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平难(平難)
平除危难。三国志·蜀志·后主传“五年春,丞相 亮 出屯 汉中 ” 裴松之 注引《诸葛亮集》载 刘禅 诏:“ 昭烈皇帝 体明叡之德,光演文武,应乾坤之运,出身平难,经营四方,人鬼同谋,百姓与能。”新五代史·唐庄宗纪上:“ 昭宗 慰劳 克用 ,使与 茂贞 解仇以紓难,拜 克用 ‘忠正平难功臣’,封 晋王 。”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二章:“毒蛇、猛兽之所盘据,毛人、生番之所栖宿,莫不夷险,平难,除莽,涤秽,犂巢,扫穴,奔魑,走魅,成为都会,邑居相望。”
分類:危难
《漢語大詞典》:救溺
(1).救助落水的人。吕氏春秋·举难:“救溺者濡,追逃者趋。”宋史·毕仲游传:“官非諫官,职非御史,而非是人所未是,危身触讳以游其间,殆犹抱石而救溺也。”
(2).引申为救助危难中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论荣贵则引 伊 周 以救溺,言亢悔则讳覆餗而不记。”参见“ 救焚拯溺 ”。
《國語辭典》:救焚拯溺  拼音:jiù fén zhěng nì
救助陷于困境的人。《周书。卷四五。儒林传。熊安生传》:「齐氏赋役繁兴,竭民财力。朕救焚拯溺,思革其弊。」《隋书。卷四七。柳机传》:「盖救焚拯溺,无暇从容,非朝野之愿,以至于此。」
《漢語大詞典》:涉难(涉難)
经历危难。管子·兵法:“一气专定,则傍通而不疑;厉士利械,则涉难而不匱。”吕氏春秋·士容:“临患涉难,而处义不越。”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雄悍之人,气奋勇决,故可以涉难,难与居约。”
分類:经历危难
《漢語大詞典》:践危(踐危)
谓身处于危难之中。《宋书·孝义传·龚颖》:“虽桎梏在身,践危愈信其节,白刃临颈,见死不更其守。”
分類:危难
《漢語大詞典》:蹈难(蹈難)
经受危难。荀子·儒效:“故无首虏之获,无蹈难之赏。” 唐 韩愈 《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敌攻无坚,城守必完,临危蹈难,歔欷感发。”
分類:经受危难
《漢語大詞典》:积困(積困)
长年的危难。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快船:“百年之积困,一朝顿苏。”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中:“但民间匱乏已极,倘非格外加恩,无以使积困尽甦,转徙尽復。”
分類:长年危难
《國語辭典》:殉难(殉難)  拼音:xùn nàn
为拯救危难而牺牲生命。通常多指为国捐躯。《晋书。卷一一六。姚苌载记》:「卿以身殉难,将为谁乎?」《明史。卷二八九。忠义传。序》:「以暨神、熹两朝,边陲多故,沉身殉难者,未易更仆数。」也作「徇难」。
《漢語大詞典》:当难(當難)
(1).临难。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靖 惧诛,奔 伷 ”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靖 后自表曰:‘……窃念古人当难诡常,权以济其道。’”
(2).抵挡危难;承当危难之事。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年:“ 西平 太守 京兆 杜畿 ,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
《国语辞典》:救难(救难)  拼音:jiù nàn
解救困厄、危难。《三国演义》第一五回:「策敢借雄兵数千,渡江救难省亲。」《初刻拍案惊奇》卷四:「这两个女子,便都有些盗贼意思,不比前边这几个报仇雪耻,救难解危,方是修仙正路。」
《國語辭典》:解厄  拼音:jiě è
消解灾难。《三国演义》第二七回:「我前者诛颜良、文丑,亦曾与足下解厄。今日求一渡船而不与,何也?」
分類:解救危难
《漢語大詞典》:济危(濟危)
解救危难。后汉书·荀彧传:“尚书令 荀彧 深建宜住之便,远恢进讨之略,起发臣心,革易愚虑,坚营固守,徼其军实,遂摧扑大寇,济危以安。”新唐书·刘幽求锺绍京等传赞:“ 幽求 之谋, 绍京 之果, 日用 之智, 琚 之辩,皆足济危紓难,方多故时,必资以成功者也。”
《漢語大詞典》:屯厄
亦作“ 屯阨 ”。 危难;困苦。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越王 ﹞仰天叹曰:‘嗟乎!孤之屯厄,谁念復生渡此津也。’”《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振翼遐裔,翻然来翔。行遇屯厄,遭罹疾病。”北史·魏纪一论:“而屯厄有期,祸生非虑,将人事不足,岂天实为之乎?”资治通鉴·梁敬帝太平元年:“ 愔 风表鉴裁,为朝野所重,少歷屯阨,及得志,有一餐之惠者必重报之。”
分類:危难困苦
《漢語大詞典》:断生(斷生)
临危难而求必生。韩非子·初见秦:“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 陈奇猷 集释引 高亨 曰:“断,犹必也。趋难而誓必死谓之断死,临难而求必生谓之断生。”
分類:临危危难
《漢語大詞典》:释难(釋難)
(1).解除危难。战国策·赵策三:“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2).解答诘难。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答 言偃 之絃歌,则称戏言以释难。”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不得已而忿激之,聊以释难解嘲,轻率躁妄,何尝由衷?”
《漢語大詞典》:抱衅(抱釁)
亦作“ 抱舋 ”。 处于嫌疑危难之中;负罪。《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臣自抱衅归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 唐 元稹 《海侄等书》:“及今思之,上不能及乌鸟之报復,下未能减亲戚之飢寒,抱舋终身,偷活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