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分界  拼音:fēn jiè
1.划分界限。如:「喜马拉雅山连绵高耸,中、印两国即在此分界。」
2.划分的界线。如:「这二个派别的作风迥异,分界明显。」
《漢語大詞典》:分界线(分界綫)
划分界域的标志。常喻作界限。 成仿吾 《长征回忆录》十七:“次晨,我们又听了鸡鸣三声之后,跨过了 陕 甘 两省的分界线,向东进入 陕北 。” 徐铸成 《报海旧闻·胡政之与旧〈大公报〉》:“这样前后判若两人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 胡政之 也没有逃出这个‘公式’。一九三八年初上海《大公报》休刊以后,是一条分界线。”
《国语辞典》:分界牌  拼音:fēn jiè pái
1.两地分界的牌子。如:「那两县便在此立个分界牌,各治其事。」
2.阴、阳两处的交界。元。关汉卿《蝴蝶梦》第四折:「你那报怨心怀,和那横死爷相逢在分界牌。」元。郑廷玉《金凤钗》第三折:「莫不状元店连著分界牌,多管是鬼门关春榜动选场开。」
《國語辭典》:分野  拼音:fēn yě
1.古代占星家为了藉星象来观察地面州国的吉凶,所以将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其互相对应,即云某星宿为某州国的分野或某地是某星宿的分野。《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承明堂于少阳,昭列显于奎之分野。」《三国演义》第七回:「以分野度之,当应在孙坚。」
2.分界、界限。如:「黄河的这一段,是陕西、河南两省的分野。」
《漢語大詞典》:分星
与地上分野相对应的星次。周礼·春官·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 陆德明 释文:“分,扶问反。”汉书·地理志:“而保章氏掌天文,以星土辩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视吉凶。” 明 张凤翼 《红拂记·同调相怜》:“且是那 太原 呵,祥光绕,紫气昭,分星耀,个中定有连城寳。”
《漢語大詞典》:分道
(1).谓分走不同的道路。汉书·常惠传:“於是 汉 大发十五万骑,五将军分道出。” 唐 韩愈 《京尹不台参答友人书》:“赤令尚与中丞分道而行,何况京尹。”
(2).犹分界。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中:“ 钱 才远不及 刘 ,然其诗尚有盛 唐 遗响, 刘 即自成中 唐 与盛 唐 分道矣。”
《國語辭典》:经界(經界)  拼音:jīng jiè
田地的分界。《孟子。滕文公上》:「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宋史。卷四六六。宦者传一。窦神宝传》:「至则定其经界,遣悉还旧地。」
《漢語大詞典》:分水
以江河作为地区的分界。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沅水:“ 临沅县 与 沅南县 分水。”
《國語辭典》:瓯脱(甌脫)  拼音:ōu tuō
立于边界的土堡岗哨。《史记。卷一一○。匈奴传》:「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馀里,各居其边为瓯脱。」唐。张守节。正义:「境上斥候之室为瓯脱也。」也作「区脱」。
《國語辭典》:界限  拼音:jiè xiàn
分界的限制。唐。韩愈〈喜雪献裴尚书〉诗:「地空迷界限,砌满接高卑。」《孽海花》第二○回:「松林尽处,一带粉垣,天然界限,恰把全园遮断。」
《國語辭典》:畛域  拼音:zhěn yù
1.范围、界限。《庄子。秋水》:「泛泛乎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唐。韩愈 与崔群书:「至于心所仰服,考之言行而无瑕尤,窥之阃奥而不见畛域,明白淳粹、辉光日新者,惟吾崔君一人。」
2.比喻成见、偏见。《明史。卷二四六。江秉谦传》:「今廷弼勘覆已明,议者犹以一人私情没天下公论,宁坏朝廷封疆,不忘胸中畛域。」
《國語辭典》:界河  拼音:jiè hé
两国或两地区自然分界线的河流。如:「鸭绿江是中、韩两国的界河。」
《國語辭典》:大限  拼音:dà xiàn
年寿已尽。即死期。《元史。卷一五五。史天泽传》:「臣大限有终,死不足恨,但愿天兵渡江,慎勿杀掠。」《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
《漢語大詞典》:土封
(1).封地。 唐 柳宗元 《唐相国房公德铭之阴》:“有土封,其臣称之曰公。”
(2).作为土地分界标志的土堆。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少时所在所立土封,皆为人题作 李椿年 墓。”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曾看 高祖 初定天下, 萧何 大治宫室,又从 娄敬 策,徙 齐 楚 大姓十数万於 长安 ,不知当时是几箇土封底工夫。”
《國語辭典》:国界(國界)  拼音:guó jiè
国与国的分界。
《漢語大詞典》:碑表
(1).即墓表。宋书·礼志二:“此石兽碑表,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莫大於此。” 南朝 梁 任昉 《为卞彬谢修卞忠贞墓启》:“年世贸迁,孤裔沦塞,遂使碑表芜灭,丘树荒毁。” 唐 李绰 尚书故实:“古碑皆有圆空。盖碑者,悲本也。墟墓间物,每一墓有四焉……人因就纪其德,由是遂有碑表。”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序》:“ 文莹 收古今文章著述最多,自国初至 熙寧 间,得文集二百餘家,仅数千卷,其间神道碑、墓誌、行状、实録及奏议、碑表、野编、小説之类,倾十纪之文字,聚众学之醇郁。”参见“ 墓表 ”。
(2).界碑,用来标志分界的石碑。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保甲·清查界址》:“东移一尺则可云属彼,西移一尺则可云属此,祇以口舌之为凭,并无碑表之足据,纷纷众讼,推卸靡已。”
《國語辭典》:墓表  拼音:mù biǎo
1.墓碑。用来表彰死者,故称「墓表」。
2.文体名。刻于墓碑,用以表述死者生前行谊的文章。始于东汉,安帝元初元年立谒者景君墓表,厥后因之。其文体与碑碣同,有官无官皆可用,非若碑碣之有等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