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隔绝(隔絕)  拼音:gé jué
阻隔断绝,不能相通。《汉书。卷九六。西域传。赞曰》:「与汉隔绝,道里又远,得之不为益,弃之不为损。」
《國語辭典》:阻绝(阻絕)  拼音:zǔ jué
阻隔、断绝。《书经。禹贡》唐。孔颖达。正义:「昔尧遭洪水,道路阻绝,今水土既治,天下大同。」北周。庾信〈枯树赋〉:「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
《漢語大詞典》:中绝(中絶)
(1).隔断。战国策·赵策一:“ 秦 蚕食 韩氏 之地,中絶不令相通。”
(2).中断;绝灭。 汉 刘向 《九叹·思古》:“閔先嗣之中絶兮,心惶惑而自悲。” 唐 李白 《感遇》诗之四:“一惑 登徒 言,恩情遂中絶。”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一》:“士大夫岂尽不古若哉?廉耻岂中絶於士大夫之心哉?”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二章:“北方除 凉 土外, 黄河 流域佛事殊寂然,译经之举,当已中绝。”
《國語辭典》:间隔(間隔)  拼音:jiàn gé
1.间断隔绝。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忧愁因间隔,相思无摆划。」
2.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距离。如:「每棵行道树间隔五公尺。」
《國語辭典》:拒绝(拒絕)  拼音:jù jué
拒退断绝,不允许,不接受。《后汉书。卷四六。陈宠传》:「自在枢机,谢遣门人,拒绝知友,唯在公家而已。」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故击搏豪强,拒绝宦寺,悉无所畏。」
《國語辭典》:分隔  拼音:fēn gé
离别。《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范冉传》:「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
《國語辭典》:隔离(隔離)  拼音:gé lí
1.分离、阻隔。唐。杜牧〈阿房宫赋〉:「覆压三百馀里,隔离天日。」
2.族群间的基因交换被抑制的现象,称为「隔离」。
3.在人或动物受感染后,当其感染时期,使其避免将病原体传染于可感性宿主的方式。
4.日常生活中,依种族的区别将人群分开来,使得不同种族不能同时使用公共空间或服务,参见「种族隔离」条。
《漢語大詞典》:隔截
隔断。 晋 陆云 《答车茂安书》:“断遏海浦,隔截曲隈。”
分類:隔断
《漢語大詞典》:鬲塞
阻塞;隔断。鬲,通“ 隔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此伤脾气也,当至春鬲塞不通,不能食饮。”汉书·薛宣传:“欲以鬲塞聪明,杜絶论议之端。” 颜师古 注:“鬲与隔同。”
分類:阻塞隔断
《漢語大詞典》:鬲绝(鬲絶)
隔断。鬲,通“ 隔 ”。史记·匈奴列传:“西置 酒泉郡 以鬲絶 胡 与 羌 通之路。”汉书·地理志下二:“鬲絶 南羌 、 匈奴 。” 颜师古 注:“鬲与隔同。”
分類:隔断
《國語辭典》:天堑(天塹)  拼音:tiān qiàn
天然的河海险要地。《隋书。卷二三。五行志下》:「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南北,今日北军岂能飞渡耶?」宋。柳永 望海潮。东南形胜词:「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漢語大詞典》:断行(斷行)
果断行事;武断行事。史记·李斯列传:“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 梁启超 《再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当时商务大臣 巴科 既熟知之,徒惮于市有主义党之反抗,不敢断行,遂及延期,此其左右一国政治之明效也。”
隔断行列。 北周 庾信 《奉和赵王喜雨》:“惊鸟洒翼度,湿雁断行来。” 唐太宗 《春日望海》诗:“照岸在分彩,迷云雁断行。”
《国语辞典》:不阻  拼音:bù zǔ
1.不隔断。如:「道路顺畅,丝毫不阻。」
2.明察、明白。元。秦𥳑夫《剪发待宾》第一折:「夫人云:『你既有事,将五贯钱去。』陶侃云:『多谢夫人不阻。』」也作「不错」。
《國語辭典》:风门(風門)  拼音:fēng mén
1.冬日禦风的门。《红楼梦》第八九回:「把风门推开一看,只见西北上一层层的黑云渐渐往东南扑上来。」
2.吹笛时,两唇之间所留的小空隙。
《國語辭典》:绝缘(絕緣)  拼音:jué yuán
1.不相关連、没希望了。如:「他在比赛中連連失利,已跟冠军宝座绝缘了。」
2.阻碍电荷流动。如:「橡皮、瓷器、玻璃、蠟類都可以绝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