召试学士院,赐进士第。仁宗朝历官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知太平、亳州,累迁至工部郎中。治平初,同修起居注,知制诰。熙宁中,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赠礼部侍郎。敏求学识博洽,著述甚丰。尝奉诏修《两朝正史》,预修《新唐书》,补唐武宗以下六世《实录》百四十八卷,辑《唐大诏令》百三十卷,另著有《书闱集》十二卷、《后集》六卷、《西垣制集》十卷、《东观绝笔集》二十卷、《东京记》三卷、《閤门仪制》十三卷、《长安志》二十卷(存)、《河南志》二十卷(今存本不分卷)、《春明退朝录》二卷(存)等。见范镇《宋谏议敏求墓志铭》(《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苏魏公集》卷五一《龙图阁直学士修国史宋公神道碑》,《宋史》卷二九一《宋绶传》附子敏求传等。
人物简介
简介
治平二年(1065)任衡州知州。治平四年(1067)10月卒。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蜀人。神宗时为画院祇候。工画佛道人物,喜为古衣冠,多作质野之状。善绘婴孩,得其神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福州长溪人,字彦龙。神宗熙宁、元丰间,尝两请乡举。王安石退居钟山,鲸游金陵,心怀成见,不登其门。与黄裳、陈宽民为文字交。苏轼守杭州,鲸投以诗,轼称赏之。全宋诗
王鲸,字彦龙,长溪(今福建霞浦)人。神宗熙宁、元丰间两请乡举。与尚书黄裳、秘阁陈宽民为文字交。明弘治《八闽通志》卷七二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四○八
曾安止(一○四八——一○九八),字移忠,号屠龙翁,吉州泰和(今江西泰和)人。熙宁九年进士。初授洪州丰城县主簿,调江州彭泽县令。以目疾弃官,授宣德郎。绍圣五年卒,年五十一。著有《禾谱》五卷,温雅详实,苏轼为赋《秧马歌》。又有《车说》一卷、《屠龙集》若干卷。见黄履《宋进士宣德郎移忠公墓志铭》(收入《全宋文》卷一七九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9—1106 【介绍】: 宋舒州人,或作舒城人,字伯时,号龙眠居士。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所画鞍马、人物,超越前代名家,时推为宋画中第一。哲宗元符三年,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等。全宋诗
李公麟(一○四九?~一一○六),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属安徽)人。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历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元丰二年(一○七九),为礼部试试官。哲宗元符三年(一一○○),病痹致仕,归龙眠山。徽宗崇宁五年卒。公麟以书画知名,工山水佛像。事见《画继》卷三,《宋史》卷四四四有传。今录诗二十首。词学图录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桐城人。熙宁三年进士。工诗文,擅画人物、鞍马,长于白描,又擅辨古器物。任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检法、朝奉郎等。元符三年因病辞退,归老龙眠山。有《莲社图》、《西园雅集图》、《免胄图》、《孝经图》等。全宋文·卷二五六三
李公麟(一○四九——一一○六),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安徽舒城)人,南唐李升四世孙。熙宁三年(一作元祐三年)进士,历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用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官至朝奉郎。公麟好古博学,长于诗,多识奇字,自夏商以来钟鼎尊彝,皆考订世次,辨识款识。尤工画,鞍马、佛像、山水、人物皆臻精妙,论者谓当为宋画中第一。元符三年病痹,遂致仕,肆意于龙眠山岩壑间。崇宁五年卒,年五十八。有《考古图》五卷。见《宋史》卷四四四本传,《画继》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