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再接再砺(再接再礪)
唐 韩愈 、 孟郊 《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礪乃。”接,交战;礪,磨砺。原谓鸡再磨嘴,然后再相斗。后用以指继续努力,坚持不懈。亦作“ 再接再厉 ”。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 西 人跑马,所以赌胜负也……载驰载驱,再接再厉,各奏尔技,聿观厥成。” 知侠 《铁道游击队》第三章:“上级表扬了你们搞武器的勇敢行动,希望你们再接再厉。”
分類:交战磨砺
《国语辞典》:磨盾之暇  拼音:mó dùn zhī xiá
交战时的空閒时间。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卷四。王兰泉》:「先生从征九年,虽羽书旁午,然磨盾之暇,马上吟咏,穹庐诵读,无一日废也。」
分类:交战时间
《国语辞典》:宋襄之仁  拼音:sòng xiāng zhī rén
宋襄公和楚人交战于泓,宋军先排好行列,子鱼以为敌众我寡,便请求宋襄公在楚军尚未渡过泓水时击溃,宋襄公以为不可,乃至楚军渡过泓水及排好阵列后才攻打楚军,宋军遂大败。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后指不明事态严重而讲仁义,因而延误大体。
《国语辞典》:构怨连兵(构怨连兵)  拼音:gòu yuàn lián bīng
因结怨而交战。《周书。卷三九。杜杲传》:「比为疆埸之事,遂为仇敌,构怨连兵,略无宁岁。」
分类:结怨交战
《国语辞典》:和平谈判(和平谈判)  拼音:hé píng tán pàn
交战的两方为求终止战争而进行的谈判。缩称为「和谈」。
《国语辞典》:核子战争(核子战争)  拼音:hé zǐ zhàn zhēng
使用核子武器交战的战争。
《国语辞典》:停战协定(停战协定)  拼音:tíng zhàn xié dìng
交战双方为停止敌对行为而签订的协议。其中规定撤兵距离、交换俘虏等条件,作为正式和约的基案。
《国语辞典》:完全中立  拼音:wán quán zhōng lì
一国对交战双方采取不偏不袒的态度,尽中立国所应负的义务。
《國語辭典》:作壁上观(作壁上觀)  拼音:zuò bì shàng guān
坐观成败,不帮助任何一方。参见「壁上观」条。如:「这件事我插不上手,只能作壁上观。」
《国语辞典》:不击自走(不击自走)  拼音:bù jí zì zǒu
未经交战即各自逃散。《薛仁贵征辽事略》:「连飞二矢,射番辽将延寿、延广,一戟戳杀延清,辽兵不击而自走。」
分类:交战逃散
《国语辞典》:兵交马踏(兵交马踏)  拼音:bīng jiāo mǎ tà
士卒交战,军马互相踩踏。形容战争时纷乱的景象。如:「历经这场兵交马踏的战役,房屋田产都已毁尽。」《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是日,大雾迷冥,兵交马踏,可及佯败。」
《国语辞典》:中立区(中立区)  拼音:zhōng lì qū
发生国际战争时,交战各方将交战国的部分领土,划为中立地带,称为「中立区」。
《漢語大詞典》:媾兵
交兵,交战。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一章:“若夫外邦媾兵之祸,则自 商 周 之 獯鬻 、 玁狁 已有战祸,而 汉 之 匈奴 ,兵争为烈。”
《國語辭典》:短兵相接  拼音:duǎn bīng xiāng jiē
以短小的刀、剑等武器交手搏斗。比喻面对面激烈的搏打、争斗。《宋史。卷四五二。忠义传七。刘惟辅传》:「黎明军进,短兵相接,杀伤大当。」也作「短兵接战」。
《漢語大詞典》:短兵接
犹言短兵相接。《楚辞·九歌·国殇》:“车错轂兮短兵接。” 王逸 注:“言戎车相迫,轮轂交错,长兵不施,故用刀劎以相接击也。”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季布 母弟 丁公 为 楚 将, 丁公 为 项羽 逐窘 高祖 彭城 西,短兵接, 高祖 急,顾 丁公 曰:‘两贤岂相戹哉!’” 唐 刘长卿 《杂曲歌辞·太行苦热行》:“何劳短兵接,自有长缨缚。”参见“ 短兵相接 ”。
分類:短兵相接
《漢語大詞典》:黄龙痛饮(黄龍痛飲)
宋 金 交战, 岳飞 曾说要直捣 黄龙府 ,与人痛饮。后遂以“黄龙痛饮”指彻底击败敌人,欢庆胜利。 龚振黄 《青岛潮》第十五章:“是以都门学界,纠合学界同志,连络全国人民, 黄龙 痛饮, 岳武穆 之是法;马革裹尸, 汉 伏波 之未死。” 郁达夫 《祝中兴俱乐部两周年纪念》诗:“ 黄龙 痛饮须臾事,佇待南颁报捷辞。” 续范亭 《五百字诗》序:“ 黄龙 痛饮炮千鸣,好与先生祝寿考。”亦省称“ 黄龙饮 ”。 清 黄遵宪 《香港感怀》之九:“指北 黄龙 饮,从西天马来。” 马骏声 《醉题酒家壁》诗:“何年共遂 黄龙 饮,斫尽胡儿著伟勋。”参见“ 黄龙 ”。
《國語辭典》:黄龙(黃龍)  拼音:huáng lóng
1.黄色的龙。《史记。卷二八。封禅书》:「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
2.地名。金国都城。宋金交战时,岳飞曾说要直捣金国的都城黄龙府。后泛指敌人的都城。如:「直捣黄龙」。
3.佛教禅家七宗之一。参见「黄龙派」条。
4.年号:(1)三国吴大帝的年号(西元229~231)。(2)汉宣帝的年号(西元前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