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界会(界會)
宋 代纸币“会子”的别称。因由官府造钞,分界(期)发行,故称。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襄阳始末》:“ 张顺 候立功回,特授转右武大夫环卫官正任御前都统制,犒银五百两,界会一万贯,紵丝十疋。”
《漢語大詞典》:公单(公單)
(1).旧 中国 上海 钱庄在票据清算过程中用以划抵款项的凭单。凡钱庄持有应向他庄收款的票据,当日不能取现,只能分送各庄,领回“公单”。人欠收进公单,欠人发出公单。每晚,各庄集中在汇划总会凭单进行轧算,称为“轧公单”。
(2).旧 中国 上海 银行业同业公会联合准备委员会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该会凭各银行缴存的房地产、货物、外币证券及国外存款、现金币或现金条等财产,照评价七折,发给三种凭证,其中一种称公单,占四成,可代替现金,流通市面。
《國語辭典》:官帖  拼音:guān tiè
1.官刻的字帖。
2.清朝户部发给商行的营业许可證。后亦指钞票。如:「你别怀疑这古董的来处,它可是花了大把官帖买来的。」
《漢語大詞典》:官法帖
官府刻印或拓就的名家字帖。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杂说上》:“或云板今在,但不赐尔,故人间尤以官法帖为难得。”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禊序不入选帖:“若以笔墨之妙言之,固当居诸帖之首,乃不得列官法帖中又何哉?”亦省作“ 官帖 ”。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杂说下:“ 欧阳公 《集古跋尾》谓近时有尚书郎 潘师旦 ,以官帖私自模刻於家。”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杂说下:“ 豫章 士友 董良史 家有法帖石本数卷,与 淳化 官帖规模相似,而笔意差弱,似不逮所见诸本,且不知所出。”
《漢語大詞典》:版行
出版发行。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 林益长 著有《声位左编》一册……其书已经版行,予求之数年,竟不可得。”
分類:出版发行
《國語辭典》:出局  拼音:chū jú
1.指官吏的去职。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杜起莘自蜀入朝,不以家行,高庙闻其清脩独处,甚爱之。一日因得对,褒谕曰:『闻卿出局,即蒲团纸帐,如一行脚僧,真难及也。』起莘顿首谢,未几,遂擢为谏官。」
2.旧时称妓女应召外出陪酒。《官场现形记》第八回:「如今看见出局的轿子,一般是呼么喝六,横冲直撞。」《文明小史》第一九回:「此时四马路上,正是笙歌匝地,锣鼓喧天,妓女出局的轿子,往来如织。」也作「出条子」。
3.棒球比赛中,球员因被三振、接杀、封杀等原因,而丧失进攻权。如:「三振出局」、「接杀出局」。
《漢語大詞典》:交钞(交鈔)
金 元 两代发行的纸币。 金 海陵王 贞元 二年(公元1154年)以国内铜少,仿 宋 交子成法,命户部尚书 蔡松年 主持印制,与铜钱并行。分大小两类,大钞有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五种;小钞有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七百文五种。诸钞与钱并行,得听便支钱,或纳旧换新。朝廷设交钞库,管理印造、兑换事务。 元太宗 八年亦曾发行。 世祖 中统 元年又发行“中统交钞”,使用较久。 顺帝 至正 十年复发行“至正交钞”。参阅金史·食货志三
《漢語大詞典》:官券
旧时政府发行的钱票。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狸》:“女曰:‘汝月得僱值不过千钱,当不足给用。’袖出官券十千与之。”
《漢語大詞典》:行钞(行鈔)
发行纸币。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财计二:“大学士 蒋德璟 言,以一金易一纸,愚者不为。上以 高皇帝 之行钞难之。” 清 唐才常 《中国钞币必如何定制综论》:“要而言之, 中国 非开矿不足以铸币,即不足以行钞;非得人,即钞币并行,亦不足规远而持久。”
分類:发行纸币
《國語辭典》:号外(號外)  拼音:hào wài
在平面媒体固定出版时间之外,因获得重大消息特别临时发行的报导。
《國語辭典》:钞本(鈔本)  拼音:chāo běn
用手抄写的书籍。如:「手钞本」。也称为「写本」、「抄本」。
《國語辭典》:京报(京報)  拼音:jīng bào
清代北京由报房商人发行贩售类似报纸的出版物。以活体木字排印,内容包括内阁发抄的皇帝谕旨、大臣奏议等京城内的官方文书、政治情报。页数不定,一月一期。《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这个旨意,从内阁抄了出来,几天儿工夫,就上了京报。」《二十年目睹怪现状》第四七回:「头回看见京报有他的奏章,说是已经降了多少,每人给与薙刀一把,大约总有些降服的。」
《國語辭典》:纸币(紙幣)  拼音:zhǐ bì
流通于社会的纸制货币,多由国家银行或政府授权的银行发行。如台湾目前有百元纸币、五百元纸币、千元纸币等。也称为「纸钞」。
《國語辭典》:纸钱(紙錢)  拼音:zhǐ qián
祭祀鬼神或葬礼与扫墓时焚烧,用以供死者享用的冥钱。《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新年初一日,叫他到坟上烧纸钱去。」也称为「黄纸」、「钱纸」。
《漢語大詞典》:官钞(官鈔)
官府发行的钱票。明史·食货志五:“自今官钞宜少出,民间得钞难,则自然重矣。”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十四:“不行官钞行私钞,名目何人餉史家?” 清 陈虬 《救时要议·设官钞》:“何谓设官钞?今商民百金以上,即就钱庄换票,其实钱庄银号之倒闭者,月有所闻,何如省府州县各设官银号,使上下均沾其利益,尚为便民裕国之要著乎?”
《漢語大詞典》:楮令
有关发行纸币的法令。《宋史·乔行简传》:“欲行楮令,则外郡之新券虽低价而莫售;欲平物价,则京师之百货视旧直而不殊。”
《國語辭典》:宝钞(寶鈔)  拼音:bǎo chāo
一种元、明、清发行的纸币。元世祖时制造中统宝钞,后又发行至元通行宝钞。明洪武时设宝钞提举司,制造大明宝钞。清咸丰三年发行「大清宝钞」。《元史。卷九三。食货志一》:「世祖中统元,始造交钞,……是年十月,又造中统元宝钞。」《明史。卷八一。食货志五》:「七年,帝乃设宝钞提举司。明年始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清史稿。卷一二四。食货志五》:「文宗即位,四川学政何绍基力请行大钱以复古救时。上意初不谓然,卒与官票、宝钞行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