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先祖  拼音:xiān zǔ
1.称谓。称已死的祖父。《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贫僧初行,见本宅土地,恰遇宅上先祖绣衣公。」《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在先祖膝下料理些家务,所以不曾致力于举业。」
2.宗祖、祖先。《尚书。多士》:「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礼记。月令》:「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
《漢語大詞典》:父祖
父亲和祖父。泛指祖先。三国志·魏志·陈琳传:“卿昔为 本初 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魏鉴勋 袁闾琨 《试论皇太极的改革及智囊团》:“﹝ 努尔哈赤 ﹞提出‘七大恨’,以报父祖之仇为号召,组织 女真 人起兵反 明 ,得到了 女真 人民的拥护。”
《國語辭典》:同堂  拼音:tóng táng
1.同处一堂。如:「他家三代同堂,和乐融融。」三国魏。曹植〈当来日大难〉诗:「今日同堂,出门异乡。」
2.同一祖父,不同父亲之兄弟。即堂兄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羊长和父繇,与太傅祜同堂相善。」宋。王谠《唐语林。卷七。补遗》:「相国同堂昆季三人,曰石,曰程,皆登宰相,惟福一人历镇使相而已。」
3.同学。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俺有一班儿同堂故友,俱登仕路,止有贫僧一人,抛弃功名。」
《國語辭典》:二祖  拼音:èr zǔ
1.汉高祖、世祖。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卷八。前赵录八。刘宣传》:「每读汉书至萧何、邓禹传,未尝不反覆咏之曰:『大丈夫若遭二祖,终不令两公独擅美于前矣。』」
2.晋太祖、世祖。《文选。陆机。答贾长渊诗》:「惟公太宰,光翼二祖,诞育洪胄,纂戎于鲁。」
3.称曾祖父与祖父。《文选。曹植。王仲宣诔》:「自君二祖,为光为龙。」
4.称宗派的第二代领袖。《景德传灯录。卷三。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北齐天保初,闻二祖盛化,乃致书通好。」
《國語辭典》:五服  拼音:wǔ fú
1.五等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以亲疏为差等。
2.古代王城外围,每五百里为一区画,共分侯、甸、绥、要、荒五等,称为「五服」。《书经。益稷》:「弼成五服。」
3.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礼服的合称。《书经。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國語辭典》:祖孙(祖孫)  拼音:zǔ sūn
祖父母及孙子女。《聊斋志异。卷七。仙人岛》:「子善博,田产并尽,祖孙莫可栖止,暂僦居于西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九回:「这时候,已是吃中饭的时候了,便留他祖孙两个便饭。」
《國語辭典》:中表  拼音:zhōng biǎo
1.里和外。《抱朴子。内篇。黄白》:「且夫作金,成则为真物,中表如一,百炼不减。」
2.父亲的姊妹之子为外兄弟,母亲的兄弟姊妹之子为内兄弟,合称为「中表」。《后汉书。卷七○。郑太传》:「又明公将帅,皆中表腹心,周旋日久,恩信淳著,忠诚可任,智谋可恃。」晋。庾亮 让中书监表:「臣于陛下,后之兄也,姻娅之嫌,实与骨肉中表不同。」
《國語辭典》:外艰(外艱)  拼音:wài jiān
1.遭父丧。唐。杨烱。〈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公少丁外艰,州党称其孝。」《醉醒石》第一四回:「初进不几时,遇了外艰,把一科挫了。」
2.外患。
《國語辭典》:内艰(內艱)  拼音:nèi jiān
旧时指母丧。唐。杨烱〈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君年十一丁内艰,朋友相哀。」《新五代史。卷五四。杂传。李琪传》:「其兄珽,唐末举进士及第,为监察御史。丁内艰,贫无以葬,乞食而后葬。」也作「内忧」。
分類:母丧
《國語辭典》:祖训(祖訓)  拼音:zǔ xùn
语本《书经。五子之歌》:「皇祖有训。」祖先的遗训。如:「『忠孝传家』是我们家的祖训,岂可违之!」
《漢語大詞典》:太妃
(1). 三国 魏 以来尊称诸王之母为太妃。晋书·汝南王亮传:“太妃,尝有小疾,祓於 洛水 。”旧唐书·宪宗纪上:“甲子, 郇王 母 王昭仪 …… 衡王 母 阎昭训 等,各以其王并为太妃。”
(2). 清 代尊封皇帝之祖父或父所遗留的妃、嫔为太妃、太嫔。清史稿·后妃传一:“先朝妃、嬪称太妃、太嬪。”参阅《清通典·嘉礼二》
《漢語大詞典》:祖姑
(1).丈夫的祖母。《礼记·丧服小记》:“妇祔於祖姑。祖姑有三人,则祔於亲者。” 郑玄 注:“谓舅之母死,而又有继母二人也。亲者,谓舅所生。”祔,附祭。舅,丈夫的父亲。 清 戴名世 《李烈妇传》:“烈妇既归 检 ,其姑已殁,而其祖姑尚存。”
(2).祖父的姐妹。后汉书·来歙传:“父 仲 , 哀帝 时为諫大夫,娶 光武 祖姑,生 歙 。” 宋 张嵲 《陈公资政墓志铭》:“公之母与某同六世祖,视之为叔祖姑。”《剪灯新话·秋香亭记》:“ 商氏 ,即生之祖姑也。”
《漢語大詞典》:外忧(外憂)
(1).外来的忧患。 唐 韩愈 《秋怀》诗之十:“世累忽进虑,外忧遂侵诚,强怀张不满,弱念缺已盈。” 宋 曾巩 《戏书》诗:“家贫故不用筹算,官冷又能无外忧。交游断絶正当尔,眠饭安稳餘何求?”
(2).犹外艰。指父丧或承重祖父之丧。
《漢語大詞典》:四庙(四廟)
指高祖、曾祖、祖父、父四代祖庙。《礼记·丧服小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 郑玄 注:“高祖以下。与始祖而五。” 孔颖达 疏:“而立四庙者,既有配天始祖之庙,而更立高祖以下四庙,与始祖而五也。” 清 方苞 《教忠祠规序》:“古者建国始得立五庙, 北宋 以前犹有四庙、三庙、二庙之制。”
《漢語大詞典》:翁翁
犹公公。老翁,多指祖父。 宋 苏轼 《与胡郎仁修》之三:“得翁翁二月书及三月内 许州 相识书,皆言一宅安康。” 宋 叶隆礼 《契丹国志·天祚帝纪上》:“五箇翁翁四百岁,南面北面顿瞌睡。” 宋 洪咨夔 《鹧鸪天·为老人寿》词:“诸孙认取翁翁意,插架诗书不负人。” 清 黄遵宪 《为小儿履端寄翁翁》诗:“婆婆言翁翁,出门九年去。”
形容葱白色。周礼·天官·酒正“辨五齐之名,三曰盎齐” 汉 郑玄 注:“盎犹翁也。成而翁翁然葱白色,如今酇白矣。” 清 黄景仁 《游九华山放歌》:“银河倒掛渌水来,碎渗翁翁碧虚色。” 蔡寅 《丁未岁除》诗:“逝水年年 东海 东, 蓬山 翘首碧翁翁。”
《國語辭典》:王考  拼音:wáng kǎo
1.称去世的祖父。《礼记。祭法》:「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孔子家语。卷八。庙制》:「士立一庙,曰考庙。王考无庙,合而享尝乃止。」三国魏。王肃。注:「祖合于父庙中。」也称为「亡祖」。
2.称去世的父亲。唐。韩愈〈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王考夏卿,以太子少保卒赠左仆射。」也称为「亡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