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荒地  拼音:huāng dì
未经开垦或已经荒芜的土地。如:「开垦荒地」。《三国志。卷一三。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钟繇》:「又上『宜复关内开荒地,使民肆力于农。』」
《國語辭典》:天荒地老  拼音:tiān huāng dì lǎo
比喻时代的久远。唐。李贺〈致酒行〉:「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二刻拍案惊奇》卷六:「盖谓世间惟有愿得成双的,随你天荒地老,此情到底不泯也。」也作「地老天荒」。
《国语辞典》:荒地税(荒地税)  拼音:huāng dì shuì
对于应使用、能使用而不使用的土地,按年对所有人所课徵的土地税。
分类:不使土地
《漢語大詞典》:二荒地
指种过而又荒了的地。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六:“咱家败下来了,一年到头,除开家口的吃粮,家里就象大水漫过的二荒地似的。”原注:“种过的地又荒了,叫二荒地。”
分類:
《漢語大詞典》:沙荒地
由大风或洪水带来大量沙粒而形成的不能耕种的沙地。《新华半月刊》1958年第11期:“三十里长的 黑海子 渠道就是用这种办法将大小数十个沙丘拉平了,使五千多亩沙荒地变成水浇地。”亦省作“ 沙荒 ”。《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在 贾鲁河 蜿蜒的长堤外面,有一片茫茫的沙荒。这飞沙扑脸的瘠薄的土地,是当年 黄水 留下的创伤。”
《國語辭典》:閒田  拼音:xián tián
1.古代君王于分封后所剩馀的田地。「閒」文献异文作「间」。《礼记。王制》唐。孔颖达。正义:「若封人附于大国,谓之附庸;若未封人谓之閒田。」
2.无人耕种的田地。《孔子家语。卷二。好生》:「虞芮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谓曰:『西伯仁也,盍往质之?』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远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閒田也。」
《漢語大詞典》:污莱(汙萊)
(1).谓田地荒废。《诗·小雅·十月之交》:“彻我墙屋,田卒污莱。” 毛 传:“下则污,高则莱。” 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卒,尽也。田不治则下者污而水秽,高者莱而草秽。” 唐 白居易 《息游堕策》:“至使田卒污莱,室如悬磬。”
(2).指荒地。宋书·五行志三:“宫室焚毁,化为污莱。” 唐 司空图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污莱尽闢,甍宇兼倍。”明史·汪应蛟传:“ 应蛟 在 天津 ,见 葛沽 、 白塘 诸田尽为污莱,询之土人,咸言斥卤不可耕。”清史稿·高宗纪三:“今 乌鲁木齐 各处屯政方兴,客民前往,各成聚落,污莱闢而就食多。”
《國語辭典》:空地  拼音:kòng dì
没有加以利用或空无所有的地。《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只见数十步外有空地丈馀,小小一扇便门也关著在那里。」《老残游记》第一八回:「不要一年,这地球便容不得了,又到那里去找块空地容放这些物事呢?」
《國語辭典》:荒土  拼音:huāng tǔ
1.古称极远的地方。《淮南子。地形》:「八殥之外而有八纮,亦方千里,自东北方曰『和邱』,曰『荒土』。」
2.荒芜或未开垦的土地。如:「这片荒土极具开发价值。」
《漢語大詞典》:莱田(萊田)
荒地。隋书·礼仪志二:“ 后周 仲春教振旅,大司马建大麾于莱田之所。”明史·循吏传·陈幼学:“政务惠民,积粟万二千石以备荒,垦莱田八百餘顷。”
分類:荒地
《漢語大詞典》:野土
(1).田野的泥土。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於下,阴为野土。”
(2).荒地。 清 杜诏 《隋堤曲》:“ 吴公臺 下 雷塘 路,野土茫茫乱烟树。”农谚:“野土用火烧,来年长好苗。”
《漢語大詞典》:公荒
指无主的荒地。《解放日报》1943.8.26:“切实注意解决秋开荒中的各种具体困难,首先是调剂荒地。公荒谁开的归谁登记,私荒除地主自开外,准许别人选开。”
分類:无主荒地
《漢語大詞典》:圹虚(壙虚)
空地;荒地。管子·五辅:“实壙虚,垦田畴,修墙屋,则国家富。”
分類:空地荒地
《國語辭典》:屯田  拼音:tún tián
1.汉以后历代政府利用兵士在驻扎的地区一面驻守,一面垦殖荒地,这种措施称为「屯田」。《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
2.职官名。汉代工部尚书中,有屯田郎中,主管户口垦田,是屯田官的开始。晋置屯田尚书;南北朝设屯田郎;隋初称屯田侍郎;唐置屯田郎中、员外郎各一人,属工部,掌屯田政令。至清末废。
《國語辭典》:丘墟  拼音:qiū xū
1.荒芜的地方。《管子。八观》:「众散而不收,则国为丘墟。」《文选。班彪。北征赋》:「旧室灭以丘墟兮,曾不得乎少留。」
2.形容破败荒凉的样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明。沈鲸《双珠记》第三八出:「兵荒极矣,城郭丘墟,靡有孑遗。」
3.坟墓。宋。陆游 叹老诗:「朋侪什九堕丘墟,自笑身如脱网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