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下里  拼音:xià lǐ
1.乡野,偏僻的地方。汉。刘向《说苑。卷一四。至公》:「臣窃选国俊下里之士曰孙叔敖。」《旧五代史。卷八八。晋书。景延广传》:「时延广在军,母凶问之,……,曾无戚容,下里之士亦闻而恶之。」
2.通俗的文学艺术。多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参见「下里巴人」条。《文选。陆机。文赋》:「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老残游记》第一○回:「岂敢,岂敢,只是下里之音不堪入耳。」
3.地下黄泉。《汉书。卷九○。酷吏传。田延年传》:「茂陵富人焦氏、贾氏,以数千万阴积贮炭苇诸下里物。」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死者归蒿里,葬地下,故曰下里。」
《國語辭典》:下里(下裡)  拼音:xià lǐ
与数字连用,表示方位或地方。宋。姚述尧洞仙歌。金风玉露〉词:「念岁岁年年,今夕之前,两下里,千山万水。」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八下里胡论告、恶商量,做夫妻久想,莫要十指望便身亡。」
《國語辭典》:下里巴人  拼音:xià lǐ bā rén
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通俗歌曲。《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后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多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歧路灯》第一○回:「谭、娄纯正儒者,那得意于下里巴人。」也作「巴人调」、「巴人下里」、「东野巴人」。
《國語辭典》:面上  拼音:miàn shàng
面部、脸上。《文明小史》第一八回:「那人本想要同姚世兄弟谈两句话,一见这边人多,面上忽露出一副羞惭之色,把头一别,急忙忙的走进栈中去了。」
《國語辭典》:上面  拼音:shàng mian
1.物体的表面。《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每人读书的桌子上写一纸条贴著,上面写道:『不可学天长杜仪!』」《红楼梦》第五回:「宝玉抬头,先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甚好。」
2.前头。《朱子全书。卷二。学二。持敬》:「程先生所以有功于后学者,最是敬之一字有力,……但是他只知得那上面一截事,却没下面一截事。」《儒林外史》第一八回:「四位走进书房,见上面席间先坐著两个人,方巾白须,大模大样。」
3.上级、上司。《朱子语类。卷一一一。论民》:「所说救荒赈济之意固善,而上面取出之数不节不可。」《儒林外史》第三二回:「上面严紧,秀才不敢卖,到是把考等第的开个名字来补了禀罢。」
4.方面。《文明小史》第三九回:「儿子出去之后,文章上面倒也学得有限。」
5.里面。《儒林外史》第二○回:「这两本是我生平所做的诗,虽没有甚么好,却是一生相与的人都在上面。」
《國語辭典》:地头(地頭)  拼音:dì tóu
1.当地、本地。如:「看他熟谙本地的风土掌故,想必是这地头的人吧。」《醒世姻缘传》第九○回:「央胡无翳到临清买地头生药,合了丸散,要舍药救人。」
2.处所、住址。《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伯皋问著北来的浙江人,没有一个晓得他的。要差人到浙江问他家里,又不晓得他地头住处。」
3.目的地。《西游记》第九三回:「还未到地头,又不曾见佛取得经回,是何来之喜?」《官场现形记》第一三回:「倘若早到地头一天,少在船上住一夜,他们就少赚两个钱。」
4.方面。《朱子语类。卷八。总论为学之方》:「这个道理,各自有地头,不可只就一面说。」
5.田地的两端。《齐民要术。卷五。种红蓝花及栀子》:「但驾车地头,每旦,当有小儿僮女百十馀群,自来分摘。」
6.书页下端的空白处。如:「这书地头留得太窄了。」
《國語辭典》:头面(頭面)  拼音:tóu miàn
1.颜面。《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宋。高观国 留春令。玉清冰瘦词:「玉清冰瘦,洗妆初见,春风头面。」
2.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但你妹子哪里人情去,穿的哪一套衣服,戴的哪一副头面,替你妹子提领系,整钗镮。」《儒林外史》第二七回:「鲍廷玺请了两日酒,又替太太赎了些头面衣服。」
《國語辭典》:宏观(宏觀)  拼音:hóng guān
宽广的观察角度,注重对整体的理解及掌握。如:「做生意要有宏观的视野,才能体察到大环境的细微变化,洞察机先。」
《漢語大詞典》:对立面(對立面)
(1).哲学上指处于矛盾统一体中的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第八章:“其实一切矛盾着的对立面,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相互间都可以说是处于根本对立的地位,而它们之间都是具有着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
(2).指社会生活中立场、观点等互相对立的方面。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长流夜郎前后》:“意外的是,他这时和十年前的诗友 高适 却成为了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