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曹符气势

相关人物
曹操(魏武帝)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孝献皇帝庚·建安十三年〉~2088~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冑,英才盖世,?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臣下,莫不响震失色。
《晋书》卷一百十四〈苻坚载记下〉~297~
坚下书悉发诸州公私马,人十丁遣一兵。门在灼然者,为崇文义从。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武艺骁勇,富室材雄者,皆拜羽林郎。下书期克捷之日,以帝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并立第以待之。良家子至者三万馀骑。其秦州主簿金城赵盛之为建威将军、少年都统。遣征南苻融、骠骑张蚝、抚军苻方、卫军梁成、平南慕容炜、冠军慕容垂率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坚发长安,戎卒六十馀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军顺流而下,幽冀之?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自河入石门,达于汝颍。
《國語辭典》:气势(氣勢)  拼音:qì shì
1.军队的士气、威势。《淮南子。兵略》:「兵有三势,有二权。有气势、有地势、有因势。将充勇而轻敌,卒果敢而乐战,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志厉青云,气如飘风,声如雷霆,诚积踰而威加敌人,此谓气势。」《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上》:「我军方来,气势方锐,若不乘机进击,旷日持久,则胜负未可知矣。」
2.气力、声势。《东观汉记。卷九。列传。盖延》:「身长八尺,弯弓三百斤,以气势闻。」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你道十八般武艺都晓通,卖弄你智量高、气势雄。」
3.权势、气焰。元。李致远《还牢末》第一折:「可正官不威牙爪威,直恁般有气势。」《三国志平话》卷上:「却说谯郡太守曹操,再入朝现帝。见董卓气势欺人,越有不忿之心。」
4.气象、气派。《东观汉记。卷一。世祖光武皇帝纪》:「帝既有仁圣之明,气势形体,天然之姿,固非人之敌。」《儒林外史》第四六回:「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气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5.文章、绘画的风格气韵。如:「孟子的文章一向以气势雄伟、议论赅博著称。」唐。司空图 题柳柳州集后序:「愚尝览韩吏部歌诗累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奔腾于天地之间。」
《高级汉语词典》:摇摆气势
摇头摆尾,虚张声势
《国语辞典》:气势熏灼(气势熏灼)  拼音:qì shì xūn zhuó
熏灼,用烟熏、用火灼。气势熏灼指以气势熏灼人。形容气势骄横,威迫他人。《清史稿。卷二六九。索额图传。论曰》:「康熙中,满洲大臣以权位相尚者,惟索额图、明珠,一时气势熏灼,然不能终保令名,卒以贪侈败。」
《国语辞典》:气势雄伟(气势雄伟)  拼音:qì shì xióng wěi
形容气势壮盛宏伟。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高蟾》:「诗体则气势雄伟,态度谐远。」
《国语辞典》:气势如虹(气势如虹)  拼音:qì shì rú hóng
形容气势雄壮,直达天际。如:「我三军齐心协力,气势如虹,一举歼灭敌人。」
《國語辭典》:气势磅礴(氣勢磅礴)  拼音:qì shì pāng bó
形容气势极为雄伟盛大。如:「这幅泼墨山水画运笔豪放,气势磅礴。」
《國語辭典》:气势汹汹(氣勢洶洶)  拼音:qì shì xiōng xiōng
形容盛怒时,气势凶猛的样子。如:「班长气势汹汹地把恶作剧的人揪出来。」
《國語辭典》:东风(東風)  拼音:dōng fēng
春风。《礼记。月令》:「东风解,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
《漢語大詞典》:东风菜(東風菜)
菜名。亦可入药。《重修政和证类本草·菜下品·东风菜》:“东风菜,味甘寒无毒,主风毒壅热、头疼目眩、肝热眼赤,亦堪入羹臛……先春而生,故有东风之号。” 金 元好问 《春日书怀》诗:“流年又见东风菜,乐土空怀北斗城。” 清 钱谦益 《太和萧伯玉自白下过访》诗之九:“生计东风菜,前期夜雪舟。”
分類:菜名入药
《國語辭典》:意气(意氣)  拼音:yì qì
1.意态、气概。《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自知假货,终是怀著个鬼胎,意气不甚舒展。」
2.恩义、情谊。《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3.情绪。如:「意气用事」。
4.馈赠财物。汉。王符《潜夫论。爱日》:「趋府庭者,非朝晡不得通,非意气不得见。」
《漢語大詞典》:意气相得(意氣相得)
谓彼此在志趣上投合。北齐书·高乾传:“ 魏 领军 元叉 ,权重当世,以意气相得,接 乾 甚厚。” 清 戴名世 《赠叶苍岩序》:“ 苍巖 与吾生同岁,自儿时初学文,即意气相得甚欢。”亦作“ 意气相投 ”。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三折:“咱意气相投,你知我心忧。”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司理姓 郑 名 安 , 滎阳 旧族,也是个少年才子,一见 单司户 ,便意气相投。” 柳青 《狠透铁》:“ 曹同志 赏识这个有涵养的农民……两个人成了意气相投的朋友。”
《國語辭典》:形势(形勢)  拼音:xíng shì
1.外观、形体。唐。贾耽 赋虞书歌:「不同怀素只攻颠,岂类张芝惟创草。形势素,筋骨老。」《水浒传》第一一一回:「焦山上一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
2.地势。《汉书。卷五九。张汤传》:「还,谒大将军光,问千秋战斗方略,山川形势。」
3.局势、情况。元。邓玉宾〈粉蝶儿。丫髻环绦套。红绣鞋〉曲:「陪著笑频哀告,镇著色下风雹,比这砍柴的形势恶。」
4.权势、权力。《史记。卷一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纯,形势弱也。」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
5.军势阵容、势力。宋。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惟西羌夏人,叛服不常。……上命诸将按兵不战,示以形势。」
《國語辭典》:态度(態度)  拼音:tài dù
1.人的状貌举止。如:「他的态度从容,一副很镇定的样子。」
2.对事情采取的主张或立场。如:「对于这件事,他尚未表明态度,先不要下定论。」
《國語辭典》:鼻息  拼音:bí xí
1.鼻中呼吸的气息。宋。苏轼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三国演义》第四五回:「看周瑜时,鼻息如雷。干见帐内桌上,堆著一卷文书,乃起床偷视之,却都是往来书信。」
2.比喻声势、气势。如:「仰人鼻息」。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二四:「鼻息干虹蜺,行人接怵惕。」清。赵翼 感兴和放翁韵:「少年鼻息薄星河,只觉将来岁月多。」
《漢語大詞典》:阳节(陽節)
(1).指轻疾猛厉、刚劲显露的气势。国语·越语下:“刚彊以御,阳节不尽,不死其野……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宜为人客,刚彊而力疾;阳节不尽,轻而不可取。” 韦昭 注:“彼阳势已尽而吾阴节盛满,则能夺之。先动为客,於时宜为人客,刚彊力疾,阳数未尽,虽轻易人犹不可得取也。”
(2).阳数。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阴节不尽,阳节不兴,故倾否开泰之大人,以极剥为极復。”
(3).阳春时节。 唐 张九龄 《巡属县道中作》诗:“矧逢阳节献,默听时禽鸣。”
《國語辭典》:盛气(盛氣)  拼音:shèng qì
1.蓄怒将发的样子。《战国策。赵策四》:「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
2.咄咄逼人的气势。《红楼梦》第一○回:「金氏听了这半日话,把方才在他嫂子家里那一团要向秦氏论理的盛气,早吓的都丢在爪洼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