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鲜卑(鮮卑)  拼音:xiān bēi
1.山名。在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之西,当地人称为「蒙格」。鲜卑族名即因此山而得名。
2.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本属东胡族。分布在西喇木伦河、洮儿河间,因鲜卑山而得名。汉代时被匈奴打败,分鲜卑、匈奴二支,匈奴亡后,渐移居匈奴故地。晋时为五胡之一,燕国慕容氏、凉国秃发氏、秦国乞伏氏及魏国拓跋氏,皆鲜卑族。今为通古斯系。
3.复姓。如元有滦州节度使鲜卑仲吉。
《国语辞典》:伯力  拼音:bó lì
Khabarovsk
城市名。位于西伯利亚东部沿海,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会流处。本为中国属地,瑷珲条约后割让给俄国,为毛皮业中心。也译作「伯利」、「喀巴罗甫斯克」。
《国语辞典》:恰克图(恰克图)  拼音:qià kè tú
地名。位于蒙古土谢图汗部北方与西伯利亚交界处的色楞格河谷上。西元一七二七年中俄两国在此签订恰克图条约,以此城为两国国界,旧市街归俄国,清朝别建新市街于南。一七二九年起,由理藩院派司员一人驻扎,监理中俄贸易,故也称为「买卖城」。
《漢語大詞典》:乌拉尔山脉
在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之间,其东麓为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一部分。南北延伸达2000千米,宽40~150千米。一般海拔500~1200米,最高点海拔1895米。西坡较缓,东坡较陡。矿藏丰富。辟有多处自然保护区。
《国语辞典》:鄂霍次克海  拼音:è huò cì kè hǎi
Okhotsk Sea
海洋名。在西伯利亚东北岸,由堪察加半岛、库页岛、虾夷岛、千岛群岛环抱而成,面积约一百五十九万平方公里,富有渔业资源。
《国语辞典》:西伯利亚反气旋(西伯利亚反气旋)  拼音:xī bó lì yà fǎn qì xuán
一种发生于西伯利亚的大陆性高气压。中心在贝加尔湖附近,形成于冬季。其特徵为低温、乾燥,底层有显著的逆温现象。
《国语辞典》:西伯利亚铁路(西伯利亚铁路)  拼音:xī bó lì yà tiě lù
起自图雅宾斯克横贯西伯利亚,东至海参威的铁路。长七千四百一十六公里,为世界第一大铁路,欧亚陆上交通的干线。
《国语辞典》:叶尼塞河(叶尼塞河)  拼音:yè ní sè hé
Yenisei River
河川名。位于西伯利亚中部,由东源的色楞格河与西源的乌鲁克穆河在叶尼塞斯克会合而成,向北流,注入北极海,全长四千五百零六公里。
《国语辞典》:哥萨克(哥萨克)  拼音:gē sà kè
散居俄罗斯、波兰、土耳其、西伯利亚及中亚细亚等地勇悍的民族,以善于骑马作战著称,俄帝尝编其人为马队。也作「可萨克」。
《国语辞典》:鄂毕河(鄂毕河)  拼音:è bì hé
河川名。发源于阿尔泰山,流经西伯利亚,经鄂毕湾注入喀拉海,流域内富有石油、天然气及森林等,其水力亦可供发电。
《国语辞典》:贝加尔湖(贝加尔湖)  拼音:bèi jiā ěr hú
Baikal Lake
湖泊名。在西伯利亚伊尔库次克州,有贝加尔山围绕,面积三万四千一百八十平方公里,为欧亚两洲最大的淡水湖。也称为「北海」。
《国语辞典》:易加卡  拼音:yì jiā kǎ
Igarka
城市名。位于西伯利亚西北部,濒叶尼塞河。自从北极海航路通航以来,成为西伯利亚地区最活跃的城市。
《国语辞典》:海参崴(海参崴)  拼音:hǎi shēn wēi
Vladivostok
城市名。在西伯利亚东南,濒大彼得湾,本属吉林省,清咸丰十年割让给俄国。港宽水深,是优良的海港,也是独立国家国协东方贸易的门户,西伯利亚铁路以此为终点。冬季结冰期颇长,是最大的缺点。
《漢語大詞典》:爱沙尼亚人
爱沙尼亚的主体民族。部分分布在高加索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另有少数分布在欧、美各国。约110万人(1985年)。讲爱沙尼亚语。多信基督教新教。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国语辞典》:堪察加半岛(堪察加半岛)  拼音:kān chá jiā bàn dǎo
Kamchatka Peninsula
半岛名。位于西伯利亚东部,西濒鄂霍次克海,东临太平洋和白令海。面积约三十七万平方公里,渔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