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画十字(畫十字)  拼音:huà shí zì
1.基督教徒祈祷的仪式。以右手从额头画至胸前,从一肩头画至另一肩头,形如十字,以纪念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的耶稣。
2.古时不识字者在契约文书上画十字,以代替签名。
《漢語大詞典》:不识不知(不識不知)
(1).谓不识古今。形容古代民风淳朴。《诗·大雅·皇矣》:“帝谓 文王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郑玄 笺:“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列子·仲尼:“ 尧 乃微服游於康衢,闻儿童謡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2).犹不知不觉。 静嘨斋主人 《〈西游补〉答问》:“情之魔人,无形无声,不识不知,或从悲惨而入;或从逸乐而入;或一念疑摇而入;或从所见闻而入。”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然而通读全篇,较之攻击 日本 人,倒是不识不知地将 支那 留学生的不品行,特地费了力招供出来的地方更多。”
《國語辭典》:不识一丁(不識一丁)  拼音:bù shì yī dīng
丁,比喻极易认识的字。语本《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形容人不识字或毫无学问。《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村夫不识一丁,愚者岂无一得?」也作「目不识丁」、「目不识字」、「一丁不识」、「未识一丁」。
《國語辭典》:一丁  拼音:yī dīng
1.一个成年男子。《宋书。卷六。孝武帝本纪》:「夏五月辛酉,制荆、徐、兖、豫、雍、青、冀七州统内,家有马一匹者,蠲复一丁。」唐。白居易〈新乐府。新丰折臂翁〉:「户有三丁点一丁,点得驱将何处去。」
2.一个的󻾹误。《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國語辭典》:不识之无(不識之無)  拼音:bù shì zhī wú
之无,唐代白居易出生六七个月时,即能辨别「之」、「无」二字。见《旧唐书。卷一六六。白居易传》。故后世用以比喻极浅显易懂的字。不识之无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清。黄景仁 除夕述怀诗:「有儿名一生,废学增痴憨;曾不识之无,但索梨与柑。」
《漢語大詞典》:牛识字(牛識字)
讥人不识字。 清 翟灏 通俗编·兽畜:“ 白居易 诗:‘ 郑 牛识字吾常叹。’自註:‘谚云: 郑玄 家牛触墙成八字。’按:俗訾不识字人往往举此。”
分類:不识识字
《漢語大詞典》:手高眼低
(1).谓作事的能力强而辨识能力低。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余尝谓 北宋 人手高眼低。其自为词诚夐手弗可及。其於它人词,凡所盛称,率非其至者。”
(2).谓自己的企求高而眼界却很低。喻贪得而不识货。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二章三:“不过劫收的人是手高眼低,有好些很可贵的东西,他们却没有要。”
《漢語大詞典》:扫盲(掃盲)
扫除文盲。对不识字或少识字的进行识字教育。 赵树理 《三里湾·从旗杆院说起》:“到一九五二年,到处搞扫盲运动,县里文教科急于完成扫盲工作。”
《漢語大詞典》:盲翁扪钥
1.宋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后以"盲翁扪钥"比喻只凭片面了解或局部经验就对事物妄加判断。
分類:苏轼不识
《漢語大詞典》:没情趣
犹言不知情和不识趣。 明 高濂 《玉簪记·闹会》:“他待要去来,我怎留他转来,没情趣的寃家心忒歹!”
《國語辭典》:马牛襟裾(馬牛襟裾)  拼音:mǎ niú jīn jū
襟裾,人穿的衣服。马牛襟裾比喻人行事像禽兽一般。唐。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二折:「他倚官强拆散妻夫,真乃是马牛襟裾!」也作「牛马襟裾」。
《國語辭典》:冥行擿埴  拼音:míng xíng tì zhí
1.夜间走路,以杖点地。汉。扬雄《法言。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
2.比喻研究学问时不识门径,暗中探索。清。阮元〈汉读考周礼六卷序〉:「自先生此言出,学者凡读汉儒经子汉书之注,如梦得觉,如醉得醒,不至如冥行擿埴,此先生之功三也。」
《國語辭典》:目不识丁(目不識丁)  拼音:mù bù shì dīng
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参见「不识一丁」条。《警世通言。卷一七。钝秀才一朝交泰》:「他两个祖上也曾出仕,都是富厚之家,目不识丁,也顶个读书的虚名。」《醒世姻缘传》第一回:「若是那等目不识丁的,村气射人的,就是王侯贵戚,他也只是外面怕他,心内却没半分诚敬。」
《漢語大詞典》:目不识书(目不識書)
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六:“ 李士寧 者, 蓬州 人,自言学多诡数,善为巧发奇中,目不识书,而能口占作诗,颇有才思。”亦作“ 目不知书 ”。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一》:“ 后赵 石勒 目不知书,然常使人读汉书, 勒 卧听之。”参见“ 目不识丁 ”。
《國語辭典》:目不识丁(目不識丁)  拼音:mù bù shì dīng
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参见「不识一丁」条。《警世通言。卷一七。钝秀才一朝交泰》:「他两个祖上也曾出仕,都是富厚之家,目不识丁,也顶个读书的虚名。」《醒世姻缘传》第一回:「若是那等目不识丁的,村气射人的,就是王侯贵戚,他也只是外面怕他,心内却没半分诚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