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七种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七众溺水)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师子吼菩萨问佛言:若一切众生,既有佛性,何须更习八圣道耶?佛言:性虽本具,要须修习圣道,方见佛性。譬如恒河边有七种人,或为洗浴,或畏贼寇,或为采花,则入河中。河喻生死大河,浴喻出家受戒清净,贼喻烦恼,采花喻七净花以为其因,而求涅槃之果也。(八圣道,又云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恒河之恒,梵语又云殑伽,华言天堂来,谓此河从高流下也。入河者,既言出家,合云出河。而言入者,要于生死之中而求涅槃故也。七净花者,戒净花、心净花、见净花、断疑净花、分别净花、行净花、涅槃净花。以此七净花为因中之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第一人,入水则没〕,此一种羸无势力,不习浮故,以喻一阐提也。阐提之人,亲近恶友,听受邪法;以恶业重故,又无信力,没生死河,不能得出。故云入水则没。(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由过去无宿善因,故譬羸劣无力;现在无信心,故譬不习浮。无善无信,则不能出于生死大河矣。)
〔第二人,虽没还出,出已还没〕,此一种以喻人天将进而退者也,为断善根没生死河,故云没;复能亲近善友,能生信心,虽没而出,故云还出。既得出已,又遇恶友,听受邪法,仍没生死大河,故云出已还没。
〔第三人,没已即出,出更不没〕,此一种以喻内凡之人,发意欲度生死大河,由昔断善根,没生死河,故云没。今因亲近善友,能生信心,虽没而出,故云没已即出。复能坚持净戒,读诵书写解说经典,后證道果,故云出更不没。(内凡者,已入佛法名内,未登圣位名凡也。)
〔第四人,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遍观四方〕,此一种以喻四果之人,昔断善根,故云没。亲近善友,而得信心,故云出。由信心故,受持书写解说经典,修习智慧,以利根故,心不退转,故云住。證得四果,故云遍观四方。(四果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也。)
〔第五人,入已即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已即去〕,此一种以喻缘觉之人,没出住等,义与前第四人同。言即去者,以其根利过于四果,心求前进,得證缘觉,无有退转,但能自度,不能度人,怖畏生死,故云即去也。
〔第六人,入已即去,浅处则住〕,此一种以喻菩萨,由利根故,坚住信心,而断诸烦恼也。言入已即去者,谓菩萨为度他故,虽入生死而不住于生死;浅处则住者,谓虽入生死,而又不为生死所溺也。
〔第七人,既至彼岸,登上大山,离诸冤贼,受大快乐〕,此一种以喻佛也。由利根故,坚住信心,无有退转,即便前进;既前进已,得度生死大河,到于彼岸,而登涅槃大山,离诸烦恼冤贼,得大快乐也。
七种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毛,二刍摩迦,此方所无。三奢搦迦,此方所无。四羯播死迦,白毡也。五独孤洛迦,纻布也。六高诂薄迦,是上毛緂,此方所无。七阿般阑得迦,是北方地名,彼处有此衣。又有名释者,是絁罥之衣耳。见有部毗奈耶十八。
七种般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七种不还,七种那含。(参见:不还果)
七种食
【佛学大辞典】
(杂语)眼以眠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细滑为食,意以法为食,涅槃以不放逸为食。
七种语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有七种之语:一、因语,于现在之因中说未来之果也,如说此人乐杀为地狱之人是也。二、果语,于现在之果中说过去之因也。如见贫穷之众生,颜貌丑陋,说此人定为破戒妒心瞋心之人是也。三、因果语,于一事说因说果也。如说现在之六人,为过去之果,又为未来之因是也。四、喻语,如说如来为师子王是也。五、不应说语,如为波斯匿王说四方山来,为鹿母优婆夷说沙罗树能受八戒,故受人天之乐是也。六、世流布语,如顺世间流布之语,说我人瓶衣等之语是也。七、如意语,如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也。见涅槃经二十五。
【佛学常见辞汇】
佛所说的七种语,即一、因语,于现在因中说未来之果;二、果语,于现在果中说过去之因;三、因果语,对著一件事既说因又说果;四、喻语,即作种种的譬喻;五、不应说语;六、世流布语;七、如意语。
七种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七圣同。(参见:七贤)
七种辩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得七种之辩:一、捷疾辩,于一切之法,无碍故。二、利辩,有人虽能捷疾而不能深入,以能深入乃名为利。三、不尽辩,此以利辩说诸法实相,无边无尽也。四、不可断辩,于般若之中无诸戏论,故能无问难之离间者,即名为不可断辩。五、随应辩,能断法爱,故随众生之所应而说之也。六、义辩,为说趣于涅槃之利益事也。七、一切世间最上辩。说一切世间第一之事,所谓大乘也。见智度论五十五。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所特有的七种辩才,即捷疾辩、利辩、不尽辨、不可断辩、随应辩、义辩、一切世间最上辩。
七种慢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慢)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并毗婆沙论)
谓诸众生无明妄惑,障覆于心,而生执取;恃己凌他,贡高自大,于佛法中自谓满足。所计不同,故有七种也。
〔一、慢〕,慢者,谓同类相傲也。如于相似法中,执己相似。又于下劣中,执己为胜也。
〔二、过慢〕,过慢者,谓于同类相似法中,执己为胜;或复他人胜于己处,执为相似,言我与他同也。
〔三、慢过慢〕,慢过慢者,于胜争胜也。谓他本胜于己,而执己为胜,言我定能胜于他也。
〔四、我慢〕,我慢者,恃己凌他也。谓倚恃己之所能,欺凌于他也。
〔五、增上慢〕,增上慢者,未得谓得也。谓未得上圣之法,自谓已得。未證上圣之理,自谓已證也。
〔六、卑劣慢〕,卑劣慢者,以劣自誇也。谓己但有下劣少分之能,反自矜誇,以彼多分之能不及于我也。
〔七、邪慢〕,邪慢者,谓实无德,妄为有德,执著邪见,不礼塔庙,不敬三宝,不诵经典也。(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恃己而凌他也。十六惑之一。有七慢九慢之别。唯识论六曰:「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中略)此慢差别有七九种。」大乘义章二曰:「凌他称慢。」
【佛学常见辞汇】
骄慢。
【三藏法数】
慢者,谓同类相傲也。如于相似法中,执己相似。又于下劣中,执己为胜也。
【三藏法数】
谓贡高自举,轻慢他人也。
七种二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有真俗二谛,藏通别圆四教之四种与别接通,圆榜通,圆榜别三种也。
七种不净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自他之身分起贪著,妨正道,故为此七种想破著心也:一、种子不净,烦恼业因之内种,父母遗体之外种,皆为不净。二、受生不净,父母交媾赤白和合之不净。三、住处不净,于不净之女体,胎处十月者。四、食啖不净,胎中食母血之不净。五、初生不净,言十月满足初生时之腥秽狼籍。六、举体不净,薄皮之下,皆为秽物。七、究竟不净,业尽报终,捐弃于冢间之不净流溢。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谓修行之人,恐于自他身分,而起贪著,妨于正道,故令假作此不净之想,破其著心。故有七种也。
〔一、种子不净〕,种子有二:一内种,谓人之身从昔烦恼业因而生。二外种,谓此身受父母遗体而生,故名种子不净。
〔二、受生不净〕,谓人之生,父母交遘,赤白和合,以成其身,故名受生不净。
〔三、住处不净〕,谓女人之体,是不净聚,处胎十月,居生熟二脏之间,故名住处不净。(生熟二藏者,谓初受饮食为生,饮食变坏为熟也。)
〔四、食啖不净〕,谓处于胎中,唯食母血以资其身,故名食啖不净。
〔五、初生不净〕,谓十月满足,头向产门,流血淋漓,腥秽狼籍,故名初生不净。
〔六、举体不净〕,谓此身薄皮所覆,从头至足,纯是秽物,故名举体不净。
〔七、究竟不净〕,谓业尽报终,捐弃冢间,如朽败木;大小不净,流溢于外,胖胀烂坏,骨肉纵横,故名究竟不净。(大小者,如以身为大,四肢为小之类也。)
七种不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七种那含,七种般。(参见:不还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前六种加无色般也。无色般者,没于欲界不生于色界,而生于无色界,于此断馀惑而般涅槃也。
七种布施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布施)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施客人,羁旅他乡者。二施行人,旅行者。三施病人,染疾者。四施侍病,看病者。五施园林,以园林施诸寺也。六施常食,布施钱财或庄田等为现住僧或十方僧供常食也。七随时施,于寒时风时热时随其所应而施衣食等也。是曰七有依福业事。见俱舍论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一、施客人,即羁旅他乡的人;二、施行人,即欲远行的人;三、施病人,即身体有病的人;四、施侍者,即侍奉病人的人;五、施园林,即以园林施给寺庙;六、施常食,即布施钱财或田园给十方僧供常食;七、随时施,即不论何时何地随人之所需而施衣食等。
布施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曰檀那Da%na,译为布施。以福利施与人也。所施虽有种种,而以施与财物为本义。得大富乐之果。周语曰:「享祀时至,布施优裕。」文子自然篇曰:「为惠者布施也。」庄子外物篇曰:「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荀子哀公篇曰:「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韩非显学篇曰:「上徵敛于富人,而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堕也。」淮南子道应训曰:「不义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又齐俗训曰:「为义者,布施而德。」论衡定贤篇曰:「使谷食如水火,虽贪吝之人,越境而布施矣。」法界次第曰:「檀那秦言布施。」无量寿经曰:「布恩施惠。」大乘义章十一曰:「言布施者,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惙己惠人目之为施。」维摩经佛国品曰:「布施是菩萨净土。」
【佛学常见辞汇】
以自己的财物,分施给别人。布施有三种,即一、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三藏法数】
谓人常行仁慈,不吝财宝,赈济贫穷,是名布施。
【三藏法数】
布施者,谓内外资财,以清净心悉能施之,而无吝惜也。(内资财,即身命法也。外资财,即世间财物也。)
七种立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谓一切之经题不出于人法譬之三者,而有单复具足之不同,总为七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之说。一大藏经之题,不出人法譬之三,此中由单复具足之不同,而生七种之别:一,单人立题。如佛说阿弥陀经,佛为能说之人,阿弥陀为所说之人,是以两土之果人立名也。二,单法立题。如大般涅槃经,大般涅槃为经中所说之法也。三,单譬立题。如梵网经,梵网为梵天之罗网,以譬戒律之节目绞络无尽也。四,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为人,般若为法也。五,法譬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为法,莲华为譬也。六,人譬立题。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为人,师子吼为譬也。七,具足立题。三者具足也。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法,佛为人,华严为譬也。已上单三复三具足一,谓之七种三题。见四教仪集注上。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隋天台智者大师,谓一大藏经题,不出人、法、譬三者而已。因以单复具足不同,遂立为七种也。
〔一、单人立题〕,单人者,如佛说阿弥陀等经是也。谓释迦佛为能说之人,阿弥陀佛为所说之人。此经以两土果人立名,故云单人立题。(梵语释迦,华言能仁。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两土果人者,释迦佛为娑婆国土之果人,弥陀佛为极乐国土之果人也。)
〔二、单法立题〕,单法者,如大般涅槃等经是也。谓大般涅槃以法立名,故云单法立题。(梵语般涅槃,华言灭度。谓大患永灭,超度生死,是究竟之法也。)
〔三、单譬立题〕,譬者,比喻之义。如梵网等经是也。谓梵网以譬喻立名,故云单譬立题。(梵网者,谓梵天宝网,其目不同,以譬戒律之目,亦各各不同也。)
〔四、人法立题〕,人法者,如文殊问般若等经是也。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以二者合言,故云人法立题。(文殊,梵语具云文殊师利,华言妙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五、法譬立题〕,法譬者,如妙法莲华等经是也。谓妙法是法,莲华是譬,以二者合言,故云法譬立题。
〔六、人譬立题〕,人譬者,如如来师子吼等经是也。谓如来是人,师子是譬,以二者合言,故云人譬立题。
〔七、具足立题〕,具足者,如大方广佛华严等经是也。谓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譬也,以三者具足,故云具足立题。
七种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诸说不同,梁摄论十四曰:「如来报障清净,由除七种生死」。而同十卷明四种生死。谓一方便生死,菩萨为利生之生死也,于地前及初三地感之,灭之而入于四地。二因缘生死,八相示现之生死也,于四五六地感之,灭之而入于七地。三有有生死,有后有也,于七八九地感之,灭之而入于十地。四无有生死。十地之所感也,灭之而入于如来地。七种之中,解此四种,他三种名释皆无。然显识论以三界之分段生死为三种生死。加于前之四种生死为七种生死。台家别由摄论宗末师之释,解七种生死。辅行七曰:「一分段生死,三界之果报也。二流来生死,迷真之初也。三反出生死,背妄之初也。四方便生死,入于涅槃之二乘也。五因缘生死,初地之变易也。六有后生死,十地之变易也。七无后生死,金刚心也。」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果报,寿有长短分限,身有大小形段,皆不免于生死,是为分段生死。(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变易生死〕,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既离三界生死,出生方便等土,就其断惑證果之时,因移果易,论为生死,是名变易生死。(因移果易者,如初果为因,二果为果;二果为因,三果为果;三果为因,四果为果是也。方便土者,二乘之人,修方便道,断见、思惑,而居此土也。)
〔三、流入生死〕,谓众生有识之初,迷真逐妄,流入生死苦海,漂溺不息,是为流入生死。
〔四、反出生死〕,谓众生若发心修行,背妄归真,则能反出生死,至于涅槃,是为反出生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五、因缘生死〕,谓初欢喜地已后诸位菩萨,皆以所观不思议理为因,能观真无漏智为缘,共破无明之惑。复为化众生故,示现生死,是为因缘生死。(真无漏智者,即菩萨智慧也。由此智慧,断诸惑业,而不漏落生死,以对二乘之智,名为真耳。)
〔六、有后生死〕,谓第十法云地菩萨,因有最后一品无明未断,尚有一番变易生死,是为有后生死。(最后一品者,谓无明惑有四十二品,今是最后之一品也。)
〔七、无后生死〕,谓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无明烦恼,究竟永尽,入妙觉位,不受后身,是为无后生死。
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分别。(参见:二种生死)
七种那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七种不还,七种般。(参见:不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