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遴难(遴難)
犹艰难。 章炳麟 新方言·释言:“今通谓人行止遴难,言语蹇歰为杜。”
分類:艰难
《國語辭典》:不易  拼音:bù yì
1.不变。《礼记。王制》:「脩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汉。扬雄 解嘲:「五帝垂典,三王传礼,百世不易。」
2.困难,不容易。《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以岁之不易,聘于下执事。」
3.贫穷。宋。董弅《閒燕常谈》:「日掠百二十贯房钱,犹自不易里。盖俚语以贫寠为不易也。」《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一○出》:「奴家世,本富室,只因水火家不易。」
《國語辭典》:风霜(風霜)  拼音:fēng shuāng
1.风和霜。唐。杜审言〈赠苏味道〉诗:「雨雪关山暗,风霜草木稀。」
2.比喻艰辛,多指行旅而言。《红楼梦》第六四回:「果然年迈的人,禁不住风霜伤感,至夜间便觉头闷心酸,鼻塞声重。」
3.比喻峻厉。《南齐书。卷二八。崔祖思传》:「以教化比雨露,名法方风霜。」
4.所经历的岁时。比喻人阅历世故多。如:「饱阅风霜」。
《國語辭典》:行路难(行路難)  拼音:xíng lù nán
乐府杂曲歌辞篇名。内容多描写世途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情怀。以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十九首较著名。
《國語辭典》:艰危(艱危)  拼音:jiān wéi
艰难危险。如:「国家处境艰危,大家必须同仇敌忾,共渡难关。」
《國語辭典》:龙钟(龍鍾)  拼音:lóng zhōng
1.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唐。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诗:「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唐。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何太龙钟极?于今出处妨。」
2.潦倒失意。唐。元载 别妻王韫秀诗:「年来谁不厌龙钟?虽在侯门不见容。」
3.形容泪流不止,湿透了衣裳。唐。宋之问 高山引:「却望咸京兮挥涕龙钟。」唐。岑参 逢入京使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乾。」
《國語辭典》:阑珊(闌珊)  拼音:lán shān
衰落、萧瑟的样子。南唐。李煜〈浪陶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宋。辛弃疾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作「阑残」。
《國語辭典》:星霜  拼音:xīng shuāng
星辰的位置随季节而移动,霜每年遇寒而降。比喻岁月。唐。柳宗元〈代柳公绰谢上任表〉:「历践中外,星霜履移。」唐。白居易 岁晚旅望诗:「朝来暮去星霜换,阴惨阳舒气序牵。」
《國語辭典》:困穷(困窮)  拼音:kùn qióng
1.困苦贫穷。《儒林外史》第三一回:「遇著舍下困穷的亲戚朋友,娄老伯便极力相助。」
2.困难艰危。《吕氏春秋。仲春纪。情欲》:「德义之缓,邪利之急。身以困穷,虽后悔之,尚将奚及?」
《國語辭典》:狼狈(狼狽)  拼音:láng bèi
1.二种兽名。狈是一种似狼的动物,它的前二足短,后二足长;而狼则前二足长,后二足短,狼与狈常相互搭驾走路或偷袭牲畜。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六。毛篇》。比喻彼此勾结,相倚为恶。如:「狼狈为奸」。《幼学琼林。卷四。鸟兽类》:「犹豫多疑,喻人之不决;狼狈相倚,比人之颠连。」
2.一说狈为「跋」的讹字。狼跋指老狼前进则踩到自己下巴垂下的肉,后退则绊到自己的尾巴而跌倒。见《诗经。豳风。狼跋》。比喻情势窘迫,进退两难。晋。李密〈陈情表〉:「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比喻身心困顿疲乏。如:「狼狈逃走」。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二三出:「奴家自从婆婆死后,万千狼狈,谁知公公病又将危。」《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朝廷大典,李大人耑要借光,不想先生病得狼狈至此。不知几时可以勉强就道?」
《國語辭典》:跋涉  拼音:bá shè
跋,陆行。涉,水行。跋涉形容旅途的艰辛。《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卿久在兵间,跋涉驱驰,军士良苦,可即还镇,免行朝觐。」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八出:「小生接得此扇,跋涉来访,不想香君又入宫去了。」
《國語辭典》:伶俜  拼音:líng pīng
飘零孤单的样子。《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唐。杜甫〈新安吏〉诗:「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國語辭典》:枳棘  拼音:zhǐ jí
比喻障碍、阻碍。《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八》:「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三国演义》第二回:「吾思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不如杀督邮,弃官归乡,别图远大之计。」
《國語辭典》:艰虞(艱虞)  拼音:jiān yú
艰难忧患。《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宋末艰虞,百王浇季。」宋。陈与义〈先寄邢子友〉诗:「欲见旧交惊岁月,剩排幽语说艰虞。」
《國語辭典》:大难(大難)  拼音:dà nàn
极大的灾难。《易经。明夷。彖曰》:「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三国演义》第一○回:「我获罪于天,致使徐州之民,受此大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