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四姓  拼音:sì xìng
1.四个姓氏。我国历代常有以四个豪门贵族合称为「四姓」的现象。如东汉时有樊、郭、阴、马四姓;三国吴有朱、张、顾、陆四姓;晋代有雷、蒋、谷、鲁四姓;唐代有郑、卢、李、崔四姓。
2.南北朝时,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贵族,称为「四姓」。《南史。卷五六。列传。张弘策》:「在郡述制旨礼记正言义,四姓衣冠士子听者常数百人。」《新唐书。卷一九九。儒学列传中。柳冲》:「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佰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3.印度社会的四种阶级。《长阿含经》卷一三:「世有四姓:刹利、婆罗门、居士、首陀罗。」
《漢語大詞典》:四言
(1).四个字。多指诗句的字数。宋书·乐志一:“ 魏 氏哥诗,或二言,或三言,或四言,或五言,与古诗不类。” 明 吴讷 文章辨体·序说:“《国风》《雅》《颂》之诗,率以四言成章;若五、七言之句,则间出而仅有也。”
(2).指四言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 汉 初四言, 韦孟 首唱;匡諫之义,继轨 周 人。”
《國語辭典》:初伏  拼音:chū fú
夏季最热的前十天。参见「三伏」条。《文选。潘岳。在怀县作诗》:「初伏启新节,隆暑方赫羲。」
《國語辭典》:三伏  拼音:sān fú
1.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分别为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金瓶梅》第八回:「那时正值三伏天道,十分炎热。」《红楼梦》第六七回:「今年三伏里雨水少,这果子树上都有虫。」
2.三重伏兵。《旧唐书。卷一二一。仆固怀恩传》:「玚令高彦崇、浑日进、李光逸等设三伏以待之,贼半渡,伏发,合击而走之。」
《漢語大詞典》:投匦(投匭)
亦作“ 投匱 ”。
(1). 唐 武则天 时铸制铜匦四个,列置于朝堂上,受纳上书。见新唐书·百官志二。后以“投匭”谓臣民向皇帝上书。 唐 陈子昂 《临邛县令封君遗爱碑》:“千餘人復连表诣闕投匭,乞君以墨縗行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徐璧 ﹞尝作书万言,欲投匭,极言时政,无所讳避。”宋史·瀛国公纪:“命诸制司各举才堪将帅者十人,不限偏裨士卒,如不隶军中者,许投匱自荐。” 清 钱谦益 《狱中杂诗》之八:“书生何用怜文字,投匭於今厌草莱。”
(2).借指投票。 郑观应 《盛世危言·议院》:“本 中国 乡举里选之制,参泰西投匭公举之法,以遴议员之才望。”
《國語辭典》:中伏  拼音:zhōng fú
三伏的第二伏。指夏至后第四庚日。也称为「二伏」。
《國語辭典》:中伏  拼音:zhòng fú
中了敌人的埋伏。如:「都怪我太不小心,不然我们也不会中伏!」
《國語辭典》:三伏  拼音:sān fú
1.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分别为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金瓶梅》第八回:「那时正值三伏天道,十分炎热。」《红楼梦》第六七回:「今年三伏里雨水少,这果子树上都有虫。」
2.三重伏兵。《旧唐书。卷一二一。仆固怀恩传》:「玚令高彦崇、浑日进、李光逸等设三伏以待之,贼半渡,伏发,合击而走之。」
《漢語大詞典》:庚伏
即三伏。因三伏中的初伏、中伏分别自夏至后的第三、第四个庚日开始,而末伏自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故三伏亦称“ 庚伏 ”。 宋 苏辙 《谢入伏早出状》之二:“候极南讹,日临庚伏。” 宋 朱熹 《次韵秀野署中》:“病随庚伏尽,尊向晚凉开。”宋史·职官志四:“祕书监岁於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遇庚伏则前期遣中使諭旨,听以早归。”参阅初学记卷四。
《漢語大詞典》:梵志
(1).梵语意译。指婆罗门。 印度 古代四个种姓之一。旧唐书·西戎传·天竺:“俗皆徒跣。衣重白色,惟梵志种姓披白叠以为异。”翻译名义集·外道:“婆罗门……其人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独取梵名,惟五 天竺 有,餘国即无。诸经中梵志即同此名。”
(2).梵语意译。古 印度 一切“外道”出家者的通称。大智度论卷五六:“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南朝 梁 萧统 《同泰僧正讲》诗:“若人聆至寂,寄説表真冥;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惊。”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初,尊者( 脇尊者 )之为梵志师也,年垂八十,捨家染衣。”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原道〉闢佛老:“如寳云经所説,菩萨善解回转外道方便。菩萨於外道中化作七梵志、尼犍就学经法,精进勇猛,细密威仪,胜彼外道。”
《漢語大詞典》:四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的合称。周髀算经卷下:“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后汉书·蔡邕传》:“一事:明堂月令,天子以四立及季夏之节,迎五帝于郊,所以导致神气,祈福丰年。” 李贤 注:“四立,谓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宋史·律历志一:“求五行用事:各因四立大、小餘秒命之,即春木、夏火、秋金、冬水首用事日。”
《漢語大詞典》:四选(四選)
(1).古代对四种人的选拔。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天有四时,时三月;王有四选,选三臣……圣人为一选,君子为一选,善人为一选,正人为一选,由此以下者,不足选也。”
(2). 宋 代铨选官员的制度。 元丰 前以审官东院、审官西院、流内铨、三班院四个官署分掌铨选,故称四选。 元丰 改革官制,更名隶属吏部。宋史·选举志四:“ 元丰 定制而后,銓注之法,悉归选部:以审官东院为尚书左选,流内銓为侍郎左选,审官西院为尚书右选,三班院为侍郎右选,於是吏部有四选之法。” 宋 苏辙 《论堂除太宽札子》:“庶使堂除官吏不復待闕,与四选稍异,亦旌劝之义也。” 宋 岳珂 桯史·部胥增损文书:“以此知四选蠹积,盖不可胜算,司衡综者,可不谨哉!”
《漢語大詞典》:四位
(1).旧指个人修养的四个方面。逸周书·宝典:“何脩非躬,躬有四位九德……四位:一曰定,二曰正,三曰静,四曰敬。”
(2).封建君王所应修持的四个方面。管子·任法:“主之所处者四:一曰文,二曰武,三曰威,四曰德。此四位者,主之所处也。”
(3).指四个方位。宋史·李觏传:“太庙之外,当子、午、卯、酉四位上,各画方二筵地,以与太庙相通,为青阳、明堂、总章、元堂四太庙。”
《漢語大詞典》:四正
(1).古代贵族行射礼时举正爵以献宾客、国君、卿、大夫。礼记·射义:“曰:‘曾孙侯氏,四正具举。’” 郑玄 注:“四正,正爵四行也。四行者,献宾,献公,献卿,献大夫,乃后乐作而射也。”
(2).封建社会中的四种纲纪。礼记·孔子闲居:“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后人以此为四正。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人伦·四正
(3).指君、臣、父、子之道。管子·君臣下:“四肢六道,身之体也。四正五官,国之体也。” 尹知章 注:“四正,谓君、臣、父、子。”
(4).四个正卦。即周易八卦中的坎、离、震、兑。或用以分主四时:坎主冬,离主夏,震主春,兑主秋;或用以分主四方:坎主北,离主南,震主东,兑主西。魏书·律历志上:“推四正卦术曰:因冬至大小餘,即坎卦用事日;春分,即震卦用事日;夏至,即离卦用事日;秋分,即兑卦用事日。”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四正、四维者,八卦神所居。” 清 惠栋 易汉学·卦气图说:“ 孟 氏《卦气图》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四卦主四时。”
(5).健全;没有缺陷。 柳青 《种谷记》七:“人手全不四正,七斜八歪都有些缺点,想是也想变工,谁也找不到对象。”
《國語辭典》:夏季  拼音:xià jì
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北半球定为从夏至到秋分的时期。我国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相当于国历五、六、七三个月。
《國語辭典》:夏天  拼音:xià tiān
一年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指阳历四至六月。唐。王建〈昭应官舍书事〉诗:「腊月近汤泉不冻,夏天临渭屋多凉。」《儒林外史》第四回:「那日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靸著个蒲窝子,歪腿烂脚的。」
《漢語大詞典》:凶族
原指与 尧 舜 部族敌对的四个部落。后亦泛称敌对的民族或恶人。左传·文公十八年:“ 舜 臣 尧 ,宾于四门,流四凶族, 浑敦 、 穷奇 、 檮杌 、 饕餮 ,投诸四裔,以御螭魅。” 汉 徐干 中论·智行:“若非 尧 ,则裔土多凶族,兆民长愁苦矣。” 晋 陆机 《五等诸侯论》:“在 周 之衰,难兴王室,放命者七臣,干位者三子,嗣王委其九鼎,凶族据其天邑。”北齐书·幼主纪论:“ 武平 在御,弥见沦胥,罕接朝士,不亲政事,一日万机,委诸凶族。”
《漢語大詞典》:四真
(1).四位真人。指 庄子 ( 南华真人 )、 文子 ( 通玄真人 )、 列子 ( 冲虚真人 )、 庚桑子 ( 洞灵真人 )。
(2).指 宋 嘉祐 时有声望的四个大臣。 宋 洪迈 容斋五笔·嘉祐四真:“ 嘉祐 中 富韩公 为宰相, 欧阳公 在翰林, 包孝肃公 为御史中丞, 胡翼之 侍讲在太学,皆极天下之望。一时士大夫相语曰:‘ 富公 真宰相, 欧阳永叔 真翰林学士, 包老 真中丞, 胡公 真先生。’遂有四真之目。”
《國語辭典》:汽车(汽車)  拼音:qì chē
以内燃机或马达驱动的四轮以上车辆,主要在道路上行驶,用来载人或搬运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