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呆 → 騃呆”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痴呆(癡獃)
同“ 痴呆 ”。亦作“痴獃”。 宋 范成大 《卖痴呆词》:“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獃召人买……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獃千百年。” 陈去病 《昼寝杂感》诗:“生平曾未卖痴獃,会有愁心酒一杯。”
分類:痴呆
《漢語大詞典》:发直(發直)
犹发呆。 峻青 《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我的叔叔和我的婶子每人抱着一个孩子,瞪着吓得发直了的眼睛在水头子前面跑。”《花城》增刊1981年第4期:“他两眼发直地望着远处的田野。”
《國語辭典》:痴挣(痴掙)  拼音:chī zhēng
发呆痴楞。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他可惯听,我这莽壮声,諕他一个痴挣。」元。无名氏《朱砂担》第一折:「天也,好著我又不敢问他,问他名姓,早则是打了个浑身痴挣。」也作「呓挣」。
分類:寒噤发呆
《國語辭典》:发痴(發痴)  拼音:fā chī
1.发呆。如:「他什么事都不做,净坐在那里发痴。」
2.发疯。如:「她就是那位因失去爱子而发痴的妇人。」
《漢語大詞典》:发愕(發愕)
犹发呆。 萧红 《生死场》二:“孩子没有哭,发愕地站到一边。”
分類:发呆
《国语辞典》:愣神儿(愣神儿)  拼音:lèng shén ér
发呆。如:「别愣神儿了,快干活!」
分类:发呆
《國語辭典》:发怔(發怔)  拼音:fā lèng
因心神不贯注而眼睛呆视的样子。《红楼梦》第二九回:「话说宝玉正自发怔,不想黛玉将手帕甩了起来。」也作「发楞」。
《國語辭典》:发楞(發楞)  拼音:fā lèng
因心神不贯注而眼睛呆视的样子。《文明小史》第三一回:「知道他是个有才学的,不觉肃然起敬,连桂枝也发起楞来。」也作「发怔」。
《漢語大詞典》:发懵(發懵)
(1).犹发呆。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二章:“听说这个人平时战斗还很不错,可能一时情况紧张,有点发懵。” 杨朔 《北线》:“吃饭打冲锋,打仗就发懵--我早看透你们的本领了!”
(2).糊涂;弄不清楚。 梁斌 《红旗谱》三一:“要是说不明白, 春兰 一过门,老婆子还发懵哩!” 浩然 《艳阳天》第一二○章:“姑娘心里发懵:老天,他这是到哪儿去了,又怎么闹成这副怪样子呀?”
(3).犹发晕。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这小冤家一天到晚吵着要 小刘叔叔 !要 小刘叔叔 !叫得人头都发懵。”参见“ 发晕 ”。
《國語辭典》:发晕(發暈)  拼音:fā yūn
1.头晕,头脑有昏迷晕眩的感觉。
2.形容因视物不明,造成晕眩的感觉。
《漢語大詞典》:愣神
发呆。《人民文学》1977年第5期:“他盯着直升飞机愣神。”
分類:发呆
《國語辭典》:立挣(立掙)  拼音:lì zhēng
寒噤、发楞。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我则听的张员外家遗漏火发,哎哟天那唬得我立挣痴呆了。」《孤本元明杂剧。东平府。第四折》:「唬的他那城市居民,痴呆立挣,无著无落。」也作「呓挣」。
分類:发呆
《國語辭典》:棱棱(稜稜)  拼音:léng léng
1.寒冷的样子。南朝宋。鲍照〈芜城赋〉:「棱棱霜气,蔌蔌风威。」
2.威严不阿。《新唐书。卷一一四。崔融传》:「从为人严伟,立朝棱棱有风望。」
《國語辭典》:棱棱(稜稜)  拼音:léng leng
怒目而视。如:「你别棱棱的瞪著我。」
《國語辭典》:出神  拼音:chū shén
1.神魂飞出躯体之外。《西游记》第二七回:「原来行者那一棒不曾打杀妖精,妖精出神去了。」
2.精神专注于某事而发怔。《红楼梦》第一三回:「今见贾珍苦苦的说到这步田地,心中已活了几分,却又眼看著凤姐出神。」《文明小史》第五四回:「出神细看,看完了一遍。」
《漢語大詞典》:忘神
(1).犹忘情。不能控制感情。红楼梦第一○九回:“ 寳玉 已经忘神,便把 五儿 的手一拉。”
(2).犹出神。精神高度集中而发呆的样子。 郭沫若 《一只手》:“他在自己的唇边浮着会心的微笑,忘神地看见烟斗上的烟子在空中打着圈儿。”
(3).绝思忘虑。朦胧恍惚的精神状态。 郭沫若 《脱离蒋介石以后》八:“死后我想是最恬静也没有的,那儿,就是宗教家所幻想的天堂,文学家所幻想的乐园,比抽大烟上了瘾的人所感受的那种忘神状态恐怕还要愉快。”
《漢語大詞典》:楞楞
发呆貌。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 何小姐 穿着件湖色短绸衫儿,一手扣着胸坎儿纽子,一手理着鬢角儿,两个眼皮儿还睡得楞楞儿的,从卧房里出来。” 沈从文 《萧萧》:“有一天,又听人说有好些女学生过路,听过这话的 萧萧 ,睁了眼做过一阵梦,楞楞的对日头出处痴了半天。” 欧阳山 《苦斗》六三:“吃完了饭,她两只眼睛楞楞地望着 胡杏 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