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 【介绍】: 唐宗室。字道用。历怀、陕二州刺史。拜太子宾客,迁刑部尚书、太常卿、京兆尹。晚年除太子太傅、兼宗正卿。性苛察少思,喜发人私,然清廉自饬,故人吏莫敢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或678—740 【介绍】: 唐韶州曲江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擢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先天元年道侔伊吕科登第,授左拾遗,迁左补阙。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称贤相。二十四年为李林甫所谗,罢相,出为荆州长史。卒谥文献。有文名,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称。有《曲江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8—740 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后神功元年(697),登进士第,授校书郎。玄宗先天元年(712),中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后历官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桂州都督、集贤院学士、中书侍郎等职。开元二十一年(73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翌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为著名贤相。二十四年,受李林甫排挤,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在州以文史自娱,不戚戚于怀。二十八年病卒。年63岁(两《唐书》本传均作68岁,误)。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及近年于韶关发现之《张九龄墓志铭》。九龄工诗能文,文长于碑志,诗格调清雅,兴寄深婉,其《感遇》十二首,与陈子昂诗齐名。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唐初五言古,犹沿六朝绮靡之习,唯陈子昂、张九龄直接汉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复古之功大矣。”至其古近体写景抒情诸作,清淡和雅,兴象玲珑,前人以为实开王、孟、储、韦一派。《诗薮》内编卷二云:“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今存《曲江张先生文集》20卷。《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
全粤诗·卷七
张九龄(六七八 — 七四〇),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唐中宗景龙元年(七〇七)进士,始授校书郎。又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迁左拾遗,调左补阙、司勋员外郎。以才鉴为宰相张说所亲重,进中书舍人。玄宗开元十四年(七二六),张说罢官,改九龄太常少卿,出为冀州刺史,以养母,请改洪州都督,徙桂州都督,摄御史中丞、岭南按察兼选补使。以拟奏章称旨,诏擢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迁工部侍郎,知制诰。二十一年冬,晋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固辞,不许。次年,迁中书令,知院事。为李林甫所忌,又以谏阻进用张守圭、牛仙客而遭潜构,罢为尚书右丞相,寻再贬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请拜扫南归,五月七日,病卒于故里。追赠荆州大都督,谥“文献”。有《曲江集》二十卷。事见徐浩撰碑铭。《旧唐书》卷九九、《新唐书》卷一二六有传。
唐诗汇评
张九龄(673-740),—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后长安二年(702)擢进士第,又连登材堪经邦及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玄宗开元十一年,累迁至中书舍人。寻出为冀州刺史,改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充岭南道按察使。召拜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封始兴县伯。因李林甫排挤,于开元二十五年眨荆州长史。卒,谥文献。九龄为开元贤相之一,其诗词采富艳,而情致深婉。有《曲江集》二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三卷。
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三
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擢进士。始调校书郎。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开元十一年拜中书舍人内供奉。封曲江男。二十一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累封始兴县伯。左迁荆州大都督长史。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建中元年加赠司徒。

作品评论

《唐诗品》
曲江藻思翩翩,体裁疏秀,深综占意,通于远调,上追汉魏而下开盛唐,虽风神稍劣而词旨冲融,其源盖出子古之平调曲也。自馀诸子、驰志高雅,则峭径挺出,游泳时波,则蘼芜莫剪,安能少望其风哉?近体诸作,绮密闲澹,复持格力,可谓备其众美。虽与初唐作者骈肩而出,更后诸名家,亦皆丈人行也。而况节义相先,称古之遗直者耶!
唐音癸签
张曲江五言以兴寄为主,而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
《唐诗观澜集》
曲江长律,鸣鸾佩琼,万象咳吐,与明皇诗赓歌倡答,如律吕之相应,可谓一德一心。
《唐诗别裁》
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洛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
《四库全书总目》
九龄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称开元贤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许诸人下。《新唐书·文艺传》载徐坚之言,谓代文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今观其《感遇》诸作,神味超轶,可与陈子昂方驾;文笔宏博典实,有垂绅正笏气象,亦具见大雅之遗,坚局于当时风气,以富艳求之、不足以为定论。
石洲诗话
曲江公委婉深秀,远出燕、许诸公之上、阮、陈而后,实推一人,不得以初唐论。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张曲江襟情高迈,有遗世独立之意,《感遇》诸诗,与子昂称岱、华矣。
昭昧詹言
张曲江以风雅之道,兴寄为上,故一篇一咏,莫非兴寄,此意是矣。然僻者为之,则又入于空泛,捕风捉影,似是而非。夫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兼之,奈何独主风与兴二端乎?大约天下义理及古今载籍文字,惟变所适,无所不备,但用各有当耳。不能观其会通而偏提一端,即为病痛,知味者鲜,所以末流多歧也。
白华山人诗说
赤堇氏云:读张曲江诗,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又云:曲江诗如蜘蛛之放游丝,一气倾吐,随风卷舒,自然成态。初视之,若绝不经营;再三读之,仍若绝不经营。天工言化,其庶几乎?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鲍明远、江文通,次叙连章,见铺排之迹。《感遇》诸篇,犹为高调,情词芬恻,清亮音多,骨格未及拾遗,每以非条伤干。至如汉上游女,遥襭古馨,清江白云,蔚发明秀,哀梨爽口,不必与橄榄同功,若斯之类,亦其独至也。
杜济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0—777 【介绍】: 唐京兆杜陵人,字应物。玄宗天宝中,以寝郎从调,书判超等,补南郑主簿,转长社尉。屡辟使府。肃宗朝,历郿、渭南、成都三县令,迁绵州刺史。入朝为户部郎中。严武再镇剑南,奏为行军司马。大历初,为杜鸿渐副元帅判官,知东川节度,梓州刺史,寻拜东川节度。复历给事中、京兆尹,出为杭州刺史。卒谥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7—791?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韦待价曾孙。初以三卫郎事玄宗,后折节读书,肃宗时入太学。代宗永泰中,为洛阳丞,迁京兆府功曹。德宗建中二年,累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寻改江州刺史,追赴阙,迁左司郎中。贞元初,复出为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后罢居苏州永定寺,斋心屏除人事。工诗,与顾况、刘长卿等相酬唱。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王孟韦柳”,或与陶渊明合称“陶韦”。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7—792?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排行十九。曾任左司郎中,人称韦左司;又曾任江州刺史、苏州刺史,人称韦江州、韦苏州。出身关中望族,玄宗天宝十载(751)以门资恩荫入宫为三卫郎,颇任侠负气。十五载六月,安史叛军进长安,失职流落。肃宗乾元元年(758)进太学,折节读书。代宗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刚直为政,鞭笞军骑,见讼于居守,永泰二年(766)罢任。曾东游淮海,经淮阴、宝应等地,抵广陵。大历九年(774)为京兆府功曹。不久,摄高陵宰、转鄠县令。十四年转栎阳令,即因疾辞归,居沣水北岸善福寺,又称西斋,曾编成《沣上西斋吟稿》数卷(见王钦臣《韦苏州集序》)。德宗建中二年(781)任尚书比部员外郎。四年出为滁州刺史,旋即罢任,闲居滁州西涧。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三年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六年罢任,寓居苏州城外永定寺。约于贞元八年(792)卒于苏州。一说文宗大和(827—835)中,尚以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为诸道盐铁转运江淮留后(见沈作哲《补韦刺史传》),叶梦得、钱大昕、余嘉锡等已辨其非。生平见宋王钦臣《韦苏州集序》、姚宽《西溪丛语》卷下、沈作哲《补韦刺史传》。近人万曼有《韦应物传》、孙望有《韦应物事迹考略》、傅璇琮有《韦应物系年考證》。韦应物秉性高洁,其诗淡远清瑟,人比之陶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韦诗“源出于陶而镕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长于五言,“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其“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同上),刘熙载亦云:“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艺概·诗概》)《全唐诗》存诗10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通行之诗集有四部丛刊本《韦刺史诗集》10卷附录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韦苏州集校正拾遗》1卷(清卢文弨编校)。注本有陶敏、王友胜《韦应物集校注》。
唐诗汇评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为玄宗三卫近侍,时年十五,颇任侠负气。后入太学,折节读书。广德中,任洛阳丞,被讼,弃官闲居。大历中,任京兆府功曹,摄高陵令,又历鄠县、栎阳二令。建中中,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贞元元年,转江州刺史。三年,入为左司郎中,出守苏州,卒。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应物工诗,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有《韦应物诗集》十卷。北宋王钦臣重加校定编次,仍为十卷,题《韦苏州集》,行于世。《全唐诗》编其诗为十卷。
词学图录
韦应物(737-约791) 京兆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豪横放浪。安史乱起,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后中进士,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韦苏州。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东坡有"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之句。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2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 《韦苏州集》。散文存一篇。词存四首,见《尊前集》。
全唐诗补逸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生开元二十五年。少以三卫郎事明皇。乾元间为太学生,始折节读书。永泰中为洛阳丞。大历间历仕京兆府功曹参军。十四年,自鄠县令制除栎阳令,以疾辞不就。建中中拜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调江州。追赴阙,改左司郎中。复出为苏州刺史。约卒于贞元九年。其诗閒澹简远,人比之陶潜,称陶韦云。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
应物。京兆长安人。少以三卫郎事元宗。永泰中授京兆功曹。迁洛阳丞。大历中授鄠令。建中三年拜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调江州。改左司郎中。后出为苏州刺史。

作品评论

李肇《国史补》
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至焚番扫地而坐。其为诗驰骤建安以还,各得其风韵。
白居易《与元九书》
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李、杜之后,诗人继出,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
临汉隐居诗话
韦应物占诗胜律诗,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张籍、王建诗格极相似,李益古、律诗相称,然皆非应物之比也。
后山诗话
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
《蔡宽夫诗话》
苏州诗律深妙,白乐天辈固皆尊称之,而行事略不见唐史为可恨。以其诗语观之,其人物亦当高胜不凡。
《蔡百衲诗评》
韦苏州诗如浑金璞玉,不假雕琢成妍,唐人有不能到。至其过处,大似村寺高僧,奈时有野态。
《陵阳室中语》
韦苏州……诗清深妙丽,虽唐诗人之盛,亦少其比。
《童蒙诗训》
徐师川言:人言苏州诗,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言苏州诗。李、杜以来,古人诗法尽废,惟苏州有六朝风致,最为流丽。
岁寒堂诗话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也。
郡斋读书志
诗律自沈、宋以后,日益靡曼,锼章刻句,揣合浮切,虽音韵婉谐,属对丽密,而娴雅平淡之气不存矣,独应物之诗驰骤建安以还,得其风格云。
《清邃阁论诗》
其诗无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气象近道,意常爱之。问比陶如何?曰:陶却是有力,但语健而意闲。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却有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韦则自在,其诗直有做不着处便倒塌了底。
《清邃阁论诗》
韦苏州诗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
《臞翁诗评》
韦苏州如园客独茧,暗合音徽。
后村诗话
韦诗律深妙,流出肝肺,非学力所可到也。
《王孟诗评》
韦应物居官自愧,闵闵有恤人之心,其诗如深山采药,饮泉坐石,日晏忘归。孟浩然如访梅问柳,偏入幽寺。二人意趣相似,然入处不同。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里淡无彩色,不免有轻盈之意。诵韦苏州一二语,高处有山泉极品之味。
《唐诗品》
苏州诗气象清华,同端闲雅,其源出于靖节,而深沉顿郁,又曹、谢之变也。唐人作古调,虽各有门户,要之律体方精,弥多附寄,而专业之流鲜矣。苏州独骋长辔,大窥曩代,而又去其拘挛补衲之病,盖一大家也。当时词流秾郁、感荡成波,其视苏州淡泊无文,未淹高听,而大羹幺味,足配元英。虽不足以嬉春弄物,要之心灵跨俗,自致上列,不与浊此争长矣。
四友斋丛说
左司性情闲远,最近风雅,其恬淡之趣,不减陶靖节。唐人中,五言古诗有陶、谢遗韵者,独左司一人。
诗薮
苏州五言古优入盛唐,近体婉约有致,然自适大历声口,与王、孟稍有不同。
唐诗归
钟云:韦苏州等诗,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落笔肖然清妙,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不知节诗也。谭云:总是“清”之一字,要有来历、不读书不深思人。侥幸假借不得。
诗镜总论
诗之所贵者,色与韵而已矣。韦苏州诗,有色有韵,吐秀含芳,不必渊明之深情,康乐之灵悟,而已自佳矣。
诗镜总论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将韦诗陈对其间,自觉形神无间。
《诗源辨体》
唐人五言古气象宏远,惟韦应物、柳子厚。其源出于渊明,以萧散冲淡为主。然要其归,乃唐体之小偏,亦犹孔门视伯夷也。
《诗源辨体》
韦、柳五言古,犹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
《诗源辨体》
应物之诗,较子厚虽精密弗如,然其句亦自有法,故其五言古短篇仄韵最工;七言古既多矫逸,而劲峭独出。乃知二公是由工入微,非若渊明平淡出于自然也。
《诗源辨体》
东坡云:“柳子厚诗在渊明下、韦苏州上”。朱子云:“韦苏州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愚按:韦、柳虽由工入微,然应物入微而不见工,子厚虽入微,而经纬绵密,其功自见。故白唐人而论,是柳胜韦;由渊明而论,是韦胜柳。
《诗源辨体》
六朝五言,谢灵运俳偶雕刻,正非流丽。玄晖虽稍见流丽,而声渐入律,语渐绮靡,遂成杂体,若应物,萧散冲淡,较六朝更自迥别。
《诗源辨体》
应物五七言律绝,萧散冲淡。与五言古相类,然所称则在占也。
《同上》
韦于五言古,汉晋之大宗也。俯视诸子,要当以儿孙畜之,不足以充其衙官之位。其安顿位置,有所吝留,有所挥斥。其吝留者必流俗之挥斥,其挥斥者必流俗之吝留,岂其以摆脱自异哉!吟咏家唯于此千锻百炼,如《考工记》所称五气俱尽、金锡融浃者,方可望作者肩背。
《唐律消夏录》
唐诗之修闲澄澹,韦公为独至。五言古律二体。读之每令人作登仙入佛想。
《载酒园诗话又编》
韦诗皆以平心静气出之,故多近于有道之言。
《载酒园诗话又编》
韦诗诚佳,但观刘须溪细评,亦太钻皮出羽。唯云“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虽淡无釆色,不免有轻盈之意”,比喻尚好。至谓二人意趣相似,则又不然。“自顾躬耕者,才非管乐俦。闻君荐草泽,从此泛沧洲”,自是隐士高尚之言。“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自是循吏倦还之语。原不同床,何论各梦!宋人又多以韦、柳并称,余细观其诗,亦甚相悬。韦无造作之烦,柳极锻炼之力。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诗为心声,自不可强。
分甘馀话
东坡谓“柳泖州诗,在陶彭泽下,韦苏州上。”此言误矣。余更其语曰:韦诗在陶彭泽下,柳柳州上。余昔在扬州作论诗绝句,有云:“风怀澄澹推韦柳,佳处多从五字求。解识无声弦指妙,柳州那得并苏州!”又常谓:陶如佛语,韦如菩萨语,王右丞如祖师语也。
《唐音审体》
昔人谓韦与王、孟鼎立为三,以其皆近陶体也,冯复京曰:韦公本有六朝浓丽之意,而澄之为唐调,突过唐人之上。
《剑溪说诗又编》
韦诗不唯古澹,兼以静胜。古澹可儿,静非澄怀观道不可能也。
《剑溪说诗又编》
诗中有画,不若诗中有人。左司高于右丞以此。
《四库全书总目》
其诗七言不如五言,近体不如古体,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但以为步趋柴桑,未为得实。如“乔木生夏凉,流云叶华月”,陶诗安有是格耶?
石洲诗话
王孟诸公,虽极超诣,然其妙处,似犹可得以言语形容之。独至韦苏州,则其奇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
《岘佣说诗》
后人学陶,以韦公为最深,盖其襟怀澄澹,有以契之也。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渊明,在当时已定论,唯其志洁神疏,故能淡言造古。《拟古》十二篇,虽未远迹陶公,亦得近裁白傅。乃如“画寝清香”、“郡斋夜雨”,琅然疏秀,有杂仙心。至若“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亦复自然作妙,不假雕饰之功。唯气格未遒,视古微疑涣散。
《诗学渊源》
其诗闲淡简远,人比之陶潜,虽或过当,而其《拟古》之作,寝几于《十九首》;效陶一体,亦极冲淡之怀,但微嫌着迹耳,着迹则近于刻画矣。然当此之时,高古旷达,殊无出其右者。
《诗境浅说》
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风华掩映,而见意不多者,韦诗其上选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翊。唐福州闽县人,字载物。德宗贞元进士。官终户部员外郎、知制诰。以文章名于时,又工诗。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一作陈翊,字载物,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德宗贞元九年(793)在泉州,与欧阳詹等过往唱酬。十三年登进士第。宪宗元和九年(814)为江西从事,后官终户部郎中知制诰。事迹散见其《唐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欧阳詹《泉州刺史席公宴邑中赴举秀才于东湖亭序》、《新唐书·艺文志四》、《淳熙三山志》卷二六、《登科记考》卷一四。《全唐诗》存诗7首,《全唐诗续拾》补收2句。
全唐文·卷四百四十六
诩(一作翊)字载物。闽县人。大历中进士。贞元中官户部郎中知制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陈诩,名或作翊。唐福州闽县人,字载物。德宗贞元进士。官终户部员外郎、知制诰。以文章名于时,又工诗。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陈诩,生卒年不详。一作陈翊,字载物,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德宗贞元九年(793)在泉州,与欧阳詹等过往唱酬。十三年登进士第。宪宗元和九年(814)为江西从事,后官终户部郎中知制诰。事迹散见其《唐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欧阳詹《泉州刺史席公宴邑中赴举秀才于东湖亭序》、《新唐书·艺文志四》、《淳熙三山志》卷二六、《登科记考》卷一四。《全唐诗》存诗7首,《全唐诗续拾》补收2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几本,号名第先生。漳州龙溪(今福建龙海)人。徒步应举,至钱塘江乏资不得渡,乃题诗公馆:“钱塘江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郡牧出见,乃罪津吏。唐时舟子不取举选人钱,自此始。登宪宗元和十一年(816)进士第。漳人登进士第亦自此始。宪宗贤之,敕其读书之处天城山为名第山。后仕至高州刺史。事迹散见《太平广记》卷一九九引《闽川名士传》、《唐诗纪事》卷四五、《登科记考》卷一八等。《全唐诗》存诗5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全唐诗补逸
周匡物字几本,龙溪人。元和十一年进士及第,御试《学殖赋》、《莺出谷诗》,为世传诵。读书天城山,敕改其山为名第山,因号名第先生。仕至高州刺史。补诗一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不详。文宗开成时人。《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3—885 【介绍】: 唐僧。福州人。俗姓杨。依天台宗十一祖广修习三观之法,得其传。宣宗大中末,岁饥,乃伽趺入定,谓弟子曰:“汝若不死,至禾黍熟时,击磬引我出定。”越岁余,弟子如所教,方从定起。后卒于天台国清寺,后世尊为天台宗十二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宣宗大中间江南诗僧。曾居九华山。与罗邺有过往。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七四。《宋史·艺文志三》收其著《九华山记》2卷、《九华山旧录》1卷,皆已逸。《全唐诗》收诗2首。
暨齐物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姓或作槩,名或作济物。五代时杭州人,字子虚。师玉清观朱君绪,受法箓神符。后入大涤山中,依岩洞为室,钱俶欲为赐度弟子,齐物拒之。后不知所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999 【介绍】: 宋相州人,字齐物。仕后周,历顿丘、冠氏、元城三县令,累迁供备库副使。入宋,改作坊副使,在职尽力。太宗端拱初,为度支使。历黄、汝、郢、复诸州刺史,迁左骁卫大将军。颇涉学问,好歌词,与士大夫游接,有时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2—982 【介绍】: 宋并州祁县人,字齐物。王祚子。五代后汉高祖乾祐元年进士。郭威讨李守贞等,辟为从事。仕后周大祖为左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中书侍郎、平章事。世宗显德六年,参知枢密院事。入宋进位司空,罢参知枢密院。太祖乾德二年罢相为太子太保,后加太子太傅,迁太子太师。太宗太平兴国初封祁国公。卒谥文献。性宽厚,好汲引后进。聚书至万余,手不释卷。撰《唐会要》、《五代会要》,有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22—982 字齐物,郡望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后汉高祖乾祐元年(948)登进士第。除秘书郎,旋为枢密使郭威从事。郭威称帝后,授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广顺间历任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陈桥事变后,与范质率百僚迎宋太祖。宋初仍为宰相。乾德二年(964)罢相。后累加太子太师,封祁国公。卒谥文献。王溥善著述,所著《唐会要》100卷、《五代会要》30卷,载唐五代典章制度颇为完备。另有文集20卷,已佚。《宋史》有传。《洛阳缙绅旧闻记》卷一、《吟窗杂录》、《广卓异记》卷六等存其诗4首,断句2,当为入宋前作。《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王溥(九二二~九八二),字齐物,并州祁县(今属山西)人。后汉乾祐二年(九四九)进士。仕后汉、后周,累官至中书侍郎、平章事。入宋,进位司空。太祖乾德二年(九六四),罢为太子太保。五年,加太子太傅。开宝二年(九六九),迁太子太师。太宗太平兴国初,封祁国公。七年八月卒,年六十一。谥文献。《宋史》卷二四九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唐诗补逸
王溥字齐物,并州祁人。汉乾佑中进士,为秘书郎。周广顺初,拜端明殿学士。恭帝嗣位,官右仆射。宋初进位司空,加太子太师,封祁国公,卒。谥康献。诗二首。(《全唐诗》无王溥诗)
全宋文·卷四二
王溥(九二三——九八二),字齐物,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汉乾祐中举进士甲科。仕周,历左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端明殿学士。周太祖临终,召学士草制,以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周世宗征泽、潞二州,溥力赞之。师还,加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世宗崩,请修《周世宗实录》,宋建隆二年表上之。宋初进位司空,改太子太傅,迁太子太师。太平兴国七年卒,年六十。溥好学,手不释卷,著《唐会要》一百卷、《五代会要》三十卷、文集二十卷。《宋史》卷二四九有传,又见本人所撰《自问诗序》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
张应物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二六
张应物,真宗天禧四年为开封府界提点诸县公事,仁宗天圣七年权判三司度支勾院。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七之三三、食货二○之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宁人,字德夫,一字商老。谢诇从子。幼学于诇。既冠,入太学,与游权老、龚吉老齐名,人称三老。神宗元丰中登进士第。历瑞州司理,召为金部郎。徽宗大观中出使辽国还,悉举其山川、地理、名物、人情以闻。迁司农少卿,出守建昌、南剑、绛州,以公廉称。卒年八十。
全宋文·卷二六七三
谢皓,字德夫,一字商老,邵武军建宁(今福建建宁)人。元丰五年进士,调南剑州司户。历瑞、洪二州司理,知历城。以政绩闻,除荆湖路提举,寻除运判。召对,改两浙通判,权金部郎。大观三年使辽,还,迁司农少卿。出知建昌、南剑、绛州三郡。请老奉祠,卒年八十。见嘉靖《邵武府志》卷一三,《宋元学案补遗》别附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