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捶挞(捶撻)  拼音:chuí tà
鞭打、抽打。《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朝廷虽加存恤蠲免,馀税实无可徵。而州县文移督趣甚急,动加捶挞。」明。郑若庸《玉玦记》第一三出:「昔日陶侃之仆,常遭主公捶挞。」
分類:鞭打
《漢語大詞典》:鞭楚
刑具。鞭子和刑杖。引申为鞭打。 明 唐顺之 《彭翠岩处士墓表》:“其治狱多所贷舍,不以锻鍊为能,虽鞭楚常恐伤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犬灯:“主人益怒,谓僕曰:‘来时,当捉之来;不然,则有鞭楚。’”
《國語辭典》:挞市(撻市)  拼音:tà shì
在大庭广众之下责辱。语本《书经。说命下》:「其心愧耻,若挞于市。」
《漢語大詞典》:扑抶(撲抶)
杖击,鞭打。 唐 沈佺期 《被弹》诗:“劾吏何咆哮,晨夜闻扑抶。”
分類:鞭打
《漢語大詞典》:鞭痕
鞭打的伤痕。 周立波 《麻雀》:“用那系在柄端的白色细麻的绳圈,在你的手背上,眼角上,随意的抽打两三下。给你留下两三条精致的,红色的鞭痕以后,他用生硬的 上海 话,叮咛的嘱咐你:‘下次当心。’”
分類:鞭打伤痕
《國語辭典》:挞罚(撻罰)  拼音:tà fá
鞭打的刑罚。唐。元稹〈旱灾自咎贻七县宰〉诗:「诛求与挞伐,无乃不逡巡。」
分類:鞭打处罚
《漢語大詞典》:挞辱(撻辱)
鞭打侮辱。晋书·潘岳传:“ 岳 恶其为人,数挞辱之。”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惭颜厚如甲:“﹝ 杨光远 ﹞常遭有势者挞辱,略无改悔,时人多鄙之,皆云 杨光远 惭颜厚如十重铁甲也。”
分類:鞭打侮辱
《漢語大詞典》:髡笞
亦作“髠笞”。 古代刑罚。剃去须发,鞭打身体。后汉书·史弼传:“詔书前后切却州郡,髡笞掾史。”魏书·刘昶传:“ 灵太后 召 清河王 懌 决其事,二家女髠笞付宫,兄弟皆坐鞭刑,徙配 敦煌 为兵。”
《漢語大詞典》:鞭罚(鞭罰)
鞭打惩罚。魏书·南安王桢传:“ 鄴城 有 石虎庙 ,人奉祀之。 楨 告 虎 神像云:‘三日不雨,当加鞭罚。’请雨不验,遂鞭像一百。”
分類:鞭打惩罚
《國語辭典》:鞭子  拼音:biān zi
1.驱赶牲畜或打人的用具。《儒林外史》第二回:「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著鞭子,口里唱著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顽耍。」
2.公驴、公鹿的生殖器。《金瓶梅》第六八回:「且留著那驴子和你早晚做伴儿也罢了。别的罢了,我见他常时落下来,好个大鞭子。」
《漢語大詞典》:捶扑(捶撲)
亦作“ 捶扑 ”。 杖击;鞭打。后汉书·申屠刚传:“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至乃捶扑牵曳於前,羣臣莫敢正言。”宋书·恩倖传·奚显度:“ 世祖 常使主领人功,而苛虐无道,动加捶扑。”周书·王罴传:“尝有吏挟私陈事者, 羆 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鞾履,持以击之。”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二:“从者拽 子卿 捶扑之,其夜遂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崔猛:“途遇数人,縶一男子,呵駡促步,加以捶扑。”
分類:鞭打
《漢語大詞典》:市刑
古代市场中的刑罚。包括宪罚(以文书公布罪状)、徇罚(周行示众)、扑罚(鞭打)三种。周礼·地官·司市:“市刑:小刑,宪罚;中刑,徇罚;大刑,扑罚。” 孙诒让 正义:“市刑者,司市之官刑,以其事小法轻,不过此三者也。”
《漢語大詞典》:系笞(繫笞)
缚着鞭打。汉书·衡山王刘赐传:“ 孝 少失母,附后,后以计爱之,与共毁太子,王以故数繫笞太子。”
分類:鞭打
《漢語大詞典》:鞭杀(鞭殺)
古代刑名。用鞭打死。晋书·王猛载记:“ 猛 下车,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鞭杀一吏,百姓上书讼之。”魏书·任城王澄传:“往年州於大市鞭杀五人,及检赃状,全无寸尺。”
《漢語大詞典》:笞服
(1).拷打而使屈服。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有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
(2).指用鞭打来驾驭牲畜。 明 刘元卿 《贤奕编·警喻》:“ 卫 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驂马谁马也,御曰:‘借之。’新妇谓僕曰:‘坿驂无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