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柳浪
(1).形容柳枝随风摆动的起伏之状。 明 高启 《入郭过南湖望报恩浮屠》诗:“雨后春波柳浪香,布帆归缓怕斜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绛妃:“吐虹丝於碧落,乃敢因月成阑;翻柳浪於青郊,谬説为花寄信。” 许杰 《惨雾》上:“柳林长满了绿叶,直遮蔽了远山的山巅,与苍碧的青天相接,相离不远的隔岸的 环溪村 ,已埋没在柳浪之中,找不到一个屋角了。”
(2). 唐 王维 辋川别墅 中的胜景之一。新唐书·文艺传中·王维:“别墅在 輞川 ,地奇胜,有 华子冈 、 欹湖 、 竹里馆 、 柳浪 、 茱萸沜 、 辛夷坞 ,与 裴迪 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国语辞典》:波痕  拼音:bō hén
1.物体掠过水面所留下的痕迹。
2.在还没有固结的沉积物表面,由于流水、风或波浪的作用形成的波浪起伏的表面,经过成岩作用保存下来。可指示流水方向与岩层的上下层序。
《國語辭典》:山脉(山脈)  拼音:shān mài
许多山岭相连,沿一定方向延伸而成系统者。如:「中央山脉」、「雪山山脉」。
《國語辭典》:颠顿(顛頓)  拼音:diān dùn
倾仆、困顿。唐。韩愈〈答崔立之书〉:「颠顿狼狈,失其所操持。」
《漢語大詞典》:坡陁
亦作“ 坡陀 ”。
(1).山势起伏貌。 唐 杜甫 《北征》:“坡陀望 鄜畤 ,巖谷互出没。” 宋 苏轼 《次前韵答马忠玉》:“坡陀巨麓起连峯,积累当年庆自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 书巢 尤长五古,《途中望二华》云:‘……数里渐逶迤,坡陀相错互。’”
(2).不平坦。 唐 韩愈 《记梦》诗:“石坛坡陀可坐卧,我手承颜肘拄座。”
(3).山;山坡。 明 李东阳 《灵寿杖歌》:“下可涉园径,上可凌坡陁。”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厦门砖刻:“夜坐,见篱外坡陀有光……因掘地,很古砖。”
《漢語大詞典》:绿浪
(1).碧波。 唐 韩愈 《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平沙緑浪榜方口,雁鸭飞起穿垂杨。” 唐 白居易 《正月三日闲行》诗:“緑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2).比喻被风吹动起伏不定的农作物。 宋 苏轼 《答郡中同僚贺雨》诗:“登城望麰麦,緑浪风掀舞。” 权宽浮 《牧场雪莲花》:“这儿是半山窝里一道川,牧草长得非常茂盛,在夏风里掀起一层层绿浪。”
《漢語大詞典》:重岭(重嶺)
重迭起伏的山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羣山叠秀,重岭干霄。” 唐 张说 《华巅应制》诗:“玉凿重岭应,緹綺薄云迎。”
《國語辭典》:屈服  拼音:qū fú
1.曲折起伏。《庄子。大宗师》:「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2.低头服输。《后汉书。卷四一。第五钟离宋寒列传。宋均》:「彊者为雄,弱即屈服。」也作「屈伏」。
《漢語大詞典》:龙拿(龍拏)
龙腾起捉物貌。形容山势起伏蜿蜒。 唐 崔橹 《过南县麻姑山》诗之一:“盘疑虎伏形难写,展认龙拏势未迴。”
《國語辭典》:来龙(來龍)  拼音:lái lóng
术数用语。堪舆家称连绵起伏的山脉地形为「龙」,来龙为龙头的所在,即山脉起伏的中心地。地处来龙,就会吉祥顺利、兴旺发达。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二:「朱文公尝与客谈世俗风水之说,因曰:『翼州好一风水,云中诸山来龙也。』」
《國語辭典》:駊騀  拼音:pǒ ě
1.高大的样子。《文选。扬雄。甘泉赋》:「崇丘陵之駊騀兮,深沟嵚岩而为谷。」
2.形容心神荡漾。唐。韩偓〈多情〉诗:「酒荡襟懹微駊騀,春牵情绪更融怡。」
《國語辭典》:涨落(漲落)  拼音:zhǎng luò
1.水位的升降。
2.物价的高低。也作「涨跌」。
《漢語大詞典》:蛇势(蛇勢)
形容弯曲起伏之状。 唐 元稹 《酬段丞与诸棋流会宿弊居见赠二十四韵》:“蛇势縈山合,鸿联度岭迟。” 宋 阎苑 《述贤亭赋》:“虽云蛇势,实曰龙驤。”
分類:弯曲起伏
《漢語大詞典》:屈伏
(1).屈服;屈身事人。晋书·刘曜载记:“为之拜者,屈伏於人也。” 清 唐甄 潜书·善游:“刚直之臣,不能匡君,耻於屈伏,乃不避杖夹斩磔之刑,以与天子争胜。” 郭沫若 《蒲剑集·青年哟,人类的春天》:“伟大的人便能以后谢的精神力量统御早衰的肉体官能,决不向老衰屈伏。”
(2).犹潜藏。《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也。” 孟进 《冀察热进军漫记》:“敌人益发不敢动了,屈伏在山底下散开了。”
(3).曲折起伏。 唐 李白 《宿虾湖》诗:“明晨 大楼 去,冈陇多屈伏。”
《漢語大詞典》:岩崿(巖崿)
亦作“岩崿”。亦作“嵒崿”。
(1).山势不齐貌。文选·郭璞〈江赋〉:“厓隒为之泐嵃,碕岭为之嵒崿。” 吕延济 注:“泐嵃、嵒崿皆坎穴,言水急激之所为也。”《文选·江淹〈杂体诗·谢临川〉》:“嵒崿转奇秀,岑崟还相蔽。” 张铣 注:“嵒崿、岑崟,并山势不齐貌。”
(2).起伏的山峦。 唐 章八元 《天台道中示同行》诗:“八重巖崿迭晴空,九色烟霞绕洞宫。” 宋 苏辙 《〈题李公麟山庄图诗〉序》:“自西至东凡数里,巖崿隐见,泉源相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