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行兵
领兵;用兵。周书·宣帝纪:“初令授总管刺史及行兵者,加持节。” 唐 岑参 《胡歌》:“ 关 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七:“仁兄手段,可以行兵。” 清 李渔 《奈何天·分扰》:“毕竟是女子行兵不丈夫,要在这马背上学雷壚。”
分類:领兵用兵
《國語辭典》:都督  拼音:dū dū
1.统领。《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
2.职官名。汉末始有此称。三国时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以大都督及都督中外诸军权位最重。晋、南北朝以后因之,名称或稍更异,大抵掌理军事及边防重镇。唐中叶以后,以节度使代之,都督之名遂废。元置大都督府,统领诸卫。明改元之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制与元同,然非晋唐旧制。也称为「大镇国」。
3.民国初年各省军政长官的称呼。
《國語辭典》:辕门(轅門)  拼音:yuán mén
古代君王出巡,驻驾于险阻之地,以车作为屏障,翻仰两车,使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的门,称为「辕门」。见《周礼。天官。掌舍》。后指将帅的营门或衙署的外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诗:「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國語辭典》:司隶(司隸)  拼音:sī lì
1.职官名。《周礼》秋官之属,以给劳役,捕盗贼。
2.汉代司隶校尉的简称。参见「司隶校尉」条。
《漢語大詞典》:六事
(1).上古指领兵的六卿。书·甘誓:“大战于 甘 ,乃召六卿。王曰:‘嗟!六车之人,予誓告汝。’” 孔 传:“各有军事,故曰六事。”后因以指朝中的军事大臣。 唐 白居易 《忆晦叔》诗:“六事尽思君作伴,几时归到 洛阳 来。” 宋 曾巩 《兵部侍郎制》:“夫兵,天下之备,谁能去之?自士不出於井地,而将非六事之人,歷世以来,皆古之宜法,而患夫势之难行。”
(2).相传 商 初天下大旱, 汤 曾祷于 桑林 ,以六事自责。荀子·大略:“ 汤 旱而祷曰:‘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妇謁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 宋 黄庭坚 《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韵谨同韵赋之》:“ 桑林 请六事,河水问九畴。” 明 李东阳 《正德丙寅正月二日雪》诗:“却讶 桑林 纔六事,也能昭格应 商 祈。”
(3).谓貌、言、视、听、思心、王极。古人以为此六者有失,必致六气相伤,发生灾害。尚书大传卷三:“若民不敬事,则会批之于六沴、六事之机以县示我。” 郑玄 注:“事,六事也……言天下有过,神灵亦合推於六沴。六事,貌、言、视、听、思心、王极。机,天文也。天文运转以县(悬)见六事之变异示我。”按,后汉书·五行志一“气之相伤谓之沴” 刘昭 注引《续汉书》谓六事为貌、言、视、听、思、心。 宋 苏舜钦 《大风》诗:“六事不合暴风作,尝闻《洪范》有此言。”
(4).考察地方官吏政绩的六项内容。金史·百官志一:“ 宣宗 兴定 元年,行辟举县令法,以六事考之,一曰田野闢,二曰户口增,三曰赋役平,四曰盗贼息,五曰军民和,六曰词讼简。”《水浒传》第一二○回:“﹝ 宋江 ﹞到任之后,惜军爱民,百姓敬之如父母,军校仰之若神明,讼庭肃然,六事俱备。”
(5).指六书。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指事象形会意为形体之事,形声假借为声音之事,转注者,训詁之事也。 虞 夏 书契,今不可见,岣嶁禹书,伪造不足论, 商 周 以来,则刻於骨甲金石者多有,下及 秦 汉 ,文字弥繁,而摄以六事,大抵弭合。”参见“ 六书 ”。
《國語辭典》:六书(六書)  拼音:liù shū
1.为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也称为「六体」。
2.王莽时的六种字体。即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书、鸟虫书。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也称为「六体」。
《国语辞典》:领兵(领兵)  拼音:lǐng bīng
带领兵马。《三国演义》第二回:「封刘虞为幽州牧,领兵往渔阳征张举、张纯。」《英烈传》第二八回:「闻知陈友谅领兵来攻,便纵步提戈,当先出马,与那先锋赵普胜战到八十馀合,不分胜败。」
《國語辭典》:遥领(遙領)  拼音:yáo lǐng
自远处遥遥监督、控制。《新唐书。卷四九。百官志四下》:「京兆、河南牧,大都督,大都护,皆亲王遥领。」
《漢語大詞典》:东辕(東轅)
谓领兵东出或驻守东境。辕,军营的辕门。北齐书·李元忠等传论:“及 高祖 东辕,事与心会,一遇雄姿,遂沥肝胆,以石投水,岂徒然哉?”周书·文帝纪上:“臣自奉詔总 平凉 之师,责重忧深……今若召 悦 授以内官,臣列斾东辕,匪朝伊夕。”
《國語辭典》:燕然山  拼音:yān rán shān
山名。杭爱山的古称。参见「杭爱山」条。
《國語辭典》:子弟兵  拼音:zǐ dì bīng
1.由本乡或本土的年轻人所组成的军队。如:「清末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就是从湖广徵召来的子弟兵。」
2.亲自栽培的人才。如:「这次公职选举,他的子弟兵都高票当选了。」
《国语辞典》:裹黄袍(裹黄袍)  拼音:guǒ huáng páo
赵匡胤为后周官都点检时,领兵抗拒契丹,至陈桥,士兵哗变,以黄袍裹上赵匡胤,拥立为帝。见《宋史。卷一。太祖本纪一》。后用裹黄袍指当黄帝。明。陆世廉《西台记》第三出:「想当日裹黄袍,拥作君。」
《國語辭典》:杯酒释兵权(杯酒釋兵權)  拼音:bēi jiǔ shì bīng quán
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为祸,打算把兵权收归中央政府。因此即位后的次年某日,宴请石守信等将领,在宴会上暗示众将领应及早退休,享受人生,以免被迫黄袍加身,酿成祸乱。石守信等人于是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见《宋史。卷二五○。石守信传》。
《國語辭典》:出将入相(出將入相)  拼音:chū jiàng rù xiàng
在外则为大将,入朝则为宰相。指文武全才的高级官员。《旧唐书。卷七○。王圭传》:「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明。汤显祖《还魂记》第五○出:「平章乃宰相之职,君侯出将入相,官属不胜欣仰。」也作「出入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