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猡猡(玀玀)
旧时对 彝族 的称呼。 清 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云贵交趾:“ 爨蛮 之名,相沿最久,其初种类甚多。有号 卢鹿蛮 者,今讹为 玀玀 。”
分類:彝族称呼
《漢語大詞典》:山灵(山靈)
(1).山神。文选·班固〈东都赋〉:“山灵护野,属御方神。” 李善 注:“山灵,山神也。” 元 房皞 《送王升卿》诗:“我欲从君觅隐居,却恐山灵嫌俗驾。” 清 林则徐 《塞外杂咏》:“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郭沫若 《月蚀》:“我们 四川 的山灵水伯远远在招呼我。”
(2).山间出产的珍异食物。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舒心的列山灵,陈水陆, 张君瑞 合当钦敬。”
(3).昆虫名。彝族民间史诗《梅葛》第三部七:“岩上‘伯幺’有三对,河坝‘山灵’有二对,人人见了都喊打。”原注:“伯幺、山灵,都是昆虫。”
《國語辭典》:火者  拼音:huǒ zhě
寺庙中的工人。《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三回:「小僧念他出胎失母,乳哺无人,叫过那火者来,抱他到施主家里去,布施些乳哺。」
《國語辭典》:罗罗(羅羅)  拼音:luó luó
1.清疏的样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司马太傅为二王目曰:『孝伯亭亭直上,阿大罗罗清疏。』」
2.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之一。参见「儸儸」条。
《漢語大詞典》:家支
四川 凉山 等地彝族奴隶制度下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氏族部落组织。解放前有近百个互不隶属、各有固定地域的黑彝家支。民主改革后,家支制度已不存在。 阿尔木呷 《红军,红军,彝民的亲人》:“他们都是我们的彝族兄弟,其中有 普雄峨勒 、 阿候 、 沽基 等家支的大小头人,有的在这监狱里坐了六、七年,有的坐了十几年。”
《国语辞典》:彝文(彝文)  拼音:yí wén
大陆地区称彝族的传统文字。有一千八百四十个字母。史志上称为「爨文」或「韪书」。尚存早期文献包括十五世纪的铭文、十六世纪的碑记等。
《漢語大詞典》:山箐
(1).山中大竹林。元史·塔海帖木儿传:“ 塔海帖木儿 以四百人追至山箐中,大败之,擒 阿蒙 以归。” 明 无名氏 《招捕总录》:“ 奚卜薛 遣其部落 阿侯 拒战,败,逃入山箐。”
(2).指丛生竹子的山谷。彝族史诗《梅葛》第一部二:“兄妹在高山顶上滚石磨,哥在这山滚上扇,妹在那山滚下扇。滚到山箐底,上扇下扇合拢来。”
《漢語大詞典》:天菩萨
也称“英雄结”。彝族男子头饰。主要流行于四川大小凉山地区。男子额前留一小撮2~3寸长方形头发,编成一至二条小辫,裹以数丈长的青、蓝布帕包头,在右前方扎成细长锥形,指向天空,以示英武,故称。源于原始的对天崇拜。
《漢語大詞典》:笔摩(筆摩)
彝族以求神、作帛、送鬼为职业的人。《中国民间故事选·创造万物的巨人尼支呷洛》:“天上有一个叫 比恩阿子 的笔摩,那人神通广大。”
《國語辭典》:彝剧(彞劇)  拼音:yí jù
流行于彝族境内的剧种。以彝族歌舞艺术为基础发展而成。
《国语辞典》:猜调(猜调)  拼音:cāi diào
流行于云南彝族的民歌。以问答对唱的形式表现情思与生活内涵。歌词四段,曲调活泼诙谐,节奏相当紧凑。
《漢語大詞典》:查尔瓦(查爾瓦)
彝族男子所穿的黑色斗篷。《中国民间故事选·阿衣错比与阿丝木呷》:“我这件查尔瓦又薄又破,想回家去换一件厚的来。”
《漢語大詞典》:阿细跳月
也称“阿西跳月”、“跳月”。自称“阿西”、“撒尼”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泸西等地。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
《漢語大詞典》:撒尼族
云南 路南 、 泸西 、 弥勒 、 昆明 等地部分彝族的自称。 李纳 《姑母》:“场子中央,站着短打扮的农民和撒尼、阿细族的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