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托宿
寄宿;借住。《杀狗记·家门大意》:“酒人中,聊托宿;诗社内,聊容足。”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幽怪传疑:“夜不能归,愿托宿,可乎?”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三相女:“ 茅山 有 秦檜 女绣 大士 像,甚灵异,居人不敢托宿。”
分類:寄宿借住
《國語辭典》:寄宿  拼音:jì sù
1.暂时借宿。《战国策。赵策一》:「今日臣之来也暮,后郭门,藉席无所得,寄宿人田中。」《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举人乞食寄宿,得达吴地。」
2.学生就学期间在学校或其他家庭里住宿。如:「寄宿学校」、「这名少女是他在美国游学时寄宿家庭的小孩。」
《國語辭典》:寄宿生  拼音:jì sù shēng
在学校宿舍住宿的学生。
《國語辭典》:寄迹(寄跡)  拼音:jì jī
寄托形迹,指暂且托身。晋。陶渊明〈命子〉诗一○首之六:「寄迹风云,冥兹愠喜。」唐。郑谷 府中寓止寄赵大谏诗:「神州容寄迹,大尹是同年。」也作「寄身」。
《國語辭典》:寄寓  拼音:jì yù
1.暂时寓居。《旧五代史。卷二五。唐书。武皇本纪上》:「臣今身无官爵,名是罪人,不敢归陛下藩方,且欲于河中寄寓,进退行止,伏候圣裁。」《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妾本长安人,父母贫,携妾寄寓平凉,手艺营生。」也作「寄居」。
2.旅馆。《国语。周语中》:「国无寄寓,县无施舍,民将筑台于夏氏。」
3.于文艺作品中寄情托兴。清。侯方域〈宋牧仲诗序〉:「读宋子古竹圃诗,乃知欧公之序圣俞,特有所寄寓感慨。」
《國語辭典》:假榻  拼音:jiǎ tà
暂住、借住。如:「张伯伯到欧洲出差时,假榻友人住所。」
分類:暂时借住
《漢語大詞典》:寄住
暂时借住。周书·强练传:“恒寄住诸佛寺,好游行民家,兼歷造王公邸第。” 明 唐顺之 《赈济移文》:“外来趂食之人,各於神庙寺观寄宿,如寺观难容,每人家各安插二人、三人,令於房簷或门楼下,各得草荐一条,或稻草乱草,上卧下盖,以免寒冻。如有死者,地方眼同看视深埋,不许刁徒骗赖寄住之家。”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四:“ 王先生 所寄住的 法华寺 已在浓绿的树丛中红红地现出一角了。”
《国语辞典》:求宿  拼音:qiú sù
请求借住过夜。《老残游记》第八回:「到此大家商议,断不再走,硬行敲门求宿。」
《漢語大詞典》:寄室
谓借住别家。南齐书·东昏侯纪:“郊郭四民皆废业,樵苏路断,吉凶失时,乳妇婚姻之家,移产寄室,或舆病弃尸,不得殯葬。”
分類:借住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