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余址(餘址)
残留的基址;遗址。文选·潘岳〈西征赋〉:“擢百寻之层观,今数仞之餘址。” 吕延济 注:“ 豫章观 其高百寻,至今倾坏,只有数仞餘址也。” 唐 张九龄 《登古阳云台》诗:“ 楚国 兹故都, 兰臺 有餘址。”
《國語辭典》:圆明园(圓明園)  拼音:yuán míng yuán
在北平市西北,清康熙时建,雍正帝夏日在此避暑听政,乾隆时增筑,宏丽闻名中外,西人称为「夏宫」。咸丰十年秋,英法联军破京师,入园劫掠珍宝,纵火焚烧,殿宇尽燬,王闿运有《圆明园词》纪其事。
《漢語大詞典》:枯城
犹空城。指古城遗址。 汉 扬雄 《太玄·差》:“过其枯城,或蘖青青。” 范望 注:“枯,虚也。枯城,谓故都也。”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十二:“谁见枯城蘖,青青成斧柯。”
分類:古城遗址
《漢語大詞典》:周口店遗址(周口店遺址)
中国 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周口店 的 龙骨山 ,在 北京市 西南约48公里,1927年开始发掘,是中国猿人和山顶洞人化石的发现地。曾陆续发现许多人类化石、石器和古生物化石,是研究人类发展史和 中国 原始社会史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解放后在该处建立展览室。
《漢語大詞典》:焉耆明屋
古代寺院遗址。位于 新疆 库尔勒 与 焉耆 之间,地名 七格星 。“明屋”是维吾尔语“千佛”之意。遗址规模很大,分南北两个大寺,在北大寺西北还有十个石窟。寺院创建于两 晋 ,现存遗址是 唐 至 元 代的建筑物。出土的壁画、塑像残块和建筑装饰等,都是研究当时佛教美术的重要资料。
分類:寺院遗址
《国语辞典》:十三行遗址(十三行遗址)  拼音:shí sān háng yí zhǐ
位于新北市淡水河口南岸,观音山前缘之河口平原上的古迹遗址。原为台湾原住民平埔族祖先凯达噶兰族,在一千五百至二千年前的活动空间。因该处旧有清代十三洋行设立的行口,故称为「十三行遗址」。民国四十六年,始由台湾大学林朝棨教授发现。历经考古学家的挖掘与研究,證明当时已将铁器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其中,「炼铁作坊」的出土,为现存台湾史前先民冶铁技术的唯一證据。
《国语辞典》:奥杜伐峡谷(奥杜伐峡谷)  拼音:ào dù fā xiá gǔ
Olduva gorge
地名。更新世遗址,位于东非坦尚尼亚,以出土丰富的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留而著名。
《国语辞典》:城子崖遗迹(城子崖遗迹)  拼音:chéng zǐ yá yí jī
位于大陆地区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民国十七年发现,陆续出土不少陶器、石器、玉器,以黑陶最为著名。是中国最早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
《国语辞典》: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  拼音:èr lǐ tóu wén huà
位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的古代遗址,考古学家推断为夏代的文化遗迹。
《国语辞典》:东海岸史前文化(东海岸史前文化)  拼音:dōng hǎi àn shǐ qián wén huà
指台东卑南文化。为台湾东海岸所发现的古文化遗址,约存于二千多年前,分布范围包括南岸山脉和中央山脉纵谷。
《国语辞典》:龟山史前文化相(龟山史前文化相)  拼音:guī shān shǐ qián wén huà xiàng
以龟山第二史前遗址为代表遗址。依据相对年代推测,可早至距今二千年前后。试掘出土物包括有刃铁石、陶片、陶偶、陶环、石锄、石斧、贝刮器、兽骨、贝壳等,其中以陶器数量最多。从铁器的使用,可见已进入金石并用时期。生活型态除农耕外,渔捞、狩猎、采集仍占了一部分。
《国语辞典》:长滨文化(长滨文化)  拼音:cháng bīn wén huà
台湾东海岸所发现的古文化遗址之一。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主要遗址有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屏东县恒春镇鹅銮鼻。距今约五千年至一万五千年。遗物以打制石器为主,另有少许骨器。
《国语辞典》:卑南文化  拼音:bēi nán wén huà
台湾东海岸所发现的古文化遗址之一。约存于二千多年前,分布范围包括南岸山脉和中央山脉纵谷。
《漢語大詞典》:哈拉帕文化
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化。代表遗址有哈拉帕及摩亨约、达罗(均在今巴基斯坦境内)。存在时期约为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到前2000年代中期。属青铜文化。有较为发达的农业,种植多种作物,最早栽培棉花;城市规模宏大;陶器、青铜器工艺精良;并产生了文字。
《國語辭典》:半坡遗址(半坡遺址)  拼音:bàn pō yí zhǐ
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为彩陶文化的聚落遗址。距今约六千五百五十至六千八百二十年前。有房屋、窑玚、墓葬等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