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俚曲  拼音:lǐ qǔ
通俗浅近的歌曲。多为民间创作,文字浅近、风格质朴自然,亦有文人模仿民间俗曲体裁而写的作品,也称为「俚曲」。如清朝蒲松龄的〈磨难曲〉、〈寒林曲〉等十五部说唱长篇故事的俚曲作品等。
《漢語大詞典》:琐言(瑣言)
(1).琐碎的言谈;闲谈。 唐 刘知几 史通·书事:“ 王隐 、 何法盛 之徒所撰 晋 史,乃专访州閭细事,委巷琐言,聚而编之,目为鬼神传録,其事非要,其言不经。” 明 何景明 《淮水》诗:“维教言是由,毋琐言是谋,毋戏言是流。” 清 钮琇 《〈觚賸〉自序》:“姑存此日琐言。”
(2).记述逸闻、琐事的一种文章体裁。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述:“史氏流别,殊途并騖。榷而为论,其流有十焉:一曰偏纪,二曰小録,三曰逸事,四曰琐言……若 刘义庆 《世説》, 裴荣期 语林, 孔思尚 《语録》, 阳玠松 《谈藪》。此之谓琐言者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沿袭:“ 唐 孙光宪 有北梦琐言。按,晋书:‘ 太康 二年, 汲郡 人 不準 盗发 魏襄王 墓,或言 安釐王 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琐言》十一篇。’乃知古已有琐言。”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正史以外,有以偏方为纪者……有以一言一事为纪者,如 刘知几 所称琐言当以 刘义庆 世説新语第一。”
《漢語大詞典》:史体(史體)
史书的编写体裁。我国过去的史书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种体裁。 唐 刘知几 史通·序例:“文兼史体,状若子书。”
《國語辭典》:骚体(騷體)  拼音:sāo tǐ
屈原作〈离骚〉,抒写其忧郁,后人纷然效仿而作,因称此类辞赋为「骚体」。大抵文句铺张绵衍,好用兮字以衬音节,为辞赋之滥觞。
《漢語大詞典》:论体(論體)
论文的体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详观论体,条流多品。” 梁启超 《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夫明 孔 孟 之义理,为论体已可。”
分類:论文体裁
《國語辭典》:小唱  拼音:xiǎo chàng
1.清唱。如:「小唱一曲」。
2.一种由管乐伴奏的乐曲技艺,后成为民间的艺曲。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唱叫小唱,谓执板唱慢曲、曲破,大率重起轻杀,故曰浅斟低唱,与四十大曲舞旋为一体,今日市中绝无。」
《漢語大詞典》:创体(創體)
谓诗词在体裁或格律方面的创新。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二:“《柏梁》为七言歌行创礼,要以拙胜。”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答张彻》五律一首,自起至结,句句对偶,又全用拗体,转觉生峭。此则创体之最佳者。”
《國語辭典》:改编(改編)  拼音:gǎi biān
1.改变而重新编制。
2.把书籍重新编辑,加以订正。如:「这套辞典,经改编后,修正了不少的错误。」
3.把故事情节重新编排。如:「这部电影是由一部畅销小说改编而拍成的。」
《國語辭典》:讲话(講話)  拼音:jiǎng huà
1.说话、谈话。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一○出:「小姐,和你那答儿讲话去。」
2.一种各篇完整独立,但主题相同的著作。通常是某人的演讲稿或授课底稿。如:「文学讲话」。
《漢語大詞典》:体意(體意)
体裁和思想内容。 晋 挚虞 《文章流别论》:“昔 班固 为《安丰戴侯颂》, 史岑 为《出师颂》《和熹邓后颂》,与《鲁颂》体意相类。”
分類:体裁思想
《漢語大詞典》:漫文
随便写来,体裁形式没有一定的小文章。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著者是二十年以上,生活于 中国 ,到各处去旅行,接触了各阶级的人们的,所以来写这样的漫文,我以为实在是适当的人物。”
《漢語大詞典》:杂体诗(雜體詩)
古典诗歌正式体裁外之各种诗体。多从字形、句法、声律或押韵方面别出心裁,带有文字游戏性质。如离合诗、回文诗、辘轳体等。不少为 汉 、 魏 、 六朝 时文人所创制。
《漢語大詞典》:体律(體律)
体裁格律。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一:“ 陆士衡 作《拟古》,而 江文通 述《杂体》,虽华藻随时,而体律相倣。”
分類:体裁格律
《漢語大詞典》:琐记(瑣記)
记述琐事的一种文章体裁。如 清 梁章鉅 有归田琐记; 鲁迅 《朝花夕拾》有散文《琐记》《花边文学》有杂文《看书琐记》等。
《國語辭典》:编年体(編年體)  拼音:biān nián tǐ
按年代先后顺序列记事实的史书体裁。如《春秋》、《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的史学钜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