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遗蕴(遺藴)
(1).谓遗漏而未被阐发的深奥涵义。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以古人姓名藏句中,盖以文为戏……则 德舆 ( 权德舆 )已尝为此体,不知古人文章之变,殆无遗藴。” 明 归有光 《答顾伯刚书》:“来教推顺应之説,而以禪授放伐言之,可谓发明无遗藴矣。” 清 龚炜 巢林笔谈续编·读性理书:“性理书,歷 周 、 程 、 张 、 朱 诸大儒,已透闢无遗藴。”
(2).指前人遗下的识见、道理等。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朱陆:“不知即是前人之遗藴者,识不足也。”
(3).犹言遗漏隐匿。 清 王韬 《拟请建蒋芗泉中丞专祠议》:“邇来设关徵税者,几於榷尽錙銖,搜无遗藴。”
《漢語大詞典》:消藏
消散隐匿。 宋 曾巩 《上杜相公书》:“观其不合而散逐消藏,则未尝不恨其道之难行也。”
分類:消散隐匿
《漢語大詞典》:韬潜(韜潛)
隐匿潜伏。 唐 张仲甫 《雷赋》:“或殷轔而鼓作,或灭没而韜潜。”
分類:隐匿潜伏
《漢語大詞典》:隐冒(隱冒)
隐匿冒充。魏书·李冲传:“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新唐书·选举志下:“刑家之子、工贾异类及假名承伪、隐冒升降者有罚。”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九章第一节:“随着均田令的颁布,整理户籍,改变民多隐冒的局面也提到 北魏 政权的日程上来了。”
《漢語大詞典》:逃伏
逃亡隐匿。后汉书·安成孝侯赐传:“ 赐 少孤。兄 显 报怨杀人,吏捕 显 杀之。 赐 与 显 子 信 卖田宅,同抛财产,结客报吏,皆亡命逃伏,遭赦归。”宋书·自序传·林子:“一门既陷妖党,兄弟并应从诛,逃伏草泽,常虑及祸。”
分類:逃亡隐匿
《漢語大詞典》:晦韬(晦韜)
韬晦。隐匿形迹,不自炫露。 清 汪懋麟 《送树百给事使闽》诗:“感君苦相勉,藏器聊晦韜。”
《漢語大詞典》:韬默(韜默)
隐匿沉默。 明 文徵明 《谢李宫保书》:“至於怀珍抱奇,道义自将者,方且韜默远名,人又乌得而知之哉!”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明内阁诸臣:“ 景泰 诸臣,因人碌碌;强者恣睢,弱者韜默。”
分類:隐匿沉默
《漢語大詞典》:隐逃(隱逃)
隐匿逃避。荀子·解蔽:“羣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贤良退处而隐逃。”
分類:隐匿逃避
《國語辭典》:黑人  拼音:hēi rén
1.黑色人种。参见「黑种」条。
2.因犯罪或其他事故,不敢公开露面的人。如:「他因为犯了法,躲在山中做了三年黑人。」
《漢語大詞典》:饰匿(飾匿)
掩饰隐匿。后汉书·陈忠传:“自帝即位以后……百姓流亡,盗贼并起,郡县更相饰匿,莫肯纠发。” 李贤 注:“更相文饰,隐匿盗贼也。”
分類:掩饰隐匿
《漢語大詞典》:规匿(規匿)
逃避隐匿。 章炳麟 《政闻社社员大会破坏状》:“ 中国 惟 汉 时去封建近,故顷亩户口之数犹能审悉,而过更践更之制,民皆乐就而无规匿。”
《漢語大詞典》:穿窜(穿竄)
奔逃隐匿。后汉书·西羌传论:“其能穿窜草石,自脱於锋鏃者,百不一二。”
分類:奔逃隐匿
《國語辭典》:匿报(匿報)  拼音:nì bào
不具名或不具真实姓名的通报。如:「警方根据一通匿报,循线破获了一个庞大的贩毒集团。」
分類:隐匿不报
《漢語大詞典》:挤臧(擠臧)
遭排挤而隐匿不显。《楚辞·王褒〈九怀·尊嘉〉》:“江离兮遗捐,辛夷兮挤臧。” 洪兴祖 补注:“挤,子鸡切,排也;臧,音藏,匿也。”
《漢語大詞典》:隐鳞戢翼(隱鱗戢翼)
龙隐匿鳞甲,凤收敛翅膀。比喻贤者隐居待时。文选·任昉〈宣德皇后令〉:“在昔晦明,隐鳞戢翼。” 吕延济 注:“ 梁王 在昔微时,暗潜其明,如龙凤隐鳞翼也。”亦作“ 隐鳞戢羽 ”。 清 钱谦益 《〈徐子能集〉序》:“古之文人才士,当其隐鳞戢羽,名闻未彰,必有文章鉅公,以片言隻字定其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