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不迁(不遷)  拼音:bù qiān
不移改、不转变。《论语。雍也》:「不迁怒,不贰过。」《文选。王粲。赠蔡子笃诗》:「君子信誓,不迁于时。」
《國語辭典》:登仙  拼音:dēng xiān
1.飞升成仙。宋。苏轼〈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称人死为「登仙」。
《漢語大詞典》:出谷
从幽谷出来。常喻指境遇好转或职位升迁。 唐 皮日休 《旅舍除夜》诗:“出谷空嗟晚,衔杯尚愧先。” 前蜀 韦庄 《三用韵》:“未化投陂竹,空思出谷禽。” 清 曾纪泽 《次韵答左子兴》之二:“鸟方出谷已迁木,龙未跃渊犹在田。”参见“ 出谷迁乔 ”。
《國語辭典》:出谷迁乔(出谷遷喬)  拼音:chū gǔ qiān qiáo
鸟从深谷飞出,移往高大树木栖息。语本《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后比喻迁入新居或官职升迁,为祝贺之词。
《漢語大詞典》:仙踪(仙蹤)
(1).仙人的踪迹。 后蜀 顾夐 《甘州子》词:“曾如 刘 阮 访仙踪,深洞客,此时逢。” 明 屠隆 《綵毫记·祖饯都门》:“名山不远,访仙踨烟霞宿缘。” 清 胡会恩 《珠江杂咏》诗:“ 穗石 仙踪古, 花田 粉泽妍。”
(2).古人比升迁入朝为登仙,因借称应召赴京者的行踪。 唐 刘禹锡 《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诗:“雷雨江山起卧龙, 武陵 樵客躡仙踪。十年 楚 水枫林下,今夜初闻 长乐 鐘。”
《國語辭典》:滞留(滯留)  拼音:zhì liú
停滞留止不前。唐。崔道融 归燕诗:「海燕频来去,西人独滞留。」也作「留滞」。
《國語辭典》:三迁(三遷)  拼音:sān qiān
1.多次的迁徙。清。黄遵宪〈潮州行〉:「一夕辄三迁,踪迹无定所。」
2.孟母为了孟子的教育,曾三次迁居的故事。参见「孟母择邻」条。后以此赞颂母亲的教养。宋。叶适 朱文昭母杨氏挽词:「义并三迁峻,书成百卷长。」
3.官职的变更。《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太史公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南史。卷二五。到彦之传》:「上又数游撝家,怀其旧德,至是一岁三迁。」
《漢語大詞典》:转官(轉官)
升迁官职。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九:“我等若欲转官,祗用牵两疋马与内官,何必来此?”宋史·选举志六:“俟至半年,类考较前三年定为三等,中者无所赏罚,上者转官、或减磨勘,下者降官、展磨勘,各有等差。” 清 李玉 《人兽关·负人人负》:“押将他同回店中,押将他休教放鬆,权移三百把宦囊充,待我转官加利相送。”
《國語辭典》:迁徙(遷徙)  拼音:qiān xǐ
1.搬移、迁移。《礼记。月令》:「季夏行春令,则谷实鲜落,国多风欬,民乃迁徙。」《老残游记》第一四回:「如果可以一劳永逸,何不另酬一笔款项,把百姓迁徙出去呢?」
2.更改、改变。《国语。齐语》:「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漢語大詞典》:同升
谓与己一同升迁。论语·宪问:“ 公叔文子 之臣大夫 僎 与 文子 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大夫 僎 本 文子 家臣,荐之使与己并为大夫,同升在公朝。”后汉书·吴良传:“臣 苍 荣宠絶矣,忧责深大,私慕 公叔 同升之义,惧於 臧文 窃位之罪,敢秉愚瞽,犯冒严禁。”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逊 ﹞又谓 诸葛恪 曰:‘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则扶持之。’”
《漢語大詞典》:不调(不調)
(1).不协调。汉书·元帝纪:“阴阳不调,黎民饥寒。”后汉书·章帝纪:“比年阴阳不调,饥饉屡臻。”
(2).特指音调不和谐。韩非子·难三:“且 中期 之所官,琴瑟也。弦不调,弄不明, 中期 之任也。”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3).与人合不来。《楚辞·东方朔〈七谏·谬谏〉》:“不论世而高举兮,恐操行之不调。” 王逸 注:“调,和也……恐不知於俗而见憎於众也。”
《國語辭典》:资格(資格)  拼音:zī gé
1.从事某种活动或工作,所应具备的条件、身分等。《儒林外史》第四○回:「老先生这一番汗马的功荣,限于资格,料是不能载入史册的了。」《文明小史》第二二回:「那抚院是胆小的人,诚恐风声大了,弄成一个无私有弊,便密查资格。」
2.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视其时间长短所形成的经历与身分。《新唐书。卷四五。选举志下》:「侍中裴光庭兼吏部尚书,始作循资格,而贤愚一概,必与格合,乃得铨授。」《儒林外史》第七回:「现今考选科道在即,你我的资格,都是有指望的。」《文明小史》第二一回:「但是他们都在京里当差,想熬资格升官放缺,谁肯来做这个事情?」
《漢語大詞典》:序进(序進)
(1).依次前进。仪礼·燕礼:“若君命皆致,则序进奠觶于篚。”
(2).按规定的等级次第升迁。 唐 元稹 《王惠超左清道率府率制》:“咸当序进,式示加恩。”
《漢語大詞典》:九迁(九遷)
(1).多次升迁。 汉 蔡邕 《表太尉董公可相国》:“昭发上心,故有一日九迁。” 唐 韩愈 《上张仆射书》:“苟如是,虽日受千金之赐,一岁九迁其官,感恩则有之矣。” 明 张居正 《谢赐玉带疏》:“冒此殊恩,感奚若啻於九迁,惧实深於三褫。” 清 朱彝尊 《送少牢张先生假旋京口》诗之一:“衮衮诸公岁九迁,先生何事赋归田?”
(2).多次迁徙。形容惊扰不安。 晋 陶潜 《闲情赋》:“意惶惑而靡寧,魂须臾而九迁。” 唐 顾况 《寄上兵部韩侍郎奉呈李户部卢刑部杜三侍郎》诗:“圣代逢三宥,营魂空九迁。”
《漢語大詞典》:序迁(序遷)
按等级次第升迁。 唐 元稹 《崔蔇检都官员外郎兼侍御史制》:“效诚于长,议以序迁。”明史·选举志三:“内地监司率序迁,其后亦多超迁不拘次。”
《國語辭典》:超迁(超遷)  拼音:chāo qiān
越级擢升。《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分類:越级升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