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夙游禅社。见南塔慥公有开解。随慥住汉东山光寺。谯王重福者。中宗次子也。尤敬事慥。预为慥造塔。高七十尺。及慥疾笃。王使问孰可以继者。慥答以寿可。于是召寿至。寿即白慥。请试塔。乃入塔跏趺坐而逝。世因号寿为试塔和尚。王闻而叹赏。寻别造塔以遗慥。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正寿者。不知何许人也。风仪峻整节概高强。肩锡曳囊宗师皆谒。然以因缘相扣附丽有归。于南塔慥禅师门。决开疑网。密修资益。后寿杜默于随部山寺。人皆不识。时谯王重福者。中宗次子也。神龙初韦庶人谮云。与张易之兄弟构成重润之罪。迁均州刺史。密加防守不听视事。韦后临朝添兵士捍卫。及韦氏被诛睿宗即位。转集州刺史未行。然忽忽不乐。而归心于慥禅师。为其造生藏塔。举高七十尺。极为宏壮。于时慥师疾已危笃。谯王使问师后孰继高躅。慥曰。贫道有正寿在。王问。诸僧谁为正寿。或曰。和尚有弟子在山光迹韬晦。王遣使召到。寿白慥师曰。喜王为檀越。其塔已成。某欲为先试得否慥曰。善为否试。是时寿摄衣合掌入塔敛容瞑目。结加趺坐便即灭度。全身不散。时号为试塔和尚。谯王闻已叹嗟终日。曰弟子犹尔。乃别议改图。为慥禅师营构焉。 系曰。先人有夺人之心。寿公先其慥矣。夫直往者必能径来也。业累弗羁樊笼弗罩。脱羁开罩生死自由。既然自由已跻果位矣。俗谛观之寿公出蓝之青也矣。而能乘心矫迹出其师之前。一日千里。其是之谓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9—824 【介绍】: 唐僧。姓氏里居不详。少入法门,先参马祖道一,祖为立名天然。又师石头希迁禅师受戒法。居天台华顶三年,礼国一大师。宪宗元和中上龙门山,与庞居士、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曾于洛阳慧林寺燃木佛御寒,名震都下。十五年卜南阳丹霞山结庵。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9—824 姓氏居里不详,禅宗僧人。少习儒典,后转奉佛法。先参马祖道一,又师石头希迁,再诣马祖,寻入南阳丹霞山,转次居天台山莲华顶三载,又礼国一禅师。宪宗元和初,上龙门香山,与伏牛自在为莫逆交。曾于惠林寺焚木佛以御冬。元和十五年(820),再入丹霞山,世称丹霞和尚。穆宗长庆四年(824)卒。谥智通禅师。《祖堂集》卷四、《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四有传。《祖堂集》存其歌偈5首。《全唐诗续拾》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不知何许人。先以冠带见石头迁禅师于南岳。执㸑三年。始遂落发。复得戒于岳寺之希律师。即造江西大寂法会。大寂甚奇之。俄居天台华顶三年。寻诣径山。礼国一。元和中。登龙门香山。善伏牛禅师。尝客惠林寺。时天大寒。因取木佛像烧之。以自燠。或讥其拨无因果。曰吾欲以茶毗舍利尔。曰木头安从得舍利。然笑曰。若是则可更取几尊来焚。 元和三年。游洛阳晨。出横卧天津桥上。会留守郑公驺从过之。呵不为动。公使问何人。然徐仰视而应曰。无事僧。公异之。乃奉束帛袭衣。月给米面。自是归信者益众。十五年春。乃结庵南阳之丹霞山。以便林泉之乐。一日谒忠国师。先问侍者。国师在否。者云。在即在。只是不见客。然云。太深远生。者云。佛眼亦觑不见。然云。龙生龙子。凤生凤儿。国师睡起。者以告国师乃打十棒趁出。然闻之云。不谬为一国之师。明日却往礼拜。见国师。便展坐具。国师云。不用不用。然退步。国师云。如是如是。然却进前。国师云。不是不是。然绕国师一匝便出。国师云。去圣时遥。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觅此汉也难得。 然访庞居士见女子灵照。取菜次。然云居士在否。女子放下菜篮。敛手立。然又云居士在否。女子提菜篮去。然上堂阿你浑家。切须保护一灵之物。不是你造作名貌得。更说什么荐与不荐。阿你自看。善巧方便。不从外得。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贤。你更拟趁逐甚么物。如今学者。纷纷扰扰。皆是参禅问道。我此间。无道可脩。无法可證。若识得释迦只者凡夫。是阿你须自看取。莫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夜里暗双陆。赛采若为生。无事珍重。长庆四年六月。趣门人备汤沐曰。吾有远役。竟戴笠策杖蹑履。垂一足。未及地而逝。寿八十六。膳部员外郎镏轲撰碑文。谥智通塔号妙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天然。不知何许人也。少入法门而性梗槩。谒见石头禅师默而识之。思召其自体得实者。为立名天然也。乃躬执爨凡三年始遂落饰。后于岳寺希律师受其戒法。造江西大寂会。寂以言诱之。应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台华顶三年。又礼国一大师。元和中上龙门香山。与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人或讥之。曰吾茶毗舍利。曰木头何有。然曰。若尔者何责我乎。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会留守郑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无事僧。留守异之。乃奉束素衣两袭月给米面。洛下翕然归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以长庆四年六月。告门人曰。备沐浴吾将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屦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膳部员外郎刘轲撰碑纪德焉。敕谥智通禅师。塔号妙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少入法门。谒见石头禅师。躬执爨三年。始遂落饰。后于岳寺希律师受戒法。造江西大寂。应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台华顶三年。又礼国一大师。元和中。上龙门香山。与伏牛禅师。为物外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人或讥之曰。我茶毗舍利。曰木头何有。然曰。若尔者何责我乎。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会留守郑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无寺僧。留守异之。乃奉束素衣两袭。月给米面。洛下翕然归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以长庆四年六月。告门人曰。备沐浴。吾将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履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刘轲撰碑。敕谥智通。塔号妙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4—823 【介绍】: 唐僧。韶州始兴人。大历间止国一禅师门下,后归大寂法集。时禅客仰慕,蜂拥请问,室不能容,床榻为之陷折,时号“折床会”。后居长沙东寺,与相国崔群为师友。长庆间圆寂,敕谥传明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韶州始兴人。大历八年。谒国一于径山后见大寂于是道德进。而名誉起矣。时丛林谓之折床会以其勤于坐禅。而床为之折也。未几出世。说法长沙之东寺。盖俗所谓夹山者。四方玄侣辐辏。大寂之风益振。相国崔公群以𧮂得罪宪宗南迁。为观察使。见会问曰。师于此事。自何而得。答曰见性得。会时方病眼。公因讥之曰。既去见性。其奈眼何。答曰性非眼见。病者非眼。公稽首谢之。仰山来参。会曰已相见了。更不用上来。仰曰。恁么相见莫不当否。会便闭却方丈门。仰归举似沩山。沩云寂子是什么心行。仰云若不恁么。争识得佗。长庆癸卯终于寺。寿八十。建塔寺之城南。及李公翱之廉问也。凡坟塔之近城者。命悉毁以全形胜。然独留会所葬塔。且曰庶几以别贤愚。谥传明塔号永际。镏膳部轲著文勤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如会。韶州始兴人也。大历八年止国一禅师门下。后归大寂法集。时禅客仰慕决求心要。僧堂之内床榻为之陷折。时号折床会。犹言凿佛床也。后徇请居长沙东寺焉。自大寂去世其法门鼎盛时无可敌。谚谓东寺为禅窟。断可知矣。时相国崔公群慕会之风来谒于门。答对浏亮辞咸造理。自尔为师友之契。初群与皇甫镈。议上宪宗尊号。因被镈搆出为湖南观察。闲豫归心于会也。至穆宗长庆癸卯岁终于寺。春秋八十。时井泉预枯异香馝馥。迁塔于城南。廉使李翱尽毁近城坟塔。唯留会所瘗浮图。以笔题曰。独留此塔以别贤愚矣。刘膳部轲著碑焉。敕谥传明大师。塔曰永际。亦呼所居为夹山和尚是欤。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至五代初禅僧。嗣洞山良价。初住福州东山华严寺。后唐庄宗时入洛阳,授徒300余人,庄宗礼敬之。后游河朔,卒于平阳,享年70余岁。谥宝智大师。《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七有传。后书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不知何许人。参洞山。得记别静于乐普作维那时。白椎普请云。上间搬柴。下间锄地。于是第一座问云。圣僧聻。静云当堂不正坐。谁赴两头机。 静问洞山云。未见理路者。争免得情识去。洞云。汝还见理路也无。静云见无理路。洞云。什么处得情识来。静云正是学人问处。洞云汝须向万里无寸草处立始得。静云无寸草处。还许立也无。洞云直须恁么去。静后游河朔于平阳示寂。茶毗获舍利。建四塔以葬。一晋州二房州。三终南山逍遥园。四终南山华严寺。谥宝智塔号无为。
萧塔剌葛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六院部人,字陶哂。太祖时坐事没入弘义宫。世宗立,以舅氏故,出其籍,补国舅别部敞史。后为北府宰相。察割作乱,被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台州丹丘人,俗姓徐。性严毅,寡与人交。住金华白华山,奖训初学。著《简正记》二十卷,日价益高。吴越钱镠召住临安竹林寺。天成二年,请于北塔寺临坛。终住杭州真身宝塔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生丹丘之徐氏。始依表公听涉及守言阇梨敷演于乡里。又慕而从之。资性刚介。狷急少容忍。人故寡与之合。然貌殊陋劣。而气颇悍。纳戒后。即奖训初学于金华之东白山。时有江西徽猷律师。方自负所业著。所谓龟鉴录者。行世偶领徒到寺。而适值霄讲持犯篇默聆其说而叹赏久之。名由是而愈重矣。作简正记二十卷。以辟邪妄。武肃王钱氏。召主临安竹林寺。天成二年。临坛于北塔院。后竟终于南。真身宝塔寺葬大慈山谥本受塔号清凉。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景霄。俗姓徐氏。丹丘人也。初之听涉在表公门。后慕守言阇黎义集敷演于丹丘。执性严毅寡与人交。狷急自持。多事凌轥形器恶弱。后纳请往金华东白山奖训初学。时有江西徽猷律匠。出义记曰龟鉴录多学彭亨领徒到霄寺。正值讲次。当持犯篇再三叹赏。自此声溢价高。每晨滴茶一旦化为乳焉。著记二十卷号简正。言以思择力故。去邪说而简取正义也。武肃王钱氏。召于临安故乡宰任竹林寺。未几命赴北塔寺临坛。天成二年也。次命住南真身宝塔寺终焉。迁葬于大慈山坞。以本受师号塔曰清凉是欤。
黄妃 朝代:吴越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吴越国君钱俶妃。尝于南屏山雷峰显严院建塔,奉藏佛螺髻发。始以百丈十三层为率,寻以财力未充,姑建七级。已又用形家言,止存五级,名黄妃塔。后以地产黄皮木,遂讹为黄皮塔。俗称雷峰塔。俶为作《建塔记》。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五代闽时禅僧。出家于龟洋山。后嗣玄沙师备。住福州中塔寺,世称中塔和尚。闽王奏赐紫衣。《祖堂集》卷一一有传。此书录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萧塔列葛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五院部人,字雄隐。圣宗开泰间,累迁西南面招讨使。兴宗重熙中,使西夏,约联合攻宋。后授东京留守,以世选为北府宰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5—1100 【介绍】: 宋僧。南雄州始兴人,俗姓邬。少为书生。年十九而目盲,遂出家,后复明。往依黄檗南公,继其法席,住隆兴黄龙寺。名其方丈曰“晦堂”,人因以呼之。黄庭坚曾师事之。赐号宝觉禅师。
全宋诗
释祖心(一○二五~一一○○),号晦堂,俗姓邬,南雄始兴(今属广东)人。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年十九出家,初依龙山寺沙门惠全,后谒云峰悦禅师,留止三年,往依黄檗南公。后继席黄龙。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五灯会元》卷一七、《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粤诗·卷二四
释祖心(一○二五 — 一一○○),号晦堂,俗姓邬。南雄始兴人。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少为儒生,有声。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忽复明,乃依龙山寺沙门惠全。后参云峰悦禅师,三年无所得。往依黄檗南禅师,四年不大发明。复上云峰,会悦谢世,就止石霜,因阅《传灯》,自此开悟,径回黄檗,后继席黄龙。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宋释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祖心(一○二五—— 一一○○),俗姓邬,或云姓郭,南雄州始兴(今广东始兴)人。本儒生,年十九出家,历访名师。入南昌黄龙山依临济宗大师慧南,终得其法。后继慧南主讲席十有二年,法门大兴。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尝以「晦」名其堂,人称晦堂禅师。黄庭坚曾师事之。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大师。著有《宋镜会要》二卷(存)、《宝觉禅祖心禅师语录》一卷(存)。见《豫章文集》卷二四《黄龙心禅师塔铭》,《禅林僧宝传》卷二三。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三
禅师出于邬氏。讳祖心。南雄始兴人也。少为书生有声。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辄复见物。乃往依龙山寺沙门惠全。明年试经业。而公独献诗。得奏名。剃发继住受业院。不奉戒律。且逢横逆。于是弃之。入丛林。谒云峰悦禅师。留止三年。难其孤硬。告悦将去。悦曰。必往依黄檗南公。公至黄檗四年。知有而机不发。又辞而上云峰。会悦谢世。因就止石霜。无所参决。试阅传灯。至僧问多福禅师曰。如何是多福一丛竹。福曰。一茎两茎斜。僧曰不会。福曰。三茎四茎曲。此时顿觉亲见二师。径归黄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公亦踊跃自喜。即应曰。大事本来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百计搜寻。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寻。到无用心处。自见自肯。吾即埋没汝也。公从容游泳。陆沉众中。时时往决云门语句。南公曰。知是般事便休。汝用许多工夫作么。公曰。不然。但有纤疑在。不到无学。安能七纵八横。天回地转哉。南公肯之。已而往翠岩真禅师。真与语大奇之。依止二年。而真殁。乃还黄檗。南公使分座令接纳。后来南公迁住黄龙。公往谒。泐潭月禅师。月以经论精义入神。闻诸方同列笑之。以谓政不自歇去耳。乃下乔木入幽谷乎。公曰。彼以有得之得。护前遮后。我以无学之学。朝宗百川。中以小疾医寓漳江。转运判官夏倚公立。雅意禅学。见杨杰次公。而叹曰。吾至江西。恨未识南公。次公曰。有心上座。在漳江。公能自屈。不待见南也。公立见公剧谈。神思倾豁。至论肇论会万物为自己者。及情与无情共一体。时有狗卧香卓下。公以压尺击狗。又击香卓曰。狗有情即去。香卓无情自住。情与无情。如何得成一体。公立不能对。公曰。才入思惟。便成剩法。何曾会万物为自己哉。又尝与僧论维摩曰。三万二千师子宝座。入毗耶小室。何故不碍。为是维摩所现神力耶。为别假异术耶。夫难信之法。故现此瑞。有能信者。始知本来自有之物。何故复令更信。曰。若无信入。小必妨大。虽然既有信法。从何而起耶。又作偈曰。楼阁门前才敛念。不须弹指早开。扄善财一去无消息。门外春来草自青。其指法亲切。方便妙密。多类此。南公入灭。公继住持十有二年。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于务。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而学者益亲。谢景温师直。守潭州。虚大沩以致公。三辞不往。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请所以不赴长沙之意。公曰。愿见谢公。不愿领大沩也。马祖百丈已前。无住持事。道人相寻。于空闲寂寞之滨而已。其后虽有住持。王臣尊礼。为天人师。今则不然。挂名官府。如有户藉之民。直遣伍伯追呼之耳。此岂可复为也。师直闻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见之。公至长沙。师直愿受法训。公为举其纲。其言光明广大。如青天自日之易识。其略曰。三乘十二分教。还同说食示人。食味既因他说。其食要在自己亲尝。既自亲尝。便能了知其味。是甘是辛。是咸是淡。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复如是。真性既因文字而显。要在自己亲见。若能亲见。便能了知。目前是真是妄。是生是死。既能了知。真妄生死。返观一切语言文字。皆是表显之说。都无实义。如今不了。病在甚处。病在见闻觉知。为不如实知。真际所诣。认此见闻觉知。为自所见。殊不知此见闻觉知。皆因前尘而有分别。若无前尘境界。即此见闻觉知。还同龟毛兔角。并无所归。师直闻所未闻。又答韩侍郎宗古问曰。承谕昔时开悟。旷然无疑。但无始已来习气。未能顿尽。然心外无剩法者。不知烦恼习气是何物。而欲尽之。若起此心。翻成认贼为子也。从上以来。但有言说。乃至随病设药。纵有烦恼习气。但以如来知见治之。皆是善权方便。诱引之说。若是定有习气可治。却是心外有法。而可尽之。譬如灵龟曳尾于涂。拂迹迹生。可谓将心用心。转见病深。苟能明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既无。更欲教谁顿尽耶。公以生长极南。少以宏法。栖息山林。方太平时代。欲观光京师。以饯馀年。乃至京师。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尽礼迎之。庵于国门之外。久之南还。再游庐山。彭器资之守九江。公见之。器资从容问公。人临命终时。有旨决乎。公曰。有之。曰。愿闻其说。公曰。待器资死即说。器资起增敬曰。此事须是和尚始得。盖于四方公卿。合则千里应之。不合则数舍亦不往。有偈曰。不住唐朝寺。闲为宋地僧。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枝藤。乞食随缘去。逢山任意登。相逢莫相笑。不是岭南能。可以想见公人物。黄龙南公。道貌德威。极难亲附。虽老于丛林者。见之汗下。公之造前。意甚闲暇。终日语笑。师资相忘。四十年间。士大夫闻其风。而开发者众矣。惟其善巧无方。普慈不间。人未之见。或慢谤。承颜接辞。无不服膺。公既腊高。益移庵深入。栈绝学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殁。阅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赐号宝觉。葬于 南公塔之东。号双塔。有得法上首。惟清自有传。 赞曰。公于南公圆寂之日。作偈曰。昔人去时是今日。今日依前人不来。今既不来昔不往。白云流水空裴回。谁云秤尺平。直中还有曲。谁云物理齐。种麻还得粟。可怜驰逐天下人。六六元来三十六。追玩南公曰。随汝颠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之语。此老为克家之子。呜呼陨此伟人。世间眼灭。惟此未尝不心折。读其陈迹。尚若雨霁之夕。望东南之月。皎然万星之中。忘其身在唾雾间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祖心。南雄始兴邬氏子。少为书生有声。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辄复见物。乃往依龙山寺惠全。明年试经业。独献诗。试官奇之。遂以合格闻。继住受业院。不奉戒律。且逢横逆。弃之谒云峰悦公。难其孤硬告行。峰曰。必往依黄檗南公。居黄檗四年。知有而机不发。又辞而上云峰。会峰谢世。因就止石霜。无所参决。后阅传灯。至僧问如何是多福一丛竹(云云)。此时顿觉。亲见二师。往归黄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师踊跃自喜。即应曰。大事本来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百计搜寻。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寻。到无用心处。自见自肯。吾即埋没汝也。往见翠岩真。真与语大奇之。又见泐潭月。月以经论精义入神。闻诸方同列笑之。以为下乔入幽。师曰。彼以有得之得。护前遮后。我以无字之学。朝宗百川。初南公使分座。公迁化。师继其席。凡十有二年。法道大振。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学者益亲。谢景温师直。守潭。虚大沩以致。三辞不往。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请所以不赴长沙之意。愿见谢公。不愿领大沩也。马祖百丈以前。无住持事。道人相寻于空山寂寞之滨而已。其后虽有住持。王臣尊礼。如天人师。今则挂名官府。若编户民直。遣五伯追呼之耳。岂可复为。师直闻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见之。至长沙。师直愿受法训。为举其纲。师直闻所未闻。后一至京师。寻还庐岳。适器资守九江。问曰。人临命终时。有旨决乎。曰有。曰。愿闻其说。曰。待器资死即说。器资起增敬。曰。此事须是和尚始得。盖于四方公卿。合则千里应之。不合则数舍不往。南公道貌德威。极难亲附。虽老于丛林者。见之汗下。师直造前。意甚闲暇。终日语笑。师资相忘四十年间。士大夫闻其风。而开发者甚众。惟其善巧无方。普慈不间。人未见者。或慢谤。承颜接词。无不服膺。腊既高。益移庵。深入栈绝学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冬殁。阅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赐号宝觉。葬于南公塔之东。号双塔云。
耶律塔不也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1 【介绍】: 辽皇族。道宗咸雍初,以善击鞠得补祗候郎君,与耶律乙辛善,故内外畏之。参与废黜太子耶律浚之谋。天祚帝嗣位,大索乙辛党,以赂获免,出为西北路招讨使。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旻赐号圆机。世人称云古佛。兴化蔡氏子也。母梦吞摩尼珠遂妊。生五岁不履不言。一日母抱游西明寺。见佛像遽趣合掌作礼称南无佛。见者大异之。稍壮宦学大梁。弃依景德寺德祥出家得度。遍扣禅林皆得染指。后亲沩山哲禅师无所入。谒泐潭乾公具陈所得。潭不为印可。一日潭举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话问之。不契。侍潭行次潭以杖架肩长嘘曰。会么。旻拟对。潭便打。有顷复拈草示之曰。是甚么。亦拟对。潭便喝。机旋于是顿悟玄旨。便作拈花势曰。这回瞒旻上座不得也。潭曰。便道。旻曰。南山起云北山下雨。即礼三拜。潭首肯印之。后开法于灌溪。迁圆通以符道济之记也。学者如川赴海。朝廷闻其道。宰臣会请锡以命服。赐圆机之号而尊宠之。于是遐迩钦化。少长咸被其法泽。未详厥终。
僧宝正续传·卷第一
禅师名道旻。兴化仙游蔡氏子。其母梦吞摩尼珠。已而孕。生五岁。足不能履。口不能言。母抱游西明寺。见佛像。遽履地合掌。称南无佛。因作礼。人大异之。及官学大梁。忽厌尘俗。去依景德寺得祥律师。以诵经得度具戒。遍参宗匠。从真如哲公最久。晚闻泐潭乾禅师道望。往依焉。一见知其在大沩众称旻古佛者。深器之。师以力参。所得举以似乾。乾未之许。一夕侍立次。乾举世尊拈花因缘令下语。益不契。繇是尽弃其所闻。久之随经行次。乾以拄杖加肩。长嘘云。会么。师拟对。乾即打之。有顷拈一枝草示云。是什么。师拟对。又喝之。师豁然悟。即作拈花势云。此去更不疑老汉舌头也。乾挽住云。更道更道。师云。南山起云。北山下雨。鼻孔解语无讨处。即礼拜。乾可之。他日谓曰。庐山胜绝。汝缘熟在彼。遂辞焉。建中靖国元年。出世江夏之灌溪。迁庐山圆通。初道济禅师创革圆通。临终嘱曰。吾塔以青石为之。他日塔红。即吾再来。及师至之夕。塔为之红。遐迩惊叹。知师盖道济后身也。由是宗风鼎盛。衲子云奔辐凑。师孤节苦行。终其身。僧问。如何是佛法向上事。师曰。劈箭溪头水倒流。进云。藏头露影时如何。师便打。进云。谢师答话。师云。瞎问十二时中如何履践。师云。风不来。树不动。僧于言下有省。政和初。蔡太师京。奏赐椹服圆机师名。范左丞致虚初自内翰。出师豫章。过圆通。语次叹曰。行老矣。堕在金紫囊中去。此事稍远。师亟呼内翰。翰应诺。师曰。也不远。翰云。好更望指示。师曰。此去豫章有四程。翰伫思。师曰。见即便见。拟议即差。翰颔之而喜。枢密吴公居厚拥节归钟陵。见师曰。顷赴省。试过圆通。赵州关因问讷老。透关底事如何。讷云。且去做官今五十馀年。师曰。曾明得透关底事么。密云。八次经过常存念。然未脱洒在。师举扇云。请使扇。密挥扇。师曰。有甚不脱洒处。密大喜云。更请末后句。师摇扇两下。密云。亲切亲切。师曰。吃嘹舌头。谏议彭公汝霖手写观音经施师。师拈起云。遮个是观音经。那个是谏议经。彭云。此是某亲写。师云。写底是字那个是经。彭笑云。却了不得也。师云。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彭云。人人有分。师曰。莫谤经好。彭云。如何即是。师举经示之。彭抚掌大笑云。嗄好。师曰。又道了不得。相国安公南迁。见师曰。一生做官。今日被谪。觉见从前但一梦耳。师曰。相公觉耶。公曰。此皆本有。但未甚明了。师召相公。公举首。师云。了也。公曰。犹被事碍。师云。离京几程到此。公曰。四十二日。师云。甚处被碍来。公笑曰。极得力。师云。直下受用去(公云。如何受用。师曰。朝朝相似)。合掌钦喜。师曰。但空诸有。勿实所无。公云。幸遭遇。不敢忘。左司都贶问曰。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如何凑泊。师云。全身入火聚。都云。毕竟如何。师云。蓦直去。都沉吟。师曰。可更吃茶。都云。不消得。师曰。何不恁么会。都忽有省。笑曰。太近邪。师云。十万八千。都即有偈曰。可可思议。是大火聚。便恁么去。不离当处。师曰。犹有遮个在。都云。便请直指。师云。便恁么去。铛是铁铸。都云。尽善尽善。九江守李端夫问曰。识心虚凝。忽然诸境现前时如何。师云。石火烧身。守豁然省曰。打破虚空也。师云。什么处下手。守鸣指一下。师云。不恁么却恁么。守叩曲折而去。师之全机得大自在。开发尤多。三年冬。以院事卑得法弟子守惠。请老于朝。朝廷从之。有旨。令守惠次补寺任。明年冬十月九日。集众说偈曰。泥牛昨夜大哮吼。惊得须弥藏北斗。南北东西没处寻。拈得鼻孔失却口。复云。至道虚寂。迥脱根尘。光境俱亡。灵机绝待。真常任运。宁属去来。应周无方。不存格则。牢关敲磕。掣电难通。直须千眼顿开。可以死生无间。自兹决别可葬全身。三百年后当兴佛事。临行一著不落见知。折半破三好生荐取。随声抚膝一下。泊然而逝。阅世六十八。坐五十夏。门人奉遗命塔其全身。唯取平时所聚须发火之。悉为舍利。州上其事。赐号妙空之塔。师居圆通十有二年。随机接物。力法匪躬。然绝不许记其语句。其徒有不忍弃之者。相与私缀之。师廉知诫曰。尔必欲隳吾素志。却后三十年乃可拈出。及通惠禅师如其约而出之。左司陈公瓘览小参语云。若有一疑。如芥子许。是汝善知识。即尊重囋叹。衍以为之序。既而枢密张公德远。侍郎冯公济川。皆韪其言。 赞日。圆通来应塔红可也。殁谓三百年后当兴佛事。或身后好事者为之辞。何则旻固尝悟彻者也。彻则万化同功。群机普赴。奚适而非旻邪。先佛云。吾无生不生。无在不在。如是则圣贤抚会。尘尘尔念念尔。奚三百年之局乎。果去矣。必三百年而复来。则营营形数之间。无乃小乘乎。且无边刹海不隔毫端。十世古今不移当念之旨。安在哉。李君商老状其事而暴美之。不究宗门抚会之妙。当并按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道旻,赐号“圆机”,兴化蔡氏子也,母梦呑摩尼珠而生。五岁不履不言,一日母入西明寺,抱儿见佛,置于蒲圃,遽趣合掌作礼,随声称“南无佛”。见者大异之。稍壮,宦学大梁,忽焉弃去,依景德寺德禅出家,得度,遍扣禅林,皆得染指。后亲沩山哲,无所入,谒泐潭乾公,具陈所得,潭不为印可。一日,潭举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话,问之不契。侍潭行次,潭以杖架肩,长嘘曰:“会么?”旻拟对,潭朴之。有顷,复拈草示之曰:“是甚么?”亦拟对,潭又喝之,于是顿悟玄旨,便作拈花势,曰:“这回瞒旻上座不得也。”潭曰:“便道。”旻曰:“南山起云,北山下雨。”即礼三拜,潭首肯印之。后开法于灌溪,迁圆通,学者宗之,如川赴海。朝廷闻其道,锡以命服,并圆机之号。于是遐迩钦化,人被其泽。未详所终。

人物简介

简介
萧塔不烟,生卒年不详,西辽开国君主辽德宗耶律大石的皇后。
移剌塔不也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19 【介绍】: 金东北路人,契丹族。累官西上阖门使,袭父谋克。章宗泰和中攻宋有功,又破夏兵于熟羊寨,累功为劝农使。迁元帅左都监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1 【介绍】: 一名志。金女真人。出身亲军。贞祐间,从仆散安贞镇压山东红袄军。兴定中,从攻宋淮南。正大七年,从移刺蒲阿解庆阳之围。官至左副元帅。为人鸷狠狼戾,不喜文士,僚属有长裾者辄以刀截去。好用鼓椎击人,人称“卢鼓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