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非量
佛教因明(逻辑学)用语。与“现量”、“比量”合称“三量”。 章炳麟 《诸子学略说·论名家》:“五官感觉,惟是现量,故曰五官簿之而不知。心能知觉,兼有非量、比量。”
《國語辭典》:名词(名詞)  拼音:míng cí
表示人、地、事、物等名称的词,如王阳明、台北、教育、树木等。分专有名词、普通名词二种;或分具体名词、抽象名词二种。
《國語辭典》:周延  拼音:zhōu yán
1.逻辑学上指命题中之名词所表一类事物全体皆论及者,谓之「周延」。如全称命题之主词皆周延,否定命题之谓词皆周延。
2.泛指完整无遗漏的概念。如:「这计画拟得不错,你考虑得很周延。」
《國語辭典》:论据(論據)  拼音:lùn jù
立论的根据。如:「任何主张都应有充足的论据,才能使人心悦诚服。」《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列传三。胡培翚列传》:「其释官则以《周礼》、《礼记》、《左传》、《国语》与《仪礼》相参證,论据精确,足补注疏所未及。」
《國語辭典》:外延  拼音:wài yán
一概念或名词所适用的范围。亦即该词所包摄的一切事物,相对于内涵而言。
《國語辭典》:内涵(內涵)  拼音:nèi hán
1.人的内在涵养。如:「他学问渊博,是个有内涵的人。」
2.语言所包含的内容。如:「这篇文章文字虽短,内涵却十分丰富。」
《漢語大詞典》:五旌
指 印度 古因明学(即逻辑学)的五段推理法,后为新学三段推理法所代替。 章炳麟 《訄书·正名杂义》:“夫三段之条,五旌之教,是有专家,不得采摭。”
《漢語大詞典》:辩学(辯學)
(1).富于才学而又善辩。梁书·王锡传:“ 善明 负其才气,酒酣谓 异 曰:‘南国辩学如中书者几人?’ 异 对曰:‘ 异 所以得接宾宴者,乃分职是司。二国通和,所敦亲好;若以才辩相尚,则不容见使。’”
(2).“逻辑学”的旧译。也有人称 中国 古代逻辑学为“辩学”。
(3).关于研究辩论的学问。
《漢語大詞典》:中项(中項)
逻辑学名词。亦称“ 中词 ”。在三段论的大、小两个前提里都出现的概念。它的作用是作为大项和小项的中介,把两者联系起来,从而推出结论。
《國語辭典》:否定  拼音:fǒu dìng
对事物作不赞成的决定。如:「天生我才必有用,不要任意否定自己。」
《漢語大詞典》:外籀
逻辑学术语“演绎”的旧译名。 严复 《〈天演论〉自序》:“及观西人名学,则见其于格物致知之事,有内籀之术焉,有外籀之术焉。”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顾 培庚 之时,学风至异,得一二琐末之事实,輒视为大法之前因, 培庚 思矫其俗,势自不得不斥前古悬拟夸大之风,而一偏于内籀,则其不崇外籀之事,固非得已矣。”
《漢語大詞典》:小项(小項)
逻辑学名词。三段论中结论的主概念。通常出现在小前提和结论中。
《漢語大詞典》:主项
逻辑学中“主词”的别称
其绝对值大于其他项(如在某个集合中)或大于其他各项之和的数学项
《漢語大詞典》:直言判断(直言判斷)
逻辑学名词。亦称定言判断。是无条件地反映事物有或没有某种属性的判断。它通过联系词“是”与“不是”来肯定与否定事物的某种属性。例如:“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和“自然界不是静止不变的”都是直言判断。它的公式是:S是(不是)P。人们以直言判断来表现已获得关于客观现实规律的知识。
《漢語大詞典》:直言三段论(直言三段論)
逻辑学名词。即三段论。亦称定言三段论。是从两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它们所制约的第三个判断(结论)来的间接演绎推理。因为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都是直言判断,所以叫直言三段论。如:凡金属都能导电,铜是金属,所以铜能导电。
《国语辞典》:布尔(布尔)  拼音:bù ěr
George Boole
人名。(西元1815~1864)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终身致力于近代符号逻辑的建立,是近代逻辑代数的开拓者。西元一八四四年在皇家学会哲学学报上发表一篇有关代数与微积分方法的论文,其后在一八四七年出版的《逻辑学的数学分析》一书中,更将数学与逻辑学结合在一起,进而提出布尔代数,为逻辑代数开创一个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