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摆说(擺説)
方言。陈述。 沙汀 《风浪》:“就在她自己摆说出来的大量事实面前,加上大家的分析批判, 王家福 很快就服了输。”
分類:方言陈述
《國語辭典》:何如  拼音:hé rú
1.如何、怎么样。《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文选。扬雄。解嘲》:「彼我易时,未知何如?」
2.不如。《北史。卷三○。卢玄传》:「卿若杀身成名,贻之竹素,何如甘彼刍菽,以辱君父?」宋。苏轼〈谏买浙灯状〉:「恶其厚费,何如勿买。」
3.何故、为什么。《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國語辭典》:一言  拼音:yī yán
1.一字。
2.一句话。《左传。昭公三年》:「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文选。张衡。东京赋》:「一言几于丧国,我未之学也。」
3.说一番话、一次进言。《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國語辭典》:何者  拼音:hé zhě
1.为什么。《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辕固生传》:「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是故伊挚去夏,不为伤德;飞廉死纣,不可谓贤,何者?去就之道,各有宜也。」
2.那一个。《后汉书。卷九○。乌桓鲜卑传。鲜卑传》:「夫万民之饥,与远蛮之不讨,何者为大?」
《國語辭典》:白露  拼音:bái lù
1.秋天的露水。《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礼记。月令》:「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2.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地球运行至春分点后一百六十五度,或冬至点前一百零五度,落在国历九月七日、八日或九日。此时,时序已入秋,早晚露水较重。
《國語辭典》:敢言  拼音:gǎn yán
有勇气提出意见,不怕得罪别人。如:「公司需要像你这样敢言的人,才能进步。」
《漢語大詞典》:奏事
(1).向皇帝陈述事情。史记·汲郑列传:“上尝坐武帐中, 黯 前奏事。”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谬误:“ 黄宗旦 晚年病目,每奏事,先具奏目,成诵於口。”
(2).指向丞相陈述事情。史记·张丞相列传:“ 魏丞相 相 者, 济阴 人也。以文吏至丞相。其人好武,皆令诸吏带剑,带剑前奏事。” 宋 孔平仲 《孔氏杂说》:“白事丞相,亦可谓之奏事。《魏相传》‘带剑奏事’是也。”
(3).向皇帝奏陈的事情。史记·秦始皇本纪:“宦者輒从輼凉车中可其奏事。”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时诸奏事及公卿较议难平者,帝数以试后。后輒分解趣理,各得其情。”
《漢語大詞典》:言事
(1).古代专指向君王进谏或议论政事。荀子·大略:“ 孟子 三见 宣王 ,不言事。” 唐 韩愈 《送王秀才序》:“ 建中 初,天子嗣位,有意 贞观 、 开元 之丕绩,在廷之臣争言事。” 明 归有光 《题〈太仆寺志〉后》:“ 怀东 顾先生 ……以言事忤旨,安置 保安 。”
(2).今亦指向政府进言或议论国家大事。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一:“他上书言事,有信一封。”
(3).诉说或陈述事情。史记·平準书:“使问曰:‘家岂有寃,欲言事乎?’” 唐 柳宗元 《与史官韩愈致〈段秀实太尉逸事〉书》:“今所趋走州刺史 崔公 ,时赐言事,又具得太尉实迹,参校备具。”
(4).谓记言与记事。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一:“虽言事必史,而象闕未箴。” 唐 柳宗元 《柳宗直〈西汉文类〉序》:“左右史混久矣,言事驳乱,尚书春秋之旨不立。”集注引 孙汝听 曰:“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事,即动也。”又引 童宗说 曰:“以纪言,春秋以纪事。”
(5).指公文。隋书·百官志上:“诸王公侯国官,皆称臣……其公文曰言事。”
《漢語大詞典》:陈乞(陳乞)
陈述请求。 唐 刘禹锡 《代裴相公让官第一表》:“伏枕之初,已有陈乞,请罢真食,兼辞贵阶。”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大臣补荫之滥:“ 嘉靖 末年,朝政浊乱,任子妄行陈乞,苞苴一入,往往破例得之。” 清 管同 《与某君书》:“然公卿贵人,非致敬尽礼,则未尝往见。即见之,亦未尝妄有陈乞。”
分類:陈述请求
《國語辭典》:自陈(自陳)  拼音:zì chén
自己陈述。《文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即疑浮相谮,何不诣阙自陈。」《文选。应璩。百一诗》:「避席跪自陈,贱子实空虚。」
《漢語大詞典》:奏陈(奏陳)
向帝王陈述意见、事宜。 宋 欧阳修 《论选皇子疏》:“去岁以来,羣臣多言皇嗣之事,臣亦尝因灾异窃有奏陈。” 章炳麟 《文学说例》:“盖 胜 既率意奏陈,退而撰次本言,施以藻采,史官传述,遂若造膝所陈,语本若尔。”
《漢語大詞典》:条具(條具)
(1).分条开列;分条陈述。旧题 宋 梅尧臣 《碧云騢》:“於是 遵 等归,条具日月、姓名及物多少。” 宋 苏轼 《试馆职策题三首》:“愿深明所以然之故,而条具所当行之事,悉箸于篇,以备採择。”宋史·梁克家传:“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帝乃命有司条具明堂典礼以闻。”
(2).犹条陈。指公文。 宋 李纲 《乞修边备添置参谋编修官札子》:“仍添置编修官二员,共措画条具,以时推行。”
《國語辭典》:申奏  拼音:shēn zòu
旧时臣下上书天子。《三国演义》第一二回:「祭毕,葬于黄河之原。将陶谦遗表,申奏朝廷。」
《國語辭典》:陈请(陳請)  拼音:chén qǐng
1.请愿,陈述衷情。《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皇甫规妻传》:「妻乃轻服诣董卓门,跪自陈请,辞甚酸怆。」唐。吴融〈授孙储秦州节度使制〉:「既闻陈请,须议改移。」
2.应受惩戒的官吏自请处分。
《漢語大詞典》:谨状(謹狀)
行状、书状结尾常用语。谓敬谨陈述。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易名之典,请遵前烈。谨状。” 唐 李德裕 《与桂州郑中丞书》:“伏恐製序之时,要知此意,伏惟详悉。谨状。” 宋 汪应辰 《柴君墓志铭》:“谨状叔父行实,授诸执事者,惟先生幸而铭之。” 清 焦循 《拣选知县李君滨石事状》:“今适当修府县志,奈何不编次其本末,以乞於大人先生,或赖以不朽。 循 不敢辞,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