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效死  拼音:xiào sǐ
舍命报效。《公羊传。昭公十三年》:「比之义宜乎效死不立。」《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下》:「彦章以步军十万人攻杨刘城,李周尽力拒守,每与士卒同甘共苦,故能得军心,效死勿去。」
《漢語大詞典》:效死输忠(效死輸忠)
谓竭尽忠诚。旧五代史·晋书·皇甫遇王清等传论:“若乃世道方泰,则席宠恃禄者实繁;世运既屯,则效死输忠者无几。”
《漢語大詞典》:效死勿去
谓竭尽忠诚。孟子·梁惠王下:“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苏门孙先生言行:“设在围城中,内无粮芻,外无救援,当如何?先生应声曰:‘效死勿去。’” 清 戴名世 《左忠毅公传》:“陛下一出而羣情无恐,效死勿去。”
《漢語大詞典》:尽死(盡死)
犹效死。后汉书·贾宗传:“ 宗 擢用其任职者,与边吏参选,转相监司,以擿发其姦,或以功次补长吏,故各愿尽死。”
分類:效死
《國語辭典》:死命  拼音:sǐ mìng
1.致死的定数。如:「制其死命」。
2.拚命、极力。如:「死命抵抗」、「死命摇头」。《三国演义》第一○回:「应劭死命逃脱,投袁绍去了。」
3.献身、效命。《三国演义》第二回:「万人一心,尚不可当,况城中有数万死命之人乎?」
《漢語大詞典》:出死
效死;献出生命。《商君书·赏刑》:“夫固知愚、贵贱、勇怯、贤不肖,皆知尽其胸臆之知,竭其股肱之力,出死而为上用也。”史记·礼书论:“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后汉书·郎顗传》:“臣备生人伦视听之类,而禀性愚愨,不识忌讳,故出死忘命,恳恳重言。”
《國語辭典》:尽命(盡命)  拼音:jìn mìng
效死。《宋书。卷四六。张邵传》:「音仪容止,众皆瞩目,见者皆为尽命。」
《國語辭典》:投死  拼音:tóu sǐ
效死。《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分類:效死
《漢語大詞典》:得死
(1).谓得人效死相助。汉书·朱博传:“已许 孔乡侯 有指。匹夫相要,尚相得死,何况至尊! 博 唯有死耳!”资治通鉴·汉哀帝建平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得死,谓得其死力。一曰:得其相为死也。”
(2).谓得善终。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四:“﹝客问 浮休子 曰:﹞‘ 郑愔 为选部侍郎何如?’答曰:‘ 愔 猖獗小子,狡猾庸人也……既无雅量,终是凡材,以此求荣,得死为幸。’后果谋反伏诛。”
《國語辭典》:死心  拼音:sǐ xīn
1.断绝意念。《红楼梦》第一九回:「且凡老少房中所有亲侍的女孩子们,更比待家下众人不同,平常寒薄人家的小姐也不能那样尊重的。因此他母子两个也就死心不赎了。」
2.竭诚尽意,报效至死的决心。《战国策。赵策四》:「今太子走,诸善太子者,皆有死心。」《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伏见前司隶校尉李膺、太仆杜密、太尉掾范滂等,正身无玷,死心社稷。」
《國語辭典》:死党(死黨)  拼音:sǐ dǎng
能尽死力互助的同党。比喻情谊深厚的朋友。如:「他们俩是同进退的死党。」《汉书。卷八四。翟方进传》:「故光禄大夫陈咸与立交通厚善,相与为腹心,有背公死党之信,欲相攀援,死而后已。」
《國語辭典》:死绥(死綏)  拼音:sǐ suí
效命战场,以身殉军。《左传。文公十二年》唐。孔颖达。正义:「魏武全引司马法云:『将军死绥。』」明。陆世廉《西台记》第三出:「论死绥原是吾曹职分。」
《漢語大詞典》:死君
(1).死去的国君。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未报 秦 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2).为国君效死。 清 黄遵宪 《冯将军歌》:“将军报国期死君,我辈忍孤将军恩。”
分類:国君效死
《國語辭典》:田横客(田橫客)  拼音:tián héng kè
汉初齐将田横的部属。因田横不愿归顺刘邦,故自尽。其部属五百人得知后亦自杀。见《史记。卷九四。田儋列传》。后比喻为尽忠效死以报知遇之恩的人士。唐。杜甫〈八哀〉诗八首之一:「永系五湖舟,悲甚田横客。」
《漢語大詞典》:田横岛(田横島)
秦 末,原 齐 贵族 田横 起事,自立为 齐王 。 汉 朝建立, 横 率部属五百人逃亡海岛。 高祖 召之, 横 不欲臣服,于途中自杀。其部属闻之,悉于岛上自杀。事见《史记·田儋列传》。后以“田横岛”指忠烈之士亡命之处。 清 赵翼 《海上望台湾》诗:“当年曾比 田横 岛,今日重烦 杨僕 船。” 周咏 《去国吟》:“扁舟飞过海洋数万里, 田横 岛上励志磨戟堪悠游。”
《漢語大詞典》:死志
效死的决心。左传·定公四年:“ 楚 瓦 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吴子·料敌:“士无死志,故治而不用。”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张巡许远刘昌守城:“士有死志,故能守。”
分類:效死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