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假借  拼音:jiǎ jiè
1.借用。《南齐书。卷五二。文学传。崔慰祖传》:「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常为辞。」《南史。卷七二。文学传。袁峻传》:「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
2.凭借、借助。《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每览前代外戚宾客,假借威权,轻薄謥詷,至有浊乱奉公,为人患苦。」《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讼师,就自己写了一纸诉状。」
3.宽容。《战国策。燕策三》:「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三国演义》第一○五回:「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下之。仪独不假借,延心怀恨。」
4.六书之一。语言中某些字有音无字形,而借用同音字来表达。如「令」本为发号之义,借为县令之令;「长」本为久远之义,借为县长之长。汉。许慎 说文解字序:「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国语辞典》:附会假借(附会假借)  拼音:fù huì jiǎ jiè
依附会合,相托假借。如:「他这次发表的论文,说理精辟,绝无附会假借的缺点。」
《國語辭典》:假借义(假借義)  拼音:jiǎ jiè yì
凡字义基于读音同或音近之关系,以一字表另一语义而产生与本义无关者,称为「假借义」。如《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的「蚤」字,本义为跳蚤,后因与「早」同音而被借作早起之早。