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大荆
(1).植物名,即牡荆。资治通鉴·齐和帝中兴元年:“ 东昏侯 自为市録事,小有得失,妃则予杖;乃敕虎賁不得进大荆、实中荻。” 胡三省 注:“大荆,牡荆也,俗谓之黄荆,以为箠杖。”
(2).指今 陕西 富平县 境内的 荆山 。在 甘泉山 (今 陕西 淳化 境)之南。 汉 王褒 《甘泉宫颂》:“ 甘泉山 ,天下显敞之名处也,前接 大荆 ,后临北极。”
《漢語大詞典》:楚冈(楚岡)
指 卞和 得璞玉的 荆山 。 元 贡奎 《杂言》诗之二:“ 楚 冈产至寳,草木为华滋。一朝献君门,借问识者谁?”
《國語辭典》:荆州(荊州)  拼音:jīng zhōu
地名:(1)古九州之一。今湖南、湖北及四川旧遵义、重庆二府,贵州旧思南、铜仁、思州、石阡等府,及广西的全县、广东的连县,皆属其地。(2)湖北省旧府名。明、清时设置,治所在今江陵县。今湖北省宜都县到监利县的长江流域为其辖境。(3)汉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地处长江中游,三国至南北朝时代是政治、军事的重地。辖地约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省西南部。
《國語辭典》:识荆(識荊)  拼音:shì jīng
语本唐。李白 与韩荆州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后以识荆指初次见面或见到平素所仰慕的人。明。朱权《卓文君》第二折:「久闻大德,未遂识荆,辱顾寒居,光辉蓬荜。」《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夜来多蒙小乙官人应付周全,识荆之初,甚是感激不浅。」也作「识韩」。
《漢語大詞典》:楚山
(1).山名。即 荆山 。在 湖北省 西部, 武当山 东南, 汉江 西岸。有 抱玉岩 ,相传 春秋 楚 人 卞和 得璞玉于此。文选·颜延之〈北使洛〉诗:“振檝发 吴州 ,秣马陵 楚山 。” 李善 注:“ 韩子 曰:‘ 楚 和氏 得璞玉於 楚山 之中。’”
(2).山名。即 商山 。在 陕西省 商县 境。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丹水:“ 楚水 注之,水源出 上洛县 西南 楚山 。昔四皓隐於 楚山 ,即此山也。”
(3).泛指 楚 地之山。 唐 张说 《对酒行巴陵作》诗:“鸟哭 楚 山外,猿啼 湘 水阴。” 宋 张孝祥 《满江红·于湖怀古》词:“凝望眼, 吴 波不动, 楚 山丛碧。” 明 高启 《送王助教归临川》诗:“梦中 燕 月冷,望里 楚 山微。”
《漢語大詞典》:攀髯
传说 黄帝 铸鼎于 荆山 下,鼎成,有龙下迎, 黄帝 乘之升天,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馀小臣不得上龙身,乃持龙髯,而龙髯拔落,并堕 黄帝 之弓。百姓遂抱其弓与龙髯而号哭。事见史记·封禅书。后用为追随皇帝或哀悼皇帝去世的典故。 唐 元稹 《为令狐相国谢赐金石凌红雪状》:“臣职司復上,恋切攀髯,方当匍匐而前,敢有赫曦之惧。” 宋 欧阳修 《辞特转吏部侍郎表》:“犬马未报,但虞填壑之有时;弓剑忽遗,遽叹攀髯之莫及。” 清 钱德震 《送白学士祭告孝陵及南岳》诗:“攀髯千古事,归胙百官情。”亦作“ 攀龙 ”、“ 攀胡 ”。 晋 陶潜 《命子》诗之三:“於赫 愍侯 ,运当攀龙。抚剑风迈,显兹武功。”旧唐书·哀帝纪:“皇太后义深鸣凤,痛切攀龙,亦欲专奉灵舆,躬及园寝,兼进追摧之道,用终克尽之仪。” 宋 欧阳修 《辞覃恩转左丞表》:“国恩未报,但虞填壑以遗羞;金鼎已成,岂谓攀胡之莫及。”
《國語辭典》:荆璞(荊璞)  拼音:jīng pú
楚国荆山的玉璞,即和氏璧。参见「荆山之玉」条。《文选。卢谌。赠刘琨诗》:「承侔卞和,质非荆璞。」后用以比喻资质美好。也称为「荆璧」、「荆玉」。
《漢語大詞典》:荆玉
(1). 荆山 之玉。即和氏璧。 晋 卢谌 《览古》诗:“连城既伪往, 荆 玉亦真还。” 明 何景明 《送石秀才下第还赵州》诗:“ 荆 玉已三献, 冀 群当一空。”
(2).喻美质贤才。艺文类聚卷四七引 晋 孙绰 《贺司空修(循)像赞》:“质与 荆 玉参贞,鉴与南金等照。” 唐 权德舆 《过张监阁老宅对酒奉酬见赠,其年停贡举》诗:“ 荆 玉收难尽, 齐 竽喜暂閒。”
《漢語大詞典》:南条(南條)
(1). 南条荆山 的简称。书·禹贡“导 岍 及 歧 ,至于 荆山 ” 唐 孔颖达 疏:“旧説以为三条。《地理志》云:《禹贡》 北条荆山 ,在 冯翊 怀德县 南。 南条荆山 ,在 南郡 临沮县 东北。” 清 钱谦益 《新阡八景诗》序:“ 南条 之龙万里,度 江 自 沙山 而 香山 而 虞山 ,结为县治,东为 马鞍山 。” 清 钱谦益 《新阡八景诗·箭阙朝宗》:“凭高穷览 南条 势, 江 汉 朝宗为汝论。”
(2).泛指南方的山脉。 清 赵翼 《阳朔山》诗:“昔闻 阳朔山 ,自非打人脣绽齿折不得见。我今却因典郡来,看尽峯峦势诡变。扶舆气入南条渐啙窳,瘦出青孱一片片。”
《漢語大詞典》:号弓(號弓)
传说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于 荆山 下。铸鼎成,有龙迎之上天,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馀小臣不得上,攀持龙须,须拔,坠 黄帝 弓。百姓抱弓、须号泣。见史记·封禅书。后因以“号弓”指帝王崩殂。 唐 权德舆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词》之二:“晏车悲卤簿,《广乐》《簫韶》,最愴号弓处,龙髯上紫霄。” 明 张煌言 《三月十九日有感甲申之变》诗之一:“ 燕山 春老泣啼鹃,屈指号弓十八年。”
《漢語大詞典》:荆巫
(1). 荆楚 的巫祝。史记·封禅书:“ 荆 巫,祠 堂下 、 巫先 、 司命 、 施糜 之属。” 唐 刘禹锡 《阳山庙观赛神》:“ 荆 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娑娑启醉颜。”
(2). 荆山 与 巫山 。 晋 张载 《登成都白菟楼》诗:“西瞻 岷山 岭,嵯峨以 荆 巫 。” 唐 许浑 《酬绵州于中丞使君见寄》诗:“ 荆 巫 夜隔 巴 西月, 鄢 郢 春连 汉 上花。”
《漢語大詞典》:荆岑
(1). 荆山 。泛指古 楚国 境内的高山。语出 汉 王粲 《登楼赋》:“蔽 荆山 之高岑。” 唐 张说 《岳州九日宴道观西阁》诗:“凉云霾 楚 望,濛雨蔽 荆 岑。” 唐 王维 《送李太守赴上洛》诗:“丹泉通 虢略 ,白羽抵 荆 岑。”
(2).指 荆南 地区。 唐 杜甫 《荆南兵马使赵公大食刀歌》:“ 蜀江 如线针如水, 荆 岑弹丸心未已。”
《国语辞典》:沮水  拼音:jū shuǐ
源出于湖北省房县西南荆山的河川。东南流至当阳与漳水汇合,南流至江陵县注入长江。
《漢語大詞典》:荆蓝(荆藍)
(1). 荆山 、 蓝田山 的并称。 荆山 在今 湖北省 南漳县 西部,相传 春秋 时 楚国 人 卞和 得玉璞于此山; 蓝田山 在今 陕西省 蓝田县 境内,出产闻名古今中外的蓝田玉。晋书·华谭传:“明珠文贝,生於 江 鬱 ;夜光之璞,出乎 荆 蓝 之下。”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下 陇 蜀 之名材,致 荆 蓝 之宝玉。”
(2).指美玉,用以比喻优异人才。 唐 杨炯 《益州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 荆 蓝 灼烁, 邓 杞 扶疏。”
《国语辞典》:荆山之玉(荆山之玉)  拼音:jīng shān zhī yù
荆山所产的玉石,即和氏璧。楚人和氏得玉璞于荆山,进献楚王,初不为王所信,致双足被刖,直到文王时方从玉璞中得到美玉的故事。见《韩非子。和氏》。后比喻资质美好。《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国语辞典》:有眼不识荆山玉(有眼不识荆山玉)  拼音:yǒu yǎn bù shì jīng shān yù
荆山玉,春秋时代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发现的璞玉,两次献给楚王,都被认为是普通的石头。「有眼不识荆山玉」比喻认不出名贵的物品或杰出的人物。如:「这么纯净的水晶,你竟然当成玻璃,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金瓶梅词话》第二一回:「我西门庆一时昏昧,不听你之良言,辜负你的好意。正是:『有眼不识荆山玉,拿著顽石一样看;过后知君子,方才识好人。』千万作饶恕我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