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俞咈
犹言赞成和反对。咈,犹言否、不行。 清 顾炎武 《酬李处士因笃》:“稍存俞咈词,不害于喁唱。”
《漢語大詞典》:杜根
东汉 人。 永初 元年官郎中,因反对外戚专权,太后欲杀之,遇救,逃入 宜城 山中为酒家保,隐居十五年。外戚除,拜侍御史。后常用作典故。 唐 皮日休 《酒垆》诗:“倘得作 杜根 ,佣保何足愧?” 清 谭嗣同 《狱中题壁》诗:“望门投止思 张俭 ,忍死须臾待 杜根 。”详见后汉书·杜根传
《国语辞典》:绿林兵(绿林兵)  拼音:lǜ lín bīng
西汉末年,由饥民所组成,反对王莽政权的民兵。
《漢語大詞典》:别士
墨子 主张兼爱,把反对兼爱者称作“别士”。墨子·兼爱下:“谁以为二士,使其一士者执别,使其一士者执兼,是故别士之言曰:‘吾岂能为吾友之身若为吾身,为吾友之亲若为吾亲。’是故退睹其友,飢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养,死丧不葬埋。别士之言若此,行若此。”
《漢語大詞典》:梗议(梗議)
(1).谓持反对意见。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今主上当极,太母垂帘,将復见太平,天下咸以为是。如 张侍郎 处侍从,尝建立,何事而敢梗议?”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二章:“如 美国 初立宪法联合大政府之时,诸州尚多梗议,难於施行。”
(2).指反对的意见。 郭孝成 《福建光复记》:“难免无一二无识之徒,横生梗议,遂特行文佈告,俾得速行反正。”
《漢語大詞典》:民雠(民讐)
亦作“ 民仇 ”。
(1).谓人民怨恨、反对。逸周书·芮良夫解:“民归於德。德则民戴,否则民讐。”
(2).人民的仇恨。 王德锺 《十九岁述怀》诗之五:“国难方殷抛蠹简,民仇未报祝龙泉。”
《国语辞典》:反战(反战)  拼音:fǎn zhàn
厌恶、反对战争。如:「反战游行」、「反战思想」。
《漢語大詞典》:反霸
(1).指反对霸权主义。《世界知识》1982年第1期:“从世界全局来看,联合反霸是大势所趋。”
(2).指土改运动中清算恶霸地主的罪行。
《國語辭典》:护国军(護國軍)  拼音:hù guó jūn
民国四年,西南各省反对袁世凯窃国称帝,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乃组织军队,声讨洪宪帝制,称为「护国军」。
分類:反对
《國語辭典》:义和团(義和團)  拼音:yì hé tuán
清朝中叶后的秘密会党。义和团运动的特点之一是分散性的,在各地方有不同的名称,有大刀会、义和拳、红灯照、梅花拳、金钟罩、铁布衫,长期蔓衍于山东、直隶一带,他们利用设立神坛、画符请神等迷信方法秘密聚众,教授信众修炼一种据称可以令人刀枪不入的拳法,称为「义和拳」。后来转而支持清朝极力排外,改喊「扶清灭洋」。因清廷守旧派袒护,藉以驱除外人,到处焚杀教士、教民,劫掠教堂,横行京、津间,导致八国联军之祸。
《國語辭典》:义和拳(義和拳)  拼音:yì hé quán
清廷中叶后的秘密组织。义和拳源于咸丰、同治年间的乡团,本来是乡民为抵禦外来侵略而习拳,后来逐渐演变为抵禦洋枪洋炮,诈言可以刀枪不入,原称为「义和拳」。后改称为「义和团」。参见「义和团」条。
《漢語大詞典》:抗夺(抗奪)
谓予以反对而使改变主张。后汉书·黄琼传:“初, 琼 随父在臺阁,习见故事。及后居职,达练官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
《漢語大詞典》: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7-1859年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起义。1857年5月10日,起义在密拉特爆发。第二天起义军攻占首都德里。起义波及印度北部、中部、南部的二十个地区。1859年起义遭到镇压。
《國語辭典》:众叛亲离(眾叛親離)  拼音:zhòng pàn qīn lí
众人反叛,亲信背离。形容不得人心,处境孤立。《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唐。辛替否 谏造金仙玉真两观疏:「夺百姓之食以养残凶,剥万人之衣以涂土木。于是人怨神怒,众叛亲离,水旱不调。」也作「亲离众叛」、「众散亲离」。
《漢語大詞典》:资产阶级革命(資産階級革命)
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结果是国家政权由封建地主阶级手中转到资产阶级手中,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
《漢語大詞典》:维口食(維口食)
佛教所反对的“邪命自活”的方式之一。指用种种咒术、卜算吉凶等方法以维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