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圣谕(聖諭)  拼音:shèng yù
帝王诰诫的诏令。清康熙时圣谕有十六条。
《漢語大詞典》:经院(經院)
(1).佛寺中庋藏、讲论佛经之处。 宋 陆游 《晨过天庆》诗:“孤灯经院晓,残雪醮坛寒。” 叶圣陶 《登雁塔》:“佛殿只是整个园林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像 杭州 的 灵隐寺 那样,一进门只见回廊、大殿、经院、僧房,虽然并不逼仄,总叫人感觉不太舒畅。”
(2).指基督教教会学院。
《漢語大詞典》:信经
包含有教会的信条或信仰表白的书。例如:正教的信经。
不是通过客观的相似之处有意识的替换,而是通过无意识的联想表示受压抑情绪的对象或行为
《國語辭典》:教会(教會)  拼音:jiào huì
天主教、基督教等教派的信徒的组织。如:「罗马教会」、「希腊教会」。
《國語辭典》:教案  拼音:jiào àn
1.特别指在满清末年时,外国教会欺压民众及民众反抗传教士所发生的各种案件。
2.教师根据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将师生活动和教学资源事先加以计划,以便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案。
3.学校教室中,供教师用的桌子。
《国语辞典》:罗马公教(罗马公教)  拼音:luó mǎ gōng jiào
以教会之大公性或普世性之意。参见「天主教」条。
分类:教会大公
《国语辞典》:神职人员(神职人员)  拼音:shén zhí rén yuán
教会中负责宗教事务的专职人员。
《国语辞典》:敬虔主义(敬虔主义)  拼音:jìng qián zhǔ yì
十七、十八世纪间,日耳曼路德教会改革派的主张,反对当时教会内的形式主义及僵化礼仪,重视信仰的内在真实感受,及由此而生的敬虔态度。主张改良大学中的宗教教育,领袖为斯宾纳(Spener)。
《国语辞典》:经院哲学(经院哲学)  拼音:jīng yuàn zhé xué
欧洲中世纪的教会哲学。运用逻辑和哲学方法讨论、讲授基督教的教义,设法调和理性与信仰间的冲突。但往往墨守经文,强加申释。
《国语辞典》:拉丁教会(拉丁教会)  拼音:lā dīng jiào huì
罗马正教教会的官方文字系使用拉丁文,故称罗马正教为「拉丁教会」。
《国语辞典》:真理大学(真理大学)  拼音:zhēn lǐ dà xué
私立大学之一。为基督教教会所创。原为「私立淡水工商管理专科学校」,于民国五十四年八月奉教育部核准设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奉准改制为学院,定名为「私立淡水工商管理学院」。八十八年八月一日,奉教育部核定改名为「真理大学」。设有人文学院、数理学院、观光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等。淡水校区位于新北市淡水区,麻豆校区位于台南市麻豆区。
《国语辞典》:蒙席  拼音:méng xí
天主教中神父对教会有特殊贡献者,教宗颁封蒙席衔。
《国语辞典》:保罗书信(保罗书信)  拼音:bǎo luó shū xìn
耶稣门徒保罗写给教会传教、布道者的书信,是记载耶稣言行、事迹的重要文献。
《国语辞典》:奥古斯丁(奥古斯丁)  拼音:ào gǔ sī dīng
Aurelius Augustinus
人名。(西元354~430)非洲迦太基人,中世纪教会哲学的鼻祖。曾综合希腊哲学与希伯来宗教信仰,用辩證方式表达教会中信仰的奥秘。著有《忏悔录》、《上帝之城》、《基督教教义》等书。
《漢語大詞典》:点金石
含盐、硫黄和水银的构成点金石的最早的物质
教会的教育力量或职能
见“哲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