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刑房  拼音:xíng fáng
1.旧时掌理刑事案件的官署,为衙署中六房之一。《儿女英雄传》第一一回:「原来这书办,为本衙门刑房的一个掌案的老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只见刑房书吏拿了一宗案卷进来。继之叫且放下,那书吏便放下,退了出去。」
2.掌管刑事的官吏。《醒世姻缘传》第四三回:「合那刑房张瑞风明铺夜盖的皮缠,敢是那刑房不进去,就合那禁子们鬼混,通身不成道理。」《儒林外史》第一九回:「我有一个舍亲在县里当刑房,今早是舍亲小生日,我在那里祝寿。」
3.用刑的房子。如:「黑道帮派私设刑房是犯法的。」
《國語辭典》:吏部  拼音:lì bù
职官名。旧时官制的六部之一。掌管官吏的铨叙、勋阶、黜陟等事。汉时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为吏部曹;魏晋以后皆称为「吏部」。因专司铨选,故也称为「铨部」。
《國語辭典》:外郎  拼音:wài láng
1.职官名。汉中郎将分掌三署,郎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掌门户,出充车骑。而没有固定职务的散郎称为「外郎」。
2.衙门书吏。《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将玉堂春屈打成招,问了死罪,送在监里。若不是亏了一个外郎,几时便死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却有严公儿子平日最爱的相识,一个外郎,叫做丘三。」
《國語辭典》:簪笔(簪筆)  拼音:zān bǐ
一种将毛装在簪头的冠饰。后指将笔插在头上,以备随时记事。《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卬家将军以为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唐。李峤〈皇帝上礼抚事述怀〉诗:「小臣滥簪笔,无以颂唐风。」
《漢語大詞典》:簪白笔(簪白筆)
古时史官、谏官入朝,或近臣侍从,插笔于帽,以便随时记录、书写。后插白笔,为官员冠饰之一。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簪白笔》:“簪白笔,古珥笔之遗象也。腰带剑、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宋史·舆服志四:“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象。其制削竹为干,裹以緋罗,以黄丝为毫,拓以银缕叶,插於冠后。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焉。”
《漢語大詞典》:客将(客將)
(1).客籍将领。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孟知祥:“﹝ 孟知祥 ﹞目客将 王彦銖 执 严 下,斩之。”
(2).指不隶属于本部之将。 清 侯方域 《宁南侯传》:“﹝ 左良玉 ﹞入城謁太常公,拜伏如家人,不敢居于客将。”参见“ 客将军 ”。
(3).泛指书吏衙役。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客将覆判县郎中:‘非敢学郎中打喷涕。’”《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大尹﹞回到府,不入衙中,便教客将请众官来。”
《漢語大詞典》:客将军(客將軍)
谓客籍将军。战国策·赵策三:“ 魏王 使客将军 辛垣衍 间入 邯郸 。”
分類:将军
《國語辭典》:贴书(貼書)  拼音:tiē shū
1.古代书吏的助手。《金史。卷九二。曹望之传》:「望之还言,乞汰诸路胥吏,可减其半。诏胥吏如故。于是始禁用贴书云。」《水浒传》第二一回:「一日,宋江不合带后司贴书张文远来阎婆惜家吃酒。」
2.把书本残破的地方黏合。如:「他正忙著贴书呢!」
《漢語大詞典》:役满(役滿)
清 制,各衙门书吏供职满五年,得分别情况,或考或免,谓之役满。役满人员由吏部铨定选用。参阅《清会典·吏部六·铨政》
《漢語大詞典》:十吏札
须十名书吏缮写的文稿。语出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 文姬 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餘篇耳。’ 操 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后多用作女子博学强记之典。 明 李东阳 《断弦曲》:“生书五经碑,死给十吏札;阿女有父能,八分乃遗法。”
《国语辞典》:科房  拼音:kē fáng
古代各官署书吏办事的地方。
《漢語大詞典》:发房(發房)
谓将案件交给承办例行公事的书吏。儒林外史第五回:“知县准了状子,发房出了差,来到 严 家。”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出堂规》:“审毕,招房即将口供呈堂判日封缴案上,候出审语,发房存案。”
《漢語大詞典》:捕书(捕書)
清 代地方衙门专管缉捕的书吏。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监禁》:“刑书与捕书分班直宿,严加巡视,不得偷安。”
《漢語大詞典》:内书生(内書生)
在宫中担任抄写工作的书吏。北史·儒林传上·张景仁:“家贫,以学书为业,遂工草隶。选补内书生…… 天保 八年,敕教 太原王 绍德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